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从荒原到迪庆高原

甘孜日报    2022年10月28日

◎扎西尼玛

1984年9月的某天,那天是星期六,黄昏,刚刚升入初中的我在德钦一中教学楼前面的空地上看到地上有一本书,捡起来一看,是一本杂志,封面已经不知去向,内页有些破损。翻开来看,有几个词像河面上的波光一样跃入眼帘:德钦、西当、荣中、卡格博、太子雪山、澜沧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使我捧起杂志走到校长办公室透出来的灯光下看起来。虽然看不太明白,但那几个地名却紧紧地撅住了我的心。我第一次在书上看到这几个我知道的地方,我心中想:会有这样的书讲到德钦,讲到家乡。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和读过的课本以外的书和文章。

我靠着校长办公室的窗子懵懵懂懂地读着,也不知到了几点钟。突然,门开了,校长杨根禄老师从门里走出来走到我旁边,我一下慌了,觉得冒犯了老师,但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向校长检讨。然而校长用手摸了摸我的头。我低下头毕恭毕敬地站着,“你是哪个班的?”问话的声音很亲切。我说我是初20班的。“你叫什么名字?”“老师,我叫扎西尼玛。”老师又问“老家哪里的?”我不知道老家是什么意思,脑子里问自己“老家是什么意思?”校长的问话又传过来“你的家乡呢?”这下我明白了,“明永的。”“你在看什么书呀?”我把杂志拿给老师。校长拿着杂志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又翻了翻内页,告诉我这本杂志叫《原野》,是州上办的一本刊物。我正在看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有关格萨尔的调查报告。校长把杂志放到我手上,又摸了摸我的头,说:好好读书噶,把书读好将来你也可以写文章发表出来。我的脑子又被发表这个词卡住了。校长看出了我的不明白,说:“到时候你写出来的文章可以印在书上。校长抬起手看了看腕表,说,时候不早了,我得回家了,你再看一会儿吧,我把灯开着,你也不要太晚了噶。”

那是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夜晚,一本杂志,一位和蔼可亲的校长的亲切关怀。也是这个夜晚,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内心。

之后,我开始学习写诗。每写一首就跑去找校长请他帮我看。校长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指点。有一天,他把我带到杨增适老师跟前,路上他说,杨增适老师是一位作家,很有名气,你可以向他学习。到了杨增适老师的宿舍,他对杨增适老师说,这是初 20 班的扎西尼玛,他喜欢写诗,你就帮帮他吧。就这样,在杨根禄校长的引荐下,我有幸拜识了在学校里教高中语文课的杨增适老师。在初中期间,杨老师赠送给我文学书籍和杂志,指导我阅读和写作练习。也通过杨老师,我在杂志和书上认识了享誉全国的德钦籍军旅诗人饶介巴桑,迪庆本土作家和诗人俞国贤、查拉独几、阿布思南、杨森、斯那农布(喻德贵)、李力能、史义、和吉昌等老师。俞国贤老师的短篇小说《月圆》、查拉独几老师的短篇小说《初雪》、斯那农布老师的短篇小说《萦绕心灵的琴声》都得过当时的五省区藏族文学奖。斯那农布老师是我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不知道他已经是当时挺有名气的作家。

杨增适老师除了指导我的写作练习,还用心给我们年轻作者学习机会,让我们开阔眼界和视野。1998年8月,昆明市作协组织的一次采风团来到德钦,杨老师让我和在德钦县粮食局工作的傈僳族诗人余卫红哥陪同,我们认识了何群、李霁宇、米思及、邹昆凌等老师,后来读到了老师们德钦题材的诗歌和散文,大开眼界。何群老师还告诉我和余哥,四川藏族作家阿来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写得很棒,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了。他回到昆明后,给我们一人邮寄了一本。我在迪庆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杨老师退休来到香格里拉定居。他专门到我们学校找到我,了解我的学习情况,还询问了学校校办《荒原》文学社的相关情况。杨老师还受邀到我们学校进行了两次文学讲座,谈迪庆的文学创作情况,讲迪庆作家们的故事。杨老师先是受聘于迪庆州志办,第一轮州志修编完成后,又被迪庆报社聘用,专门负责副刊编辑。在副刊部,杨老师十分注重发现新人,并给予热情指导。他一直关注着迪庆文学青年的成长,给新发现的作者写评论,用一腔热血进行不遗余力的扶持。

