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美人谷”育新业:把贫困“帽子”甩得更远一些

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9月8日,俯瞰丹巴县丹东村中药材基地与草莓大棚。 四川日报记者 杨树 摄

◎四川日报记者 张明海 雷倢 董世梅

一县一策

“我们这里的‘雪山草莓’,11颗草莓一盒装,在上海的大超市可卖到120元。”9月8日,记者在丹巴县丹东镇丹东村草莓种植基地采访时,村民才泽让汪尔加告诉记者。

每年7月至11月草莓采摘季,每隔一天的清晨7时,邮政快递车会准时来到丹东村收草莓,当晚送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第二天一早,这些草莓就会出现在上海的超市。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刘刚介绍,在丹巴县丹东基地和党岭基地,当地已推广种植140亩大棚草莓。

让更多的富民产业发展起来,把贫困“帽子”甩得再远一些——因“美人谷”而名声在外的丹巴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在传统优势产业旅游业之外,再辟新路。丹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丹巴农业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优势,目前我们正在发展特色农业、中药材种植等富民产业,实现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定位高端路线 “美人脆”迎来第一个收获季

在丹巴县甲居镇小聂呷村,有一片“高级”苹果园。与一般的苹果树不一样,这片苹果地里的苹果树经过矮化密植,像葡萄一样种在地里。看上去并不粗壮的枝丫上,却结着大个大个的苹果。记者数了下,每棵树上已挂满20个青中泛红的大苹果。

苹果树的间隙,种植着辣椒等蔬菜,地上铺着银色的反光膜。58岁的村主任小登干告诉记者:“这片是刚刚拆了袋子的苹果。反光膜的作用,就是让苹果面向土地的一边也能充分接受阳光照射,保证苹果的成色和糖度。”按照现在的生长速度,9月底10月初,苹果就可上市,正好赶上国庆和中秋节消费旺季。

“这些苹果是我们从陕西引进的‘秦脆’品种。经过改良种植后,我们把它叫做‘美人脆’。因为海拔高、光照好、降雨少、昼夜温差大,‘美人脆’的品相和口感,比‘秦脆’好。”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高级农艺师刘新丽介绍,目前全县已推广种植“美人脆”3000多亩。

小聂呷村种植“美人脆”80亩,已有20亩挂果。包括5户贫困户在内,全村24户全部加入该村果蔬专业合作社。“我们之前也零星种过苹果树,但因树种不好,又缺乏科学管理,结出的苹果品相口感都不好,每斤五六毛钱都没人买。”村民阿加格玛说,现在的“美人脆”2018年3月引进,2019年零星挂果,今年开始量产。“目前,每株苹果树挂果在20个以上,明年后年进入第四第五年后,一株苹果树将挂果50个以上,收入十分可观”。目前,“美人脆”定位高端路线,正与盒马生鲜等联系合作。

“抢救”野生资源 做大做强高原中药材基地

丹东镇是丹巴县较偏远的一个乡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9月9日上午,丹东镇丹东村吾斗组村民梅朵吉和其他几个村民一起,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筛土。将从山上采集来的肥土一遍遍地筛细,用作羌活和贝母育苗。

“在海拔2800-3500米的高原地区,种植出的羌活和贝母,品质更好。”甘孜州佳源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石菊莲介绍,在丹巴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引进下,公司在丹东村建立羌活和贝母种苗基地。这是甘孜州目前唯一一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

为何建种苗基地?一方面,是羌活和贝母等中药材的经济价值:一公斤贝母价格在2600-2800元,一亩收益在10万元左右;干的羌活一公斤130元左右,一亩产出300-500公斤,收益在4万元左右。另一方面,是在于市场需求。“以羌活为例,国内每年羌活需求量在3000吨左右,而野生羌活越来越少、正面临枯竭,因此,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缺口”。

