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仁心护士“刘一针”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12日

刘静给患者扎针。见习记者 洛绒尼玛 摄

◎本网见习记者 白玛央忠

面对孩子,她们要有爱心;面对护理操作,她们要有细心;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她们要有耐心。总之,孩子的一切她们都得精心。在国际护士节之际,记者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医院儿科护士刘静身边,听一听她的故事。

勤学苦练砺针技

今年29岁的刘静毕业于泸州医学院护理专业,现就职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医院儿科。

作为护士,儿科最大的难题就是输液时给小孩扎针,因为孩子们的血管深浅不一,而且特别细,有的儿童自制力不强,特别好动,往往一次扎不上,要扎很多次。

为减少扎针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刘静苦练单手推针法。在学校时,她时常在自己胳膊上扎,同学之间互相扎,在止血带上找感觉。到医院工作后,第一次给患者扎针时,刘静心里十分紧张,扎了很多次才扎好。为了提高扎针技术,她练习扎针几乎达到痴迷状态,她随身都带着一个留置针,只要有时间刘静都会不厌其烦地练习。她说:“虽然在学校和实习时,虽然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扎针技术也较为突出,但是儿童患者不同于其他患者,需要更加精细的扎针技术,所以除了勤加练习没有捷径可走。”

经过反复苦练后的刘静最终练就了高超的扎针技艺,医院的领导同事都称赞她为“刘一针”,现在的她给孩子扎针一般不用扎第二针。

护理心思细如发

2018年,一名刚出生三个月的小患者因一直哭闹、咳嗽等症状,被家长带到医院儿科就诊,经过医生细致诊断,确诊孩子患“儿童肺炎”,需要密切观察和氧疗。孩子入院后,刘静耐心细仔地照顾着小患者,每次换留置针时家属都希望刘静来帮忙扎针。孩子经过治疗后很快痊愈,出院那天,孩子的爷爷连说:“卡卓谢谢。”听到这最质朴的话语,刘静顿感欣慰,觉得再累再苦都值得。

刘静说:“孩子一生病,全家人都跟着着急。儿科护理除了看护好孩子,还有一份的“额外工作”,就是与病患家属沟通治疗方式,平复家患情绪。”2017年,一名患儿转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医院儿科,脾气暴躁的家长进院第一个要求居然是必须安排一个能一针准的护士来扎针,必须用钢针,不用留置针。本想着留置针更适合这名患者,现在唯一的方法也被否决了,面临这样的患者与家属,大家心里绷紧了一根弦,因为患者的特殊情况,谁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

当时怀有身孕的刘静思前想后决定冒险“赌一把”,凭经验摸找血管、避开淤青,一针将钢针安全扎在患者手上。可意外还是发生了,患者因为年龄太小,针刚扎进血管,孩子就大哭大闹,手脚不停摆动,最终导致钢针掉落。家属很不高兴,跑来大骂,面对这样的情况,刘静和护士长仍然温柔微笑安慰孩子,慢声细语安抚家属,再次与家属协商采用留置针治疗。经过耐心疏导后,家属最终相信医生,刘静凭借精湛的扎针技术,一次就将留置针推送成功,用实力缓解了此次医患关系。

凡是在医院儿科看过病、住过院的患者和家属们,无不夸赞刘静,都说她对工作细心,对患儿有爱心,甚至每次来医院都来找刘静帮忙扎针输液。

有求必应好护士

作为家里的老大,刘静从小到大就养成了当好榜样的习惯,待人接物也是落落大方。有一次,一名孩子因高烧出现抽搐,家长已吓得双腿发软,都抱不动孩子。刘静跑上去,接过孩子就跑向急救室,家长在后面小跑都跟不上。经过及时治疗,孩子转危为安。事后,孩子的家长连挑大拇指,夸赞刘静“厉害”。

刘静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孩子以后,面对不讲理的家属时,我更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孩子是家庭的天,孩子的病就是天大的病,治好孩子的病,其实也是解决全家人的心病。孩子高兴了、活蹦乱跳了,全家人的心情也舒畅。”

工作8年来,刘静精湛的扎针技术已在儿科赫赫有名,不少家长慕名而来请刘静帮忙扎针、输液。遇见这种情况,在没有紧急工作的情况下,她都会耐心帮忙。

“其实比我优秀的护士还有很多,我的进步离不开儿科团队的互帮互助,离不开传帮带的师徒结对,更离不开科室的管理方式。照顾好每一名患者,一针准、扎针不疼是我奋斗的目标。刘静说,我会更坚定的践行自己的工作准则,微笑的、投入的、勤奋的做好这份事业。




  • 上一篇:前4月全州中藏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3亿元
  • 下一篇:90后藏族女护士的“援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