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专题 >> 浏览文章

扎实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甘孜日报》    2014年10月14日

■ 州委常委、农工委主任 杨 凯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州农口干部“照镜正衣”找寻差距,“洗澡治病”救过补阙,在力学笃行中升华了思想,在践诺整改中净化了灵魂。我们深知群众工作最忌“口惠而实不至、言悦而行不能”,也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秉承“思想上坚实、目标上求实、工作上踏实、作风上务实”的四实精神,扎实推动整改落实工作,破解“思路不清、措施不明、落实不力、步伐不快”的问题。
  一、明晰思路,在深化州情认识上下功夫
  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2013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5435元,仍有近21万人生活在2300元的新国定贫困线之下,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任务异常艰巨。全州农业人口89.8万,占总人口近85%,农牧业是主要经济来源;地处高原,光热条件优势突出,具备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先天条件;农牧产品生态绿色无污染,在全社会热切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今天,迎来了进入市场的绝佳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决定,土地登记确权颁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等改革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立足国家对甘孜的功能定位,州委明确提出“生态立州”总体战略,提出“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切中了要害,牵到了“牛鼻子”。农口干部应勇敢担当,深化州情认识,牢固树立“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富民”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2423"农牧业发展思路,扎实推动我州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二、扶贫攻坚,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做文章
  我州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牧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条件差,老百姓生活清苦,扶贫攻坚任重道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牧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才是脱贫致富奔小康最有力的“翅膀”。只有依靠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才能从“输血式”走向“造血式”,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义。近年来,我州各县积极创新探索发展的路子,泸定县推广“核桃+魔芋”种植模式,高矮交错、长短结合,在林下开辟了助农增收新天地;金沙江、大渡河流域作为世界三大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之一,丹巴、得荣等县大力建设葡萄基地,已初步形成了规模;食用菌人工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助农增收“短平快”效果明显;引进推广种植玛咖,开始成为高海拔地区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但也有一些地方没有突出“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产业发展裹足不前,反衬出宗旨意识的淡化、作风的漂浮。整改落实阶段,农口干部要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的核心任务,埋头苦干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必须准确把握各县的资源禀赋,葡萄、核桃、魔芋等哪个产品适合?要认真研究分析;青稞、马铃薯、油菜等哪种产品效益更高?要精细比选;深化农村改革怎么干?要大胆探索;专合组织怎么建?要耐心指导;助农增收靠什么?要深入思考……要坚持身往基层走、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群众抓生产,我们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办贷款,我们主动与金融机构协调;群众学技术,我们开设培训班……哪里有需要,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用心用情践行群众路线,倾情倾智彰显党的宗旨。
  三、强化服务,在推动作风转变上见行动
  结合“三农”工作实际,农口系统抓整改,重点要放在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要紧紧依靠群众“开门整风”,把整改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整改成效的标准。一是接上“地气”。“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农口部门的主战场在农牧区,要带着问题下基层,进村入户摸实情,有的放矢地推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发展。基层农口干部要做到“进村狗不咬、入户知锅灶”。二是弘扬“正气”。服务“三农”是神圣崇高的事业。农口干部转变作风,一定要紧紧围绕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米缸子”、“菜篮子”、“钱袋子”、“新房子”都要放在心上,倾听基层声音,关注民间疾苦,多行利民之举,多做排忧之事,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感同身受为百姓分忧。三是远离“邪气”。“三农”工作“暖身体、饱肚皮”,农口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心存敬畏、律己以廉,不折不扣落实惠农政策,分毫不少兑付支农资金,严格做到正风肃纪、取信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新起点,根除积弊,转变作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竭诚尽力!
 
  • 上一篇:深化教育实践活动 夯实执政群众基础
  • 下一篇:加快广电事业发展 强化“舆论导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