杨增适老师可以说是迪庆自1980 年以来文学的繁荣功不可没的奠基人之一。杨增适老师退休后,主要从事地方史研究,但是案头工作再多,他也从没忽略过对迪庆文学和作者的注视。

荒原文学社是迪庆州民族师范学校的文学社团,创办于1987年下半年。

1988年9月,我考进迪庆州民族师范学校藏文班。入学的第二天,我在学校食堂门口看到一张海报,是荒原文学社的一则吸收新会员启事。一张大红纸,上面的毛笔字写得很好看。“荒原”两个字刺激了我的脑皮,我赶紧跑回宿舍趴在睡铺上以《荒原》为题写了一首小诗,誊写好后找到编辑部投稿。没想到,居然被采用了,发表在了第二天出刊的《荒原》封三上。虚荣心使我的心蹦蹦乱跳起来。多年后,我跟当年文学社副社长洪耀辉在喝酒的时候聊起文学社往事,他告诉我,收到我的投稿后,文学社的一帮头头脑脑们在当晚开了个紧急会议,稿件通过后当即决定当期使用。

第二天,来了几个人,把我叫到学校足球场上,坐成一个圆圈。叫李清培的社长,说了几句话,然后给我发了一张委任状,让我当副社长。我诚惶诚恐接过状纸,感觉又激动又惶惑。大家又交谈了一阵子,其实我听得云里雾里,只记得“文学”这个词重复了又重复。

当天晚上熄灯后,我在被窝里把《荒原》卷起来又展开,展开又卷起来,凑到鼻前嗅了又嗅,激动得难以入眠。

荒原文学社的倡导发起人是杨崇能老师。杨老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杨老师是丽江永胜人,高考时是云南省的理科第一名,但报考志愿却是文科,据说入学报到那天,校长亲自到报到处来见这位理科才子。文学社倡导发起后,得到了学校党支部书记杨金柱、校长牛宿光的积极支持。文学社成立后,李清培担任社长,杨钧、洪耀辉担任副社长,达尔文、李红胜、赵素梅、杨致林、汪新鸿担任理事。

关于荒原文学社的缘起,洪耀辉在他的著作《南流金沙水》中有这样的记述:

杨崇能老师照旧穿着那身舍不得清洗的袖口油亮的衣服,走进28班晚自习的教室,习惯性地用右手撸了一下长发,光洁的额头和大边框眼镜就显了出来,正在温习课文和做作业的女生们抬头皱眉,有点嘲讽地看着他。

他咧咧大嘴,笑眯眯地用带着浓重永胜腔的口音说道:“同学们,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现在全国各地很重视文学写作,我想是不是由我们班牵个头,创办一个文学社,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实校园文化生活。另外呢,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丰富课外知识,提高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大家有什么意见?”

同学们不做声。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交流,我们班的文学底子还是很强的,凡事都要有个尝试,努力才会进步嘛!我晓得大家在担心什么?设立文学社,人选我就直接点将,我们就大胆试一下,我和你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班里的几个男同学异口同声回答:好!好!很好!鼓掌!!!

“校刊名字我也琢磨了一段时间,大家读过或者知道艾略特的《荒原》吧?迪庆高原过去曾经是一片蛮荒之地,我们要把文学的种子播下去,几年以后,肯定会有收成,大家要有信心和决心。”

杨崇能老师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起眼镜架扶了一下,说道:“首先由我带头写倡议书,征集全校师生们的稿件,我把创办《荒原》文学社的报告递交到校务处,批复后我们就开干,发刊创办的人选我就直接定了,大家没有意见的话,在以后其他班级中发现了人才,再增补上去,这样可以吧?”

全班男同学高呼:坚决拥护!完全同意!

文学社就创办《荒原》校刊作了这样的分工:由杨崇能老师负责编辑排版,后来杨老师自己出钱买了一台打字机,由他亲自操手铅字打印;洪耀辉、达尔文负责刻印;杨崇能老师、洪耀辉、达尔文、宋文军、高红英、李红胜、汪新鸿负责题图插画。


  • 上一篇:高原朗读者
  • 下一篇:母亲的叮咛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