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那些属于溜溜康定的记忆

《甘孜日报》    2015年02月09日


康定北门市场(1929年洛克摄)


康定南门永安门


邱家锅庄(1944年孙明经摄)


筹边别墅(1939年孙明经摄) 
    编者按: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的非物质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回忆一下溜溜康定的一些“城市记忆”,看看这些记忆是否能触碰到你的心灵深处。
    康定又被叫做“打箭炉”,“打箭炉”之名最早见于明代(《明史》中写为“打煎炉”)。 “打箭炉”一名缘于孔明南征派人在此打箭之说,最早见于清康雍年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吴廷伟《康藏纪程》中记载:“打箭炉乃孔明打造军器之所”。雍正十年(1805年)王世睿在《进藏纪程》中说:“打箭炉,旧传武侯铸军器于此,故名。”到乾隆时的方志中,开始出现郭达造箭的传说,乾隆《雅州府志》与《打箭炉志略》均载:“蜀汉时,诸葛武侯征孟获,遣郭达于此造箭,因名打箭炉,至今土人犹庙礼郭达。”并记载当时城内建有“将军庙,在北门內协署右,祀郭达,番民敬畏,香火甚旺”。显然在乾隆时起,康定城已有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举行祭祀郭达将军的全民盛会。郭达造箭传说与郭达崇拜已结合为一体,成为汉藏文化交融的一种民俗,也成为康定特有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南北城关的由来
    康定、南门、北门是沿用的老地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三关”的由来。康定城旧有东、南、北三门(因门内设税关,故又称“三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次年完工。初有以石砌成的城墙,连接三门。乾隆年间因受地震影响,皇帝准奏并加以修复,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五月竣工。以山为障,虽无城垣,但三关巍峨,雄踞炉城东南北之要冲,山与关相连,使康定城别具一格。1938年筹备建省时,为扩大康定城区,拆掉了三城关及附墙,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东关
    东关,为炉城通向内地之大门,也是自川人藏的第一座关口。旧址在今下桥附近,东北角与折多河相接,东南角与跑马山紧紧相连。城门初名“紫气门”,取“紫气东来”之意;雍正十二年,果亲王至康定,题写“天眷西顾”横匾,意为“天子(朝廷、中央政权关怀眷顾西陲(藏区)这个地方”,悬挂于门楼正中。民国初年,因兵乱曾遭火焚,十一年(1922年),镇守使陈遐龄重修东门,改名为“康定门”, 规模略逊于前,1938年拆毁。
    南关
    南关,最初叫“南纪门”(“南纪”,指南方,取自《诗·小雅》:“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句。 民间俗称为“南极门”),清末改为“永安门”,是自炉城通向折多山以西藏区的大门。旧址位于今州法院一带。
    北关
    北关,原名“拱极门”(“拱极”又作“拱辰”。取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此为门名,意为“为政以德,四方归顺”)。 旧址在今城北原州邮政局一带,城门西接子耳坡山脚,东与雅拉沟河相接。
    康定锅庄的历史
    康定锅庄是茶马古道文化最具特色的载体,反映了康定作为茶马古道第一重镇的特殊地位和文化特色,具有唯一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康定的锅庄文化享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无与伦比的诚信精神,二是藏汉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密切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文化魅力。
    锅庄,是历史上康定城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它早期是明正土司所属土千户、土百户设立的听命支差、办理纳贡事宜的派出机构。初为4家,后增为13家。锅庄中也分等级,有“五大亲信”和“四大管家”、“四小管家”之分。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伴随土司势力逐渐衰微及藏汉贸易的发展,锅庄的性质发生变化,演变为集客店、客栈和商业中介为一体的特殊商业机构,在沟通内地商贩与藏区商贩的相互贸易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数目也剧增,形成了48家锅庄,极盛时曾达到七八十家。
    锅庄建筑早期全为石砌碉房,到清代中后期,为防地震和汉商贸易需要,逐渐改为有着藏式装饰特色的汉式木石结构的院落形成,成为康定城区主要建筑群。锅庄建筑风格多为一进几院布局,建筑面积广,规模宏大。大锅庄大门多用大型花岗石镶砌,门洞旁柱及门顶檐为汉式木架,上盖筒瓦,挑起爪角。门楣以藏式木质方块图案(藏语“白马雀果”)镶嵌,红黄蓝色相间,别有风味。每个锅庄均有较宽阔的石砌围墙,院坝用鹅卵石镶嵌或者青石板铺就,共拴牦牛和骡马,周围廊坊相通,堆放茶包及其他货物,并是茶包工人的操作房。跨石门坎进去为四合院坝,三方全是一楼一底房屋,楼房用红杉或砖柱立架,中为正方,两旁厢房。锅庄主一般住正方,正方后通常有一小花园,穿过小花园为锅庄主的经堂。新中国成立后锅庄多歇业,并随城市改造而逐渐消失,现仅有锅庄遗址可寻。
    锅庄是专门为藏汉之间贸易服务的组织。其经营方式特殊,所有来的藏汉商人的食宿服务及驮帮的牲畜饲料均有锅庄免费提供,藏汉双方的交易一律由锅庄负责介绍沟通、协商价格,务求公平交易,锅庄主是双方的资金和信誉担保人,成交后向双方收取佣金4%。各路藏商进驻那家锅庄有规定,一般不得变更。在炉城长期互利互信的贸易关系中,形成了锅庄文化的两大特点:诚信守义,藏汉相依。
    典型的锅庄
    瓦斯碉--包家锅庄 锅庄主原为明正土司管理民政的首辅。早在明代就驻于康定两河交汇处,建有大碉房,称为“瓦斯碉”,为明正土司经管炉城的茶马交易。民国时期,成为最大的锅庄。盛时占地面积达6800平方米,房屋总面积5790平方米。建筑为一进4院,有花园两个,果园、菜园各1个,黑教、红教喇嘛经堂各1个,转经堂1个,还有一座装饰精美、雕饰彩绘的书房。据1939年西康省政府经济调查数据统计,藏商在瓦斯碉的年交易金额一般为30万大洋,最高时达80万大洋。
