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发展生态农牧业 产业拓宽奔康路

甘孜日报    2018年03月20日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近年来,丹巴县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和效益农牧业,全面落实“一沟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依托田园风光、嘉绒文化,推进农业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种养大户、专合组织等市场主体,建成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提升农畜产品的加工率,全力突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瓶颈,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

■谢德刚

一、丹巴县农业产业发展成果

按照“一沟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思路,酿酒葡萄、优质粮油、特色林果、中藏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是发展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明晰。确立了推进“河谷蔬菜、半山粮果、高山畜药”的特色农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有机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酿酒葡萄、中藏药材和特色畜禽六大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丹巴农业产业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构建丹巴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种植业调结构初具规模。围绕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选择地方特有的黄金豆、黄番茄等蔬菜品种为主导品种,区域化布局、梯度式开发,龙头带动、多元投入,点、线、面同步推进,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发展高端有机蔬菜产业。以小金河流域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方式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羊肚菌产业,2017年建设羊肚菌种植基地4000亩。通过政府引导、农户自愿,企业提供订单和最低收购保护价,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三是畜牧业生态特色并重。紧紧围绕建设甘孜州东部高效畜牧业区精神,突出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以种草养畜、种饲养畜为主的生态效益畜牧业。按照集中优势、突破发展的要求和“建基地扩总量、强基础保产业、提素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选择以藏猪(本地放养黑猪)、本地鸡、丹巴黑绵羊为主要品种,立足高原、绿色、生态优势,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内涵、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打造“美人谷”本地鸡、藏猪知名品牌。

四是休闲观光农业多元构建效益互补。

以优美的田园景观及藏家民居小院为载体,发展生态农业种植观光体验及田园度假休闲,建成河谷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基地15600余亩。 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民居接待已挂牌户89户,其中三星级乡村酒店5家,三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3家,全县实际参与旅游民居接待的户数达160余户。

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截止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已发展至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6家,其中:种植业103家、养殖业141家、其他12家。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2家,注册资金达439.1万元,社员达207人,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得到大大提高。

二、丹巴县农业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丹巴县距省府成都300公里,距州府康定120公里,G248线、G350线贯穿全境,通乡通畅实现全覆盖、通村通畅今年全面完成,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农产品运输。属高原季风性气候,河谷半山年均温度11-16℃,亚高山年均气温4-10℃,高山年均气温0℃-3℃。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年均52-54%之间,蒸发量年均2505.5毫米,日照时数2106.9-2318.5小时,日照百分率48-72%,年光总辐射量约为124.4-135.2千卡/立方厘米,年平均无霜期281天,适宜农产品种植。

二是农业基础较好。近年来,丹巴县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严守耕地红线,扎实开展三农工作,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按照“一沟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思路,酿酒葡萄、优质粮油、特色林果、中藏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发展,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4个,“康定红”酿酒葡萄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紫皮土豆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黄番茄、雪山大豆等12个蔬菜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聂呷、巴旺、岳扎、水子四乡获农业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9750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获得省级验收。同时,丹巴人民勤劳朴实,群众生产劳动技能熟练,思发展、盼发展、抓发展意识强,法治氛围浓厚,群众遵纪守法、感恩奋进,发展前景广阔。

三是自然资源丰富。丹巴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县湿地保有量3010公顷、耕地4.63万亩、退耕还林7.9万亩、草地97096.32公顷,森林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55%。地表水资源量20.8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601亿立方米,年降水量26.6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8.17亿立方米。

(二)发展瓶颈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能力弱。我县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坡陡,高山半高山坡耕地占三分之二以上,耕地退化问题突出,产出低;可灌溉耕地仅1.58万亩,大部分耕地没有灌溉设施,承灾力弱;受地形地貌影响,耕地分布以散状、零星为主,连片、集中耕地较少,基础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弱。同时,丹巴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共有54个贫困村2245户8564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压力大。

二是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抗灾能力差。我县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多发,素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特别是近年来,受“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波及极端天气等影响,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高发、易发、多发,特别是2017年“6.15”洪涝灾害导致我县全域受灾,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低。建成酿酒葡萄、羊肚菌、中藏药材等基地 1.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 30 %;建成畜禽养殖基地 23 个,有专合组织256个,特色优势农业零星分散在河谷低洼地带;全县仅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6家,企业规模小、生产率低,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精深加工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率较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壮大难。

三、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思路

为避免农牧民过度依赖政策性收入,构建农民长效、稳定增收机制,发挥农业产业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长久支撑作用,顺利实现全民奔康目标,必须坚持农业产业优先发展,突出“生态立业、绿色发展”,围绕打造中高端农产品供给地,以做大做强有机农业为核心,大力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品种品质结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一是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探索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切实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经营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创新。二是坚持融合发展,三产互动拓展产业空间。突出以生态有机农业基地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休闲观光农业为新增长点,努力实现农业上、中、下游产业联动。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产业组织化程度。把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等途径,大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是做响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坚持生态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定位,强化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深入实施“内提质量,外塑形象”的品牌战略,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 健全农产品检测网络,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五是强化服务,保障技术支撑。在回乡大学生、能人、技术能手中聘用村级农技员,创新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对农技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进行轮训,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技术服务支撑队伍,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作者系丹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上一篇:实干摘穷帽 苍生俱饱暖
  • 下一篇:对标先进学经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