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专题 >> 浏览文章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

《甘孜日报》    2014年12月02日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信仰

  ■ 杨宁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重要论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新高度,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寓意深刻,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个人进步需要信仰支撑,民族发展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提出按照“三个倡导”的要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针对“信仰危机”的一剂良药,正当其时。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热议如潮的原因所在。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胡锦涛同志2006年提出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信仰危机”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仰源自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识主张。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主体角色的群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社会发展的群众参与,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不同诉求、取向、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集体、国家的意志,就必须保持清醒,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群众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找准群众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也是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信仰源自教育环境的熏陶。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先、育德为本,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要重视发挥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到此一游”“我就是法”“中国式过马路”“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社会恶劣行为对民众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和破坏,必须对其敢于说“不”,防范破窗效应。让“中国好室友”“最美人物”“当代雷锋”“信义兄弟”“光盘行动”等正能量能持久深远传递,引导人们自觉做好道德风尚的践行者,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
  信仰依靠党委政府的示范引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真履行职责,把这项任务摆在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信仰依托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载体,要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彰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信仰的自觉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冷静,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局面,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  (作者系州政府办秘书一科干部)
  •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与实现途径
  • 下一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