    曲里巴巴——将军桥邱家锅庄 锅庄主原为明正土司管理粮食和食品的亲信。
    甲绒色——石门坎牟家锅庄 最早的锅庄主是明正土司外侄,来自嘉绒地区,有大院坝1个,小院坝1个,内有经楼、花园,有客房18间。1959年,牟家锅庄大院改作康定县委机关宿舍。
    贡觉娃——白土坎包家锅庄 锅庄主原为明正土司掌管土地田亩的亲信。
    充布措——大院坝充家锅庄 锅庄主原为明正土司管理布匹服装的亲信。
    效白托马——铁门坎汪家锅庄 锅庄主原为明正土司家臣。
    多民族和睦相处
    国际化的城市是有灵魂、有精神的城市。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在于文化的国际化。康定城有700年的悠久历史,有魅力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影响。不但有以《康定情歌》为代表的“情文化”,以锅庄为代表的“诚信文化”,以多种宗教并容共兴为代表的“多样性文化”,更是拥有以藏汉等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和谐文化”。
    茶马古道第一重镇
    川藏茶马古道是我国茶马古道中历史最古老、运输量最大、整治经济影响最大的一条干道,自明代以来,西藏用茶的80%以上和西康用茶的全部,都来自四川邛崃、雅安地区,在康定交易后,分运至藏区各地。康定是茶马古道征收茶税的第一座茶关(之前的碉门、岩州等只是指定交易地点),也是川茶入藏的第一集散地,更是茶马古道上因茶马互市而兴起的第一座城镇。所以川藏茶马互市都是以康定为中心,把从四川雅安的茶叶输送于西藏、西康、青海各藏区。因此,康定在茶马古道上,具有贸易中心、集散中心、最大市场、最重要影响的特殊地位,堪称茶马古道第一重镇。
    藏彝民族走廊轴心
    “藏彝走廊”(又称为“民族走廊”“藏汉走廊”)是我国历史上藏、汉、彝、羌等西部个民族迁徙、交流、融汇的通道,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康定正处于这个“走廊”的中轴之上,是南北往来,东进西出的族群与文化的交汇点、融合区、发散地。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上划出一条走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着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和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这一论断精辟地说明康定是“藏彝走廊”的“轴心”。在我国西部藏、汉、彝、羌民族历史与文化关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重要影响。
    明正土司官寨
    作为一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城市,康定的历史条件不仅得天独厚,而且极具独特的个性色彩。历史城市中许多历史建筑已经不见了,但它们仍然具有珍贵的建筑、历史或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由于其具有的多方面价值,这些建筑往往成为历史城市珍贵的和真实记忆的一部分。地理是城市形成的条件,历史是城市发展的脉络,文化是城市存续的灵魂,城市建设要留住历史记忆,我们虽然留不住历史,但是完全可以留住历史文化,传承康定历史文化的记忆。历史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们看看康定这座城市还有那些“遗老”值得我们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明正土司官寨 明末清初,明正土司由木雅色巫绒驻地迁至炉城,建土司署于城南金刚寺后山台地上,世称“色多衙门”。雍正三年(1725年)康定发生大地震,房屋倒塌,女土司桑结被压死。此后土司衙门迁至白土坎下(今州委、州政府至康定宾馆处),并沿山修建围墙以护,整个土司官寨俨如一小城(今尚有一段残墙)。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经打箭炉时,题“武显将军”匾额给明正土司,土司家一直将其悬于中堂上。“色多衙门”故址后作为明正家祭之所。
    其他知名建筑
    皇华馆(炉城驿站) 为途径炉城的驻藏钦差官员住所。由旧监督署址改建而成,原较卑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扩建后规模宏丽,有楼、有堂、有室、有池,花木繁盛。据乾隆五十八年途径打箭炉宿于皇华馆的四川臬司林俊记载,皇华馆之“华美、鲜明”,“即锦官城(成都)之官署人家,亦不能有此丰盛也”!
    与点楼 在康定二道桥温泉旁。清乾隆时打箭炉同知府兆熊见此处温泉宜人,修了一座阁楼,取名望江楼。民国初年,在楼下修建了一座双层排水、亭阁式雕梁彩绘的“通天桥”,桥的左岸照壁题“小天竺”三字,是雅拉河上第一座桥。民国时,扩展浴池,增加楼堂、茶园、花圃等供游人饮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题“与点楼”(“与点”出自《论语》,形容孔子赞赏弟子曾点大同世界的理想)。
    五福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赵尔丰修建,专供驻藏大臣及往来大官员住宿的招待所,民国时,先后作为川边道道尹衙署、川康边防军步二旅旅部。西康省建立后,划为省立康定小学校舍。
    筹边别墅 位于子耳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修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房屋,作为往来西康之军政机关的招待所。
    文辉图书馆 初位于今州政府大院街对面。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刘文辉50岁生日,康定各界为刘文辉祝寿而集资在省府院内修建,为砖木结构的一楼一底楼房,一楼为阅览室,二楼为藏书室和阅览室,民众教育馆亦设于内。    本文摘自《复兴康定——康定历史文化记忆重构》
     
    

 
  • 上一篇:“茶马古道”的别样体验
  • 下一篇:到甘孜来过藏历新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