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老墙惊现86年前红军标语 再现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图为写有.jpg

图为写有标语的石头。

图为坐落.jpg

图为坐落在山间的老屋。

◎本网记者 谢臣仁 文/图

一壁风雨斑驳的老墙,一幅笔力苍劲的标语,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让人回到热血澎湃的革命年代。

7月15日,康定市孔玉乡角坝村发现红军标语,溯流追源,再现86年前红军长征的红色历史,为建党100周年给予生动的注脚。

村民来电话 红军标语现老墙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吗?我家老墙上发现红军标语,你们快来看看。”7月16日下午3点半,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一阵急促的电话。

打电话的是康定市孔玉乡角坝村村民谭显华,声称在他家老墙上发现了一幅红军标语。

7月17日,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迅疾赶赴角坝村寻踪觅迹。

大渡河在高山峡谷奔腾而过,盘山公路从河畔攀援而上,角坝村坐落在半山腰,三十余户人家错落有致分布山间。谭显华的老屋地处村子中央,这是一座已有些年头的藏式民居,墙壁全由石头垒成,谭显华说的红军标语就镶嵌其中。

“这房子是二十四年前建的,现在进行整修,整修中在墙上发现了那幅标语。”谭显华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经常在电视上观看相关报道,看了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也看到关于红军标语的报道,角坝村以往驻扎过红军,所以他特别留意,不料就在老墙上发现了红军标语。

“没想到,这红军标语就在咱家老墙上!”这是一壁足有10米高的老墙,写有红军标语的石块就镶嵌在老墙4.8米处。写有红军标语的石头是一块大渡河流域常见的较为规整的长方形砾石,能见面约40厘米长、15厘米宽,上面用墨汁书写着五个毛笔繁体字,其中清晰可见的是“红军”二字,“军”字被砸出一个白点,损伤了笔画,后面三个字模糊不清,隐约见一些笔画,无法准确辨认出是何字。

“这标语写的是‘红军不拉夫’。”72岁的谭丙军是谭显华的叔父,也是把标语砌在石墙的“始作俑者”。他很小时,就看见这块石头砌在另一处老屋的墙上,1997年重新修建房屋时,又把它“挪”到这壁石墙上。他肯定地说:“标语就是‘红军不拉夫’,以前看得很清楚,后来搬来搬去磨损了,再加上风吹雨打的,后面三个字就看不清楚了。”

爷爷话传说 红军进村不拉夫

“据说,当时红军住在村子里,留下了许多这样的标语。”谭丙军的“据说”来源于其父亲谭穷迫。

谭穷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去世,据他生前向谭丙军等子女讲述,1935年10月,由徐向前带领的红军从小金县到丹巴县,沿大渡河南下,抵达角坝村。当时,国民党的“川康军”经常抢粮拉夫,大家都被“抢怕了、拉怕了”;听说又要过部队,大家照“惯例”心生害怕,村民们都吓得跑出去“躲拉夫”,村里只留下一些跑不动的老人留守。

这些老人提心吊胆地等待着厄运的到来。“来了、来了”,在忐忑不安中,红军来到了角坝村。村民们在无可奈何中等待着以往“川康军”那样的抢掠。

红军队伍是深夜到达角坝村的,他们静悄悄地安顿下来,一点也没惊扰村民。直到第二天天亮,村民们才发现村子比较平整的场地上住满了红军,他们宁愿露天而宿,却没有一人在屋檐下“躲露气”。村民们纳闷了,“川康军”一到村子就进屋抢粮、下圈牵猪,弄得鸡飞狗跳,红军却秋毫不犯。两相对比,村民们觉得红军不像宣传中那样“凶”,倒觉得都是好人:问事客气、买粮给钱,有商有量,绝不用强。

躲在山上的人远远地看到村子没有出现“川康军”进村那种乱象,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就悄悄地回到了村里,这其中就有谭穷迫。谭穷迫躲到山上时,门口的禾架上还有一点粮食没有收拾,被红军征用后,在禾架上留着一个口袋,里面有张纸和两块“袁大头”,纸上写着:“老乡,你不在村子,你的粮食我们用了,这两块银元是购粮款。”粮食不多,换得两块银元,天公地道、千值万值。