在基地务工,梅朵吉每天劳务收入100元。同时,从山上采集回来的肥土和牛粪等卖给基地,再加上7亩土地的流转收入4200元。梅朵吉家,早已脱贫。“我准备在基地购买种苗,种植羌活。”梅朵吉说。

在丹巴的中药材种植计划中,丹东中药材基地不仅是培育种苗,而是要作为丹巴县中药材基地的“孵化器”。“我们的目标是把中药材种植发展起来,这就需要大量的种植面积,这样也才能真正成为富民产业。以羌活为例,我们希望做到年产600吨的规模,占到国内市场20%以上。”甘孜州佳源中药材种植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羌活种苗1.5元/株,因政府对于基地前期的扶持,我们卖给县内老百姓的价格是0.8元/株。”

企业出技术、培训、包销售,群众进行栽种、管理和采收,政府还补贴买苗成本——今年以来,丹巴县采取政府引导、农户自愿方式,鼓励群众种植中药材,并安排45万元资金购买种苗53万株分发给农户。全县羌活等名优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015亩。

脱贫门道

四川日报记者 雷倢 整理

半扇门镇大邑村

发展中药材种植

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主,藏乡跑山猪养殖为辅”,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秦艽、连翘、羌活等中药材850余亩,全村57户农户受益,建设跑山猪养殖场1.2亩,积极对接对口帮扶成都市成华区拓展销售渠道,2018年出栏200余头跑山猪,人均增收1400元。

聂呷乡妖枯村

激活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采取“精准施教”打破“一刀切”“一锅煮”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本地“土专家”的作用,通过熟悉面孔、本地语言,从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出发,采取流动课堂送学上门等形式,成功调动群众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群众变“要我听”为“我要听”,有效激活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水子乡长纳村

探索创收办法

因地制宜探索出系列符合实际的产业创收办法。打造“长纳花椒”,完成52亩花椒林科学改良,在改良田带来的可观成效下,顺利动员79户群众种植花椒150亩15000株,通过科学管理,户均增收15000元。

东谷乡牦牛村

建立后备人才库

建立“牦牛村后备人才库”,截至目前,后备人才库达30余人。确定“牦牛养殖+蜜蜂养殖+土猪养殖”三线并行的产业之路。注册牦牛、蜜蜂、土猪三个养殖合作社,动员1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

巴底镇俄鲁村

积分改变习惯

探索“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的模式,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出台俄鲁村励志积分超市实施方案,让村民参与到行动变积分、积分变商品的行动中,采取“基础分+正向激励加分-负面减分”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通过正能量活动获取积分、领取实物。

脱贫看变

本网讯 姜片要切成指甲盖那么大、剁蒜的时候要加点盐菜不会到处飞……9月8日,丹巴县墨尔多山镇中路片区党群活动中心,“2020年丹巴县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班”进行到第二天。厨师和民宿从业人员,分两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炉子上煮着的猪肉已飘出阵阵香味,锅碗瓢盆样样俱全。砧板上手起刀落,姜片、葱花、蒜末一会儿就切了一大堆。在厨师培训班的露天坝子里,培训老师赵保真正在讲解姜葱蒜等配料的刀法。28岁的桑郎是参加培训的一员。2017年,桑郎家脱贫后,谋划着搞个小型民宿。“昨天讲理论,今天动手操作,这样的培训很实用。”

在民宿服务培训班,培训老师从握手等基本礼仪讲起,20多名村民听得十分认真。中路片区有88座古碉,加上林立的藏寨,不少村民走上旅游富民的道路。

培训现场负责人袁晓娟介绍,培训班由丹巴县扶贫开发局、墨尔多山镇政府和邛崃市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举办。“这个月,我们在丹巴县有两个培训现场。另一个培训现场在甲居镇,培训时间为7天。”

丹巴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丹巴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劳动者自身需求,已组织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529人次。

四川日报记者 雷倢 张明海


  • 上一篇:一条旅游环线打通藏寨致富路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