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理塘18万亩沙化土地披上绿装

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07日

    治理后的沙地焕发勃勃生机。

    本网讯(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孙成伟 /图)94,笔者从理塘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获悉,通过十年的治理和巩固,已让当地18万亩沙化土地披上绿装。

    2009年第四次沙化土地监测数据,理塘县沙化土地总面积56.8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城镇、奔戈乡等10个乡(镇)。沙化土地成因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因过度挖采、放牧等人为因素、鼠虫害、气候变化、暴雨冲刷、生态脆弱等多种因素综合并长期作用使之草原退化、沙源裸露、蔓延而形成。根据多年监测,其蔓延速度较快。土地沙化给该县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据该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余华平介绍,2007年以来,在省、州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理塘县在奔戈乡、村戈乡、禾尼乡、高城镇等沙化较重的区域,开展了长达10年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先难后易”的治理方案(即:先治理植被盖度10%以下的流动沙地,以防止流动沙地高速蔓延。再治理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

    据了解,从2007年至2016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8.13万亩(其中:2013年致2015年度成果巩固9.14万亩),工程总投资为9218.37万元。已治理的沙化土地平均植被盖度提高了50%-60%,治理区的流动沙地基本实现了生态恢复。

    为确保沙化土地治理成效,该县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生物措施、工程辅助措施加社会关注与农牧民积极参与相结合的综合协调方式,达到治理沙化土地的目的。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通过印发藏汉双语手册、制作光碟等方式开展防沙治沙宣传活动,使当地农牧民了解防沙治沙的意义和好处。牧民自觉将不过度放牧,不放牛、羊践踏已治理的沙化土地等纳入乡规民约,让农牧民自觉维护和支持防沙治沙工程。

    该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技术员祝希强深有体会地说,为提高沙化治理成效,发挥资金最佳效益,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类型和立地条件,科技人员采取了多种治理模式。如:针对位于奔戈乡境内水流较急、水流冲蚀强的沙沟、山谷内,采取修建石头挡沙墙,阻止因暴雨季节水流导致的流沙蔓延,将沙化土地蔓延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丰富的牛羊粪,在播种前使用牛羊粪和客土增加沙地肥力,促进植灌生长;在设置挡沙墙、生物沙障网格及牛羊粪加强肥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高原生长的高山柳、小檗等灌木和黑麦草、披碱草等草种类,大密度撒播草种和植灌,实现植被恢复的目标;采取围栏封禁的方式防止牛、羊及人为等因素对治理区造成新的破坏。

    “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尽量聘用当地群众参与,使当地群众通过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建设获取务工报酬,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当地群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顺利实现休牧,从而避免人畜再次破坏草地,解决了畜草矛盾”,余华平说,对已治理的沙化土地的后期抚育管护,尽量聘用当地牧民对治理区进行看管,确保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得以保证,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助推林业生态扶贫。

    通过多年的努力治沙,实施封沙育林育草,人工改良草场,有效遏制了理塘县局部地区草地严重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使农牧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多渠道解决了畜草矛盾,改变农牧民的养畜观念,实现了 “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脱贫一片”的基本目标。同时,积累了一些高原治沙的经验,为进一步打造青山绿水和生态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县沙化土地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我县还有38.68万亩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其沙化和蔓延程度还在不断增加,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余华平忧心地说。据悉,下一步,该县将认真总结防沙治沙工作经验,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尽快遏制沙化土地蔓延和沙化土地程度加重趋势,尽快恢复沙化土地植被,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理塘作出积极贡献。

 

  • 上一篇:新龙县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 下一篇:得荣法院落实全州智慧法院建设推进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