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川渝携手打造“六江”生态廊道

甘孜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我州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全国首批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地区。图为巴塘县措普沟国家森林公园。资料图

地处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的川渝,山岭相连、水脉相通、生态相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六江”生态廊道,如一条天然纽带连接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典型范例,重庆市、四川省携手打造“六江”生态廊道。

近期,两省(市)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从生态共保、共建、共享3个方面,科学开展“六江”生态廊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12月27日,《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在重庆举行,两省(市)规划自然资源部门介绍了相关情况。

2035年生态“共保、共建、共享”格局全面形成

“六江”生态廊道主要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和沱江的干流沿线乡镇(街道),总面积约3.51万平方公里,是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天然纽带,具有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能力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串联成渝双核及46个重要节点城市。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扈万泰介绍,《规划》以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体目标,到2030年,区域协作机制更加完善,生态廊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生态“共保、共建、共享”格局全面形成,“六江”生态廊道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关键保护带、长江上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巴山蜀水生态人文魅力展示带。

他表示,《规划》策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强化生态共保,守住廊道生态安全底线。强化重要生态空间和重要资源保护,建立涵盖江心绿岛、河流湿地、峡谷、湖库、珍稀动植物五大类共180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名录,协同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制度。建立和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生态补偿规章制度建设,探索制定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二是推进生态共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突出生态廊道“带状”空间分布特性,分流域明确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6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及任务,显著改善流域人水关系,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促进生态共享,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推动天然食品、竹木产品、道地药材等特色生态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培育巴蜀地域特色生态产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打造乌江百里画廊等一批文旅精品路线,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

实施八大行动计划21项重点工程

“六江”生态廊道地处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过渡带,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河流水系发达、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占比近63%。

如何保持“六江”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扈万泰介绍,《规划》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六江”干流、重要山体、水陆交界带为核心,以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敏感脆弱区、生态问题集中分布区为重点,统筹部署和实施川渝毗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城镇生态品质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河湖综合治理、自然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支撑体系建设八大行动计划和21项重点工程。其中,为强化川渝毗邻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谋划了川渝毗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计划,包括长江干流、嘉陵江干流、涪江干流3项川渝毗邻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力争打造全国跨区域生态廊道共建示范样板。

同时,《规划》结合“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和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生态保护区生态本底优良、物种资源丰富,川渝两地将通过定期会商、政策协同、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境保护、水源涵养、饮用水水源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不受损害。针对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结构退化、服务功能受损,将对跨区域、跨流域生态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区分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确定修复次序,有序安排工程项目,实现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针对生态合理利用区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的现状,将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建立自然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生活生态协调统一的廊道生态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良好基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打破区域界限,推动任务落地落实

“‘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是跨省域、跨流域的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徐志文表示,川渝两地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将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他介绍,下一步,两地将完善综合性重大工程管理机制,推动两地在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形成合力,特别是针对两地毗邻区域,将共同谋划实施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尽最大力度争取资金支持。此外,四川还将启动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支持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持续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的支持政策,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通“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同时,将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统筹推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监管,还将加快推动互联互通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坚决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从5个方面打破区域界限,推进“六江”生态廊道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依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国土空间专项工作组,打破区域、流域、行业领域分割限制,细化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主体责任,形成由两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机制,统筹做好《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行动计划、重点工程等的分解落实。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健全流域生态廊道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沿江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制度,加强全流域环境违法违规信息共享共管,支持科研平台协同攻关,推动将生态修复有关先进、成熟技术和方法转化为标准。

三是强化资金筹措。加大川渝两地预算内投资,联合争取国家补助资金,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共同探索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联合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四是严格监管评估。依托现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川渝政务数据共享专区”,统筹川渝地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水安全、地质灾害安全等防灾救灾减灾数据,建立水文、水质、地灾等数字化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机制。

五是鼓励公众参与。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区域范例为目标,推动规划宣传、普及和互动的常态化,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


  • 上一篇:全链条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3月1日起施行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9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