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行走川藏线 感知藏家巨变

半月谈    2019年12月18日

柏油路修到家门口。 本网资料库图

◎半月谈记者 张京品 吴光于

1949年底,中国大陆除了西藏已经全部解放。但进军西藏,困难重重,交通运输无疑是难中之难。毛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进藏部队就地成为筑路大军。他们在崇山峻岭间向二郎山、雀儿山、通麦等高原天险发起冲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就此打响,3000多名官兵把生命永久地留在了这条路上。

这是一条写满忠诚与信仰的奇路。为了打通西藏和祖国内地大动脉,这里留下“平均每公里就至少有一名官兵牺牲”的英雄壮举。

这是一条写满团结与幸福的天路。藏区产品从这里走向内地市场,骑行者、自驾者从这里走向雪域高原,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交融。

这条路就是川藏公路。今年是川藏公路通车65周年,半月谈记者行走川藏线,追寻公路背后的艰苦岁月,感知沿线甘孜藏家的生活变化。

从封闭到开放

川藏公路引领藏地繁荣

川藏公路的建成和发展,特别是“骑行川藏线”和“自驾318”热潮的兴起,让沿线绝美的景色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带动了沿线百姓脱贫致富。

深秋十月,海拔4000多米的藏区高原上,满载着萝卜的6辆卡车依次驶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康藏阳光现代生态农业双创中心。这里是四川供粤港澳及东南亚重要的“出口蔬菜种植加工”备案基地。

在理塘县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连片的蔬菜大棚伫立在蓝天下。这里种出的白萝卜、小番茄、水果黄瓜等“极地果蔬”,不仅丰富了本地群众的餐桌,还远销外地。

昔日并无果蔬种植历史的理塘县,近年来依托高原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土壤无污染,水质好等天然条件,打造“极地果蔬”。康藏阳光总经理陈刚说:“理塘果蔬能走出高原,离不开川藏公路。”

牦牛肉、青稞米等藏区特色产品,每天也沿着川藏线进入内地,走向世界。理塘县高城鹏飞牦牛肉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敖学刚清晰记得,2000年他开车在二郎山堵车7天,加之当时冷链技术还不成熟,车上的牦牛肉全部坏掉,损失了2万元。“现在二郎山隧道打通了,堵车现象没有了,再也不担心途中肉会坏掉。”

川藏公路还“拉”来一批现代化城镇。沿川藏公路,走访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波密等沿线县城,酒店、餐馆鳞次栉比,汽车美容店、洗车店、修车店随处可见。2018年,甘孜州南路片区车辆检测站在理塘县投入使用,附近新龙、巴塘、乡城等县的车主,再也不用跑几百公里到康定车检。

从交流到交融

川藏公路书写团结佳话

在四川省巴塘县,逢年过节、宴请宾朋,当地人都会做一种叫“团结包子”的美食。团结包子是巴塘人为迎接解放军进藏而制作的食物,具有藏汉团结、军民团结和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之意。如今,团结包子还被赋予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之意。

如同团结包子,川藏公路通车的65年,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65年。

“通过川藏公路,外界的思维进入藏地,帮助藏区百姓打开了眼界和思路,促进了藏区群众更好地融入祖国大家庭,增进了内地对藏区的认识。”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杨明洪说,川藏公路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河口镇香格宗村,一个名叫布珠民居三姐妹的客栈,就是川藏线上民族团结的典范。

2000年左右,川藏线兴起骑行热。处在国道沿线的布珠家,成了一些骑行者的遮风挡雨之地,布珠总是想方设法地给路人提供帮助。

62岁的徐朝日,2018年推车徒步川藏线时住在姐妹客栈。老徐说:“去年回到武汉老家后,我常常想起他们的淳朴、善良。”今年老徐专门到姐妹客栈落脚。从6月住进布珠家,老徐就再也没有离开,如今在客栈居住已经超过3个月的老徐,寻思着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

曾是电工的老徐,平时帮客栈维修电路,做点家务,和布珠一家犹如亲人,而布珠不收他任何费用。布珠说:“我们一家人和老徐相处得很好,时间久了,感觉还离不开了。”

这样的交往,无疑增进汉藏民族间的交流和认知。有游客在布珠家的笔记本上写道:“广阔的草原,雄伟的高山,养育了藏族人民山一样宽大的胸怀,热情、宽容,这些都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一路把爱传播下去。”

川藏公路沿线,广泛流传着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也成为川藏线上温情、美丽的风景。




  •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 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 下一篇:彭清华在成都简阳市和天府国际机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