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大渡河畔即将消失的行当:古法锻造泸定桥铁索的打铁匠

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13日


姚先贵每天坚持走一遍铁索桥,检查铁索安全。

姚先贵向记者展示“环环相扣”的铁索。

姚先贵检查锁扣。

姚先贵向记者讲解铁索锻造技艺。

铁索锻造技艺。

师徒配合“套扣”。

航拍泸定铁索桥。

◎本网记者 肖宵 李娅妮 文/图

位于我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泸定桥,建成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5年)。三百多年间,这座桥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更以长征胜利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而被载入共和国的光辉史册。泸定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长103米,宽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锁链连接大渡河两岸,其中9根为桥面,其上铺木板,4根为扶手,以环扣连接上下。

泸定县因桥得名,在建桥之时,该河谷一带罕有人定居,且山区并不产铁,因此当时主政官员从雅安荥经购置生铁作为材料,征召附近天全、打箭炉(康定)等地13家铁匠铺匠人铸造铁链。按照设计图典,匠人们以约1寸长的铁条为材,锻打长型扣环,再以此环环相扣结成铁链,两端用作固定扣环则较中间段稍长。建设者运用“索渡原理”让铁索跨河后,以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在其两端桥头内挖深井,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最后所有铁链与地龙桩相连,各铁链相互环扣成桥。据记载,当时13根铁链总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铁链总重量达21吨。

悬索桥的主缆是其“承重之骨”,一旦发生断裂将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铁索环环相扣,可谓“一环断裂,全桥俱损”。由于全桥安全系于一个个小小的铁环上,因此建桥之时便要求铸造铁链的工匠在每一个铁环上都要打下自家的标记,接受验收并备检查。同时,也定下了泸定桥需三年一小修(换桥板),五年一大修(卸下锁链逐环检查,换掉坏环)的规矩。而在大修之时,锻造新铁环的差事,自然又落到那十三家铁匠铺匠人的头上。三百多年来,匠人们将锻造铁链之法代代相传,泸定桥经过百余次“脱胎换骨”,仍然屹立大渡河上,坚韧如初。

锻造泸定桥铁链的手艺极为考究,制作一个铁环,需要三人配合两次换炉方能完成。开工之前,按更换铁环所需在雅安荥经等地购置毛坯铁以备料,在砖砌成的铁匠铺正中安放高炉和地炉,旁边放置风箱,另一边摆好铁砧,还有火钳、大小锤头等工具。铸造铁环时,被称作“掌钳”的师傅首先指导学徒生火,当炉上炭火点着后,便拉风箱鼓风。随着炉火渐旺,掌钳便把铁料放置在炉中烧红,然后用铁钳迅速把铁料夹在铁砧上,目测长度后将斧头放在其上,指挥徒弟抡起打锤截断多余部分。随后便开始“塑形”,此时“掌钳”以右手握小锤将“铁棍”迅速击打弯曲,再将“铁钩”套在铁砧的锥体上精准击打。当铁料被敲成半开合长铁环状后,“掌钳”会再次把铁料放入炉火中加热,取出后指点徒弟抡起大锤,击打未闭合端铁料,大致合成环状后,师傅再以小锤锻打形成有缝隙的铁环。以此法锻造多个铁环后,便可进行在炉上完成的“套环成链”环节。掌钳指挥徒弟把地炉中点燃后,同样用风箱助火,再将“有缝铁环”放在中间烧红至软化,取出后三人配合把铁环套在其他环上,再用小锤敲至不见缝隙(此过程中可反复将穿好的锁链放在炉中加热),冷却后再来烧红软化后套扣,将接口锻打到无缝,以此环环相扣最终形成铁链。由于新制铁环大小粗细工序复杂,通常三人配合每日工作10小时,至多能锻造出一条8环相扣的铁链。

三百年来,每逢泸定桥大修之年,人们都以古法锻造铁链以修缮桥体。当年受官府征召,从天全、荥经、打箭炉(康定)等地到泸定参与锻造铁索的铁匠们,大多留在大渡河畔,干起了“维修铁索”的营生,同时也为附近居民们加工一些铁锨斧头、叉子镰刀、锄头铁锹等用具。铁匠们将锻造技艺传给后人或徒弟,世代打铁修铁链,让泸定桥坚韧如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人们对手工锻造铁器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泸定桥的维护修缮方式也日益现代化,曾经盛行城乡的铁匠炉已被时代潮流所淹没,打铁这门行当也渐远渐失。目前,在泸定能以古法锻造铁链的工匠仅剩3名。

生于1955年的姚先贵,世居泸定县泸桥镇,其家族世代以打铁为生。他自幼年便跟随其父学习锻造铸铁技艺,七八岁时就已经熟悉许多技巧,十五岁左右已能锻造用于修缮泸定桥的铁链,二十出头便能通过敲、听、看检测泸定桥铁索的质量。其后,姚先贵一直负责铁索质量检测与维修,在锻造铁链时担任“掌钳”(师傅),先后参与过6次泸定桥大修。

徐富钢,1960年出生于甘孜州丹巴县。1978年,他只身来到泸定县杵坭乡,师从修桥铁匠张明高学习铸铁技艺。他从学徒做起,三年间学会拣料、拉风箱、锻打、掌钳、淬火等各项技巧,21岁时便出师在冷碛镇独自开铁匠铺。多年间,他和张明高一起参与历次泸定桥大修。

生于1971年的刘代斌,是泸定冷碛镇人。19岁时,他跟随铁匠祝锡武学习锻造铸铁技艺,历经“学三年、跟三年、帮三年”后,于28岁时在泸定县城开始经营铁匠铺。当时恰逢泸定桥大修,负责检测与维修铁索的姚先贵邀刘代斌参与铁索套环锻造工作,并教授其相关铸造技术。此后,刘代斌师从姚先贵,成为泸定桥大修时的质量检测员。

铁索套环铸造时,需要一人拉风箱管火、一人掌持小锤锻打,一人持打锤敲打,换两次铁匠炉方能完成。由于泸定铁匠不断减少,2010年后,泸定每一次大修需更换传统技艺制作铁索时,便是由这姚先贵、徐富钢、刘代斌三人配合铸造铁索。

但在近二十年,由于铁链锻造已演变为机械化批量生产,泸定桥底部也已加装钢索承重,大修之时对古法手工锻造的铁环铁链需求量越来越少,导致从事这门行当的人越来越少,手工锻造的铁链已非常少见。

这种延续300多年,凝结着几代工匠智慧,承载着茶马古道兴衰历程,见证了勇士飞夺泸定桥英雄壮举的传统技艺已濒临失传。



  • 上一篇:康定市筑牢农民工疫情防控“防火墙”
  • 下一篇:全州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