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探访保定中关村的成长秘诀

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24日

中关村在28个城市布局了35个项目,保定项目是京外第一个创新中心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鸿 王国平 蒋君芳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例,园区聚集联想(全球)、百度、腾讯(北京)等600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园区每平方公里年产值近千亿元,相当于一些地级市一年的GDP。作为京津冀版图中的“一核”,北京的创新能力如何辐射天津和河北?中关村是观察视角之一。天津滨海、保定、石家庄、雄安……几年间,已有不少中关村在京津冀大地上“生长”。中关村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什么?四川日报全媒体报道组探访了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关键词带土移植

  140公里,41分钟,津保高铁线是扈德辉的上班路。扈德辉是保定中关村项目总经理,2015年4月28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扈德辉开启多年的“双城”生活。这是中关村在北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白纸上作画”,中关村信息谷决定专门在保定设立全资子公司,并从总部派驻4名专职人员负责相关事务。“我们肩负着‘带土移植’的责任,要真正把中关村的基因植入保定。”扈德辉介绍,此前中关村的对外合作多以冠名、顾问咨询服务为主,这次在外设立全资子公司提供科技服务尚属首次,核心是做好品牌输出和落地运营。因此,从总公司派驻的员工至少需在总部工作1年以上,对中关村的发展、创新文化、创新要素有一定掌握。

  如何“带土移植”?团队确定了“引高端、搭平台、建氛围、做示范”12字运营思路。“不仅团队、品牌来了,还要把资源带来。”扈德辉介绍,满足企业诉求是中关村的核心服务内容,其中包括“七个找”:找人才、找资金、找技术、找市场、找政府、找伙伴、找空间。“中关村在28个城市布局了35个项目,园区内数千家企业都互为资源。”扈德辉告诉记者,5年来,运营团队通过举办200多场各类型活动,吸引8000余家企业来保定考察资源、对接商机。服务理念也给当地带来不小触动。在项目启动揭牌仪式上,中关村方面将与会高新企业安排在前排,并在每个座位上标明公司名称,而政府领导只拿到“站票”。中关村对创新资源的重视可见一斑。

关键词和而不同

  “带土移植”不是“复制粘贴”,扈德辉将之称为“和而不同”。“保定中关村致力于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先进理念、模式和资源与当地相融合,在冲击、磨合过程中产生新动力、培育新动能,进而形成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扈德辉介绍,因此,保定中关村将目标定位为“创新生态互鉴、创新链条互补、创新主体互动”,突出一个“互”字,强调本土化。

  扈德辉表示,项目团队不是简单地将北京企业抢到河北,稀释北京资源,而是以培育本地“金种子”企业为重点,做好北京研发、河北生产、服务首都、联动雄安等工作,为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架起桥梁。产业互动方面,保定中关村决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等产业,这也是保定中关村设定的“门槛”——所有入园项目,都要先过这道“槛”。深度对接北京企业,保定中关村依照产业发展目标筛选了一些“金种子”,北京诺未科技就是其中之一。该生物科技公司总部在北京亦庄,主创为清华、北大的博士后。受北京产能发展的限制,几年前该公司开始寻找转移地。诺未科技(保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娟介绍,公司在保定发展迅速,2018年完成营业额900多万元,去年已达2000多万元。承接北京产业的同时,保定中关村开辟了众创空间——保定雨林空间于2017年底启用。几年来,保定雨林空间拥有各领域受聘导师18位,战略合作机构17家,为多家入孵企业提供金融对接服务,对接资金近千万元。经5年多发展,如今在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下,保定中关村已成为当地的创新“极核”,吸引378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含雨林空间注册企业125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70%。入驻企业2019年营收突破2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企业知识产权数量达到650余件,吸引“双创人才”4000多位。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北京以外设立的创新中心

●2015年4月揭牌启动

●运营团队来自北京中关村信息谷

●入驻企业2019年营收突破2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


  • 上一篇:云展馆背后的技术“密码”
  • 下一篇: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