“以往‘川康军’进了村地皮都要刮一层,红军却对老百姓和和气气,真是两个样。”这些人回到山上,招呼大家回了村。红军向大家宣传政策,大家了解了红军是穷苦大众的军队,都支持红军开展工作。

当时,红军在村子里写了许多标语宣传政策,众多标语中就有“红军不拉夫”这一条。“川康军”到处拉夫当壮丁,村民最怕的就是被拉夫。这一条标语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大家奔走相告“红军不拉夫”,不仅角坝村,附近的村子都积极支持红军的工作,红军在角坝村停驻一个月,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正是爷爷的‘传说’让我了解了红军长征在角坝的故事,所以才特别留意,发现了红军标语。”谭显华说,红军长征在角坝给大家留下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专家说历史 这里曾建苏维埃

“角坝村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这里曾建有‘苏维埃’政权。”7月17日,康定“红色文化”专家、《红军长征在康定》编撰者之一、原康定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学彬谈起红军在康定的历史滔滔不绝,“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初至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红32军和红一方面军的269团一部相继进入康定县境,历时半年多,先后路经或滞留县境的金汤、鱼通、孔玉、塔公、营官5个地区,大小39个村寨,行程300多公里。”

翻开张学彬参与编撰的《红军长征在康定》一书,记者了解到,1935年10月,由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红军32军军长罗炳辉率领一部红军组成右纵队,南下执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右纵队4军、32军相继从丹巴出发,从小金县的达维、汗牛南进,沿小金与康定两县交界处的门子沟进入康定县孔玉区(今孔玉乡)莫玉村,先头部队直抵角坝村,从这里连续不断地整整过了一个月,红军在康定停留约两个月时间。红军于10月9日攻占金汤设治局(今金汤镇汤坝村),11月在汤坝村成立中共金汤县委、建立金汤县苏维埃政府、鱼通地区苏维埃政府、岚安乡苏维埃政府、木雅塔公苏维埃政府,同时还建立了16个村苏维埃政权。在角坝村,建立了角坝上铺子苏维埃、角坝下铺子苏维埃,苏维埃政府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唤醒群众,传播革命思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由于当初国民党反动派宣传红军是‘红毛子’,要杀人,红军初到一个村寨,只见少数穷苦老弱病残群众在家里看门,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每到一处,首先开展强有力的宣传工作,采取广刷标语、散发传单等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对各族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红军的性质、任务,揭露国民党和剥削阶级的罪行。”张学彬介绍,“‘红军不拉夫’这幅标语很特别,短短五个字道明了红军对劳苦大众的爱护,让广大民众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正确认识,从而解除了民众思想顾虑,唤醒了民众,使群众从原来对红军畏惧,转变为亲近、热爱、大力支援红军。对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动员外逃群众返家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为建立地方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创造了条件。”

小小一块石头,短短五个文字,道出了红军对民众的爱护,从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对那段永不磨灭的红色历史给予生动注脚。

部门谈弘扬 红色教材励后人

“这幅标语是红军标语毫无疑问,至于标语具体内容是不是‘红军不拉夫’五个字,还需进一步鉴定证实。”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田发进表示,红军标语是珍贵的革命文物,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发现这一红军标语,有着特殊的意义,让人再一次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红军在康定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贯彻党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路线,探索实践党的民族政策,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康定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深埋在康定各族人民心中,如同漫漫长夜中的明灯,为康定各族人民指明了民族解放的方向。红色情结流动在各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各民族的基因中,它激励一代又一代康定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保护红色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田发进说,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促进全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红军不拉夫”这幅红色标语,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与谭显华协商,将标语从老墙上取下,作为珍贵文物加以保护,“红军不拉夫”标语是红军长征历史的鲜活见证,也是现代传承红色基因和强化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保护好红军标语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将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为全市各族人民提供丰富精神滋养,激励全市各族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谭易康告诉记者,该局启动了红色文物征集工作,将让这些珍贵文物成为“红色教材”,让大家进一步学史明理、坚定信念、勤勉奋进。

国无精神则不强,人无精神则不立。一幅红军标语作为有共产党人红色文化和精神族谱的重要证物,已经深深融入到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犹如一团不灭的薪火,点燃了人们的红色记忆,彰显出厚重的红军文化,传递着伟大的长征精神,感召着、激励着人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 上一篇: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第一届协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