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山川表里 土厚水深——我州创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纪实之三

甘孜日报    2020年07月09日

随着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已成为得荣县白松镇日堆村的生态福地。

◎本网记者 谢臣仁 张亚贤 文/图

高原好时节,草长莺飞时。波光粼粼的河流、郁郁葱葱的草地、连绵起伏的群山、悠闲踱步的牛羊,康巴大地生机勃勃。

7月5日,炉霍县废弃砂金矿,早已没有往日的满目疮痍,变得妩媚多姿、明艳异常,处处是花,处处是景,直如盛装的美人。

这是甘孜土地综合治理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孜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矿山治理、强化地灾防治,土地生态效应不断“发酵”,持续不断的土地综合治理,打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的“金土地”,铺展出自然资源美丽嬗变的宏伟画卷。

生态红线 一步也不能让

纵观川蜀,直面甘孜,生态保护红线“线性”分明——我州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62.7%;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甘孜占了其中48.7%。

一组翔实的数据“标注”出我州生态红线的“标高”。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甘孜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在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新格局中,作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甘孜更是把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甘孜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在甘孜,生态红线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四条线”:一是生态保护红线是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线。目的就是为甘孜人民群众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环境。二是生态保护红线是人居环境安全保障线。避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保障人居安全。三是生态保护红线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缺地区纳入保护范围,确保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率达100%。四是生态保护红线是甘孜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优质产品、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方面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也为甘孜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和保障。

面积广、比例高,自然责任大。“将生态红线画好守牢,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州‘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州自然资源局局长谭智泉说。

我州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历届州委、州政府都十分重视我州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到推进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对脚下这片土地负责、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突出一个“保”字,“严格保护、应保尽保、应划尽划”,这是我州在优化生态红线坚持的原则,突出生态保护红线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底线作用,将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功能重要敏感区域划入红线,目前,我州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包括雅砻江源水源涵养红线区、大渡河源水源涵养红线区、沙鲁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锦屏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红线区、大雪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红线区,“五区”协同,构筑甘孜生态保护网。

做实一个“调”字,调出图斑包括道路51条,面积合计224.52平方公里;合法矿业权4844.85平方公里,其中合法探矿权有255宗,面积4713.2978平方公里,合法采矿权89宗,面积131.5541平方公里;调出风电、水电、光伏等生态能源项目55个,面积36.4703平方公里。把石渠县域普公坝省级湿地公园、得荣县域国家一级公益林、泸定县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康定市一级二级公益林、新龙沙鲁里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功能强的6217.75平方公里区域已补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突出一个“硬”字,坚持红线要“红”,体现出红线的硬度。科学规划、边界清晰、数据标定、管理到位、追踪动态、责任明确,我州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把生态红线作为“弹性线”,而是作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真正成为维护甘孜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坚守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绿色发展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数字呈现。生态红线,一步也不能让。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我州,生态保护红线不仅划在生态空间,更是划进相关责任人员的头脑中;不仅盯住与此相关的直接责任人,也唤醒广大公众的保护意识。全州群策群力、共同维护,让“高压线”发挥应有威力,让“生命线”发挥应有作用。

矿山治理 一寸也不能丢

占地1.85平方公里的炉霍县砂金矿废矿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当地村民私采乱掘留下的废弃场地,涉及该县7个乡镇,采矿区沿三条河流两岸呈点状分布,形成了大量的矿渣堆、矿坑,对土地形成压占、损毁,原始地貌改造严重,自然景观破坏,迫使河流改道,河岸冲刷严重。

这是炉霍县砂金矿曾经的“病态”,该县举生态旗,按照“河道疏浚+新建护岸+场地平整压实+覆土+种草+架设网围栏+新建步道+设置标志牌”的治理办法,持之以恒对废弃矿山进行“救治”。 通过对采矿区治理,一方面防治了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治理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并增加了环境容量,逐渐恢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净化大气的功能,具有很大的持续的生态环境效益。

以往,我州矿山开发设备原始、技术粗糙、工艺简单,矿产开发的小、散、乱、低以及过度开发,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城里一座楼,山里一个坑”形象地反映了矿山开采给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损害了我州青山绿水的形象。

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近年来,我州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提高“门槛”,实现有序开发生态矿山,在保障经济发展同时,力图把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滴水穿石,持之以恒,把废弃矿山治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治理脚步一直未停。我州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炉霍砂金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长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黄河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修复治理面积80余公顷,通过土石方工程、边坡治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场地复绿工程、废弃建筑拆除、生态修复监测工程等手段,消除地质环境问题,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使区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系和调节能力,促进自然环境改善,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加强综合治理,啃下“硬骨头”; 实现高质量治理,还生态健康“肌理”。 我州投入9226.28万元,实施了16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地多出来了,废弃矿区的地灾隐患消除了。开展废弃矿山整治主要实现三个目的:生态、土地、安全。

“以往住得提心吊胆,现在住得安全幸福,治理前治理后两个样。”炉霍县仁达乡村民扎西彭措感慨地说。通过实施采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不但解决现有地质环境问题,保障采矿区受地质环境问题威胁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促进农牧业发展,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生产,有效改善采矿区生态环境,促进农户增收。

昔日废弃矿山给人们带来“负效应”,通过治理正在发生着蜕变。在整治成生态用地,服务群众美好生活追求,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地灾防治 一处也不能少

2014年8月9日,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规模60余万方,造成10户农户住房完全冲毁,85户房屋严重受损,186户651人受灾,1260亩耕地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1517万元。

特大天灾,是大地的劫难。灾难留下的,绝不仅是巨大的伤痛,更有生命的感悟、发展的启迪,灾后治理成为“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省委省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关心支持下,丹巴县共投入3800万元,对该地质灾害点实施了工程治理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了1251人的生命安全和2.1亿元的财产安全。

我州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呈现分布范围广、密度大,活动频繁、规模大,危害严重等特征。

实施灾害治理工程,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刻不容缓。我州着力构建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探索走出了具有甘孜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新路子。地灾调查精度不断提高,监测预警体系日趋完善,综合防治效果日益显著,应急避险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保障切实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取得了因灾伤亡和财产损失逐年下降的显著成效。

部署上,纵向到底;预警上,横向到边;防控上,多措并举;实效上,扎实落地。2016年至2019年我州共争取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约20亿元。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克服我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前期工作耗时长、冰冻期长,施工期短、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和问题,组织实施了14647户避险搬迁安置,500余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排危除险、57处清淤加固、州本级及16个县级地质灾害能力建设、1964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监测、129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实时监测体系建设、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通过这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了20万余人的生命安全;全面提升了我州防范和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近年来,成功预警预报53起地质灾害,避免3600余人可能因灾造成的伤亡,最大限度保障了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让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我州加强土地综合治理,给甘孜发展一个优越环境,给甘孜人民一个安全家园,为甘孜生态文明书写绚丽篇章。


生态修复+草场建 理塘县建成4.8万亩优质牧草基地

本网讯 7月的理塘,绿意盎然,在广袤无垠的毛垭大草原上,一辆辆现代化的机械与勒通牦牛在草原上“共舞”。4日,笔者从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获悉,该局派出3个工作组20余人奔赴全县各大牧区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牧草基地建设。目前该县已基本建成4.8万亩优质牧草基地。

近年来,理塘县牢牢把握“以草定畜”的原则,坚持草场建设与草原生态修复相结合,重投入、强基础,抓示范、建产业,努力探索出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围绕牧草生产这个关键环节,坚持草场建设与草原生态修复相结合,持续开展优质牧草基地综合建设,全县已基本建成4.8万亩的优质牧草基地,建成“县、村、户”三级草业基地10万余亩,配套建设标准化牲畜暖棚,开展半舍饲圈养,补饲青干草,减少了冬春季节牲畜掉膘损失,降低了牲畜死亡率。

通过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缩短了牦牛出栏周期,提高了牲畜出栏率。

“牧草基地的建设,不仅使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还极大的改善了草原生态,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现代草原畜牧业协调发展,为理塘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翁登说。县融媒体中心 叶强平 黄

生态知识之窗

我州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包括雅砻江源水源涵养红线区、大渡河源水源涵养红线区、沙鲁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锦屏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红线区、大雪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红线区,总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红线区面积的48.7%。

●雅砻江源水源涵养红线区

地理分布:该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边缘,其中石渠县北部黄河流域区属于三江源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其余区域属于川西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红线区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0.5%,红线地块连片分布于甘孜州的石渠县、德格县、甘孜县和色达县。

生态功能:区内除石渠县北段、色达县东部分属黄河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外,该区大部都属于雅砻江流域,是雅砻江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水源补给区,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

●大渡河源水源涵养红线区

地理分布:该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属于川西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行政区涉及阿坝州的马尔康市、阿坝县、红原县、壤塘县、金川县。红线区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9.3%,除地势相对平缓的河谷平坝区外,基本全部为红线分布区域。

生态功能:区内主要河流有脚木足河、梭磨河、绰斯甲河、大金川等,是大渡河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建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处。

●沙鲁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

地理分布:该区位于四川西部边缘,属于川西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行政区涉及甘孜州的白玉县、新龙县、巴塘县、理塘县、得荣县、乡城县、稻城县。红线区面积约为3.3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16.5%,红线地块除南部边缘基本全域分布。

生态功能:区内河流分属金沙江水系,植被以高山高原草甸、高山灌丛及亚高山针叶林为主,有白唇鹿、马麝、藏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极为重要,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

●锦屏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红线区

地理分布:该区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属于岷山-邛崃山-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行政区涉及凉山州的木里县、盐源县、冕宁县,甘孜州的九龙县。红线区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6%,红线地块主要分布于木里县、盐源县西南边缘及九龙县大部分区域。

生态功能:区内自然生态系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其次为草地生态系统,河流有雅砻江及其重要支流九龙河、盐源河等,是雅砻江水系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金沙江重要水源补给区,水源涵养功能极为重要。此外,该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特别是北部的九龙及木里部分区域,土壤侵蚀极敏感,是我省土壤保持重要区域。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

●大雪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红线区

地理分布:该区位于四川西部,属于川西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行政区涉及甘孜州的康定市、炉霍县、道孚县、雅江县、丹巴县、泸定县。红线区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11.3%。红线地块除沿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河谷平坝区外,基本全域分布。

生态功能:区内河流分属大渡河、雅砻江水系,植被以亚高山针叶林为主,有四川雉鹑、绿尾虹雉等珍稀鸟类和白唇鹿、玉带海雕等珍稀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该区沿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分布的干旱河谷和高山峡谷区,泥石流滑坡强烈发育,呈现土壤侵蚀敏感性高的特点,也是土壤保持的重要区域。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处。

记者 张亚贤 整理



  • 上一篇: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甘孜......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