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山坡上的3000多个窑洞是十八军战士的“康藏大厦”

四川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刘炳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在甘孜州甘孜县斯俄乡布绒郎山上,一排排窑洞整齐地嵌在山坡上,这就是十八军曾在甘孜的“住所”——十八军窑洞遗址。

  7月19日,记者穿过一片绿油油的青稞,走进这片遗址。

  这些窑洞只有1米多高,宽度只容一人进出,要进去几乎只能蹲下。洞门两侧凿出的小窗可以望见原甘孜机场的旧址。内里几块凹凸不平的土块,隐约能看出床和桌子的痕迹,与其说窑洞,更像是地窝棚。

  张素华、张素英姐妹是十八军军人的后代,以前常和父亲张振太在这里怀旧,“现在就在这里给年轻人讲述历史。”

  1950-1951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甘孜县城改扩建了一座高原机场。甘孜县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参与修建机场的战士们生活得很艰苦。“一天中烈阳、暴雨、风沙轮流,勉强搭起的帐篷都被风吹跑了。”张素华回忆起父亲的描述,语带心疼。

  为了解决战士住宿,同时不打扰当地老百姓,上级决定,沿着机场旁的山坡两侧挖掘窑洞。

  4月的甘孜县,冻土还未完全解冻,战士们要先点燃火堆将冻土烤化才能施工。窑洞挖好后,还得徒步数十里进山砍树,将木材运到坑洞边,用作铺顶,再逐层铺上帐篷布、泥土。就这样,一个个地挖,一间间地盖,3000多个窑洞陆续在山坡上“长”出来。

  虽然这样的居住环境十分简陋,但战士们却乐观地将其称为“康藏大厦”,还发挥奇思妙想,用心“装修”住所。如在洞门两侧凿出两个小窗,加强空气流通,增加室内光线;在土墙上挖一些凹洞,摆放小杂物;挖来石灰粉涂抹墙壁,寻来彩色鹅卵石,镶嵌成各种图案和标语等。

  在窑洞群所在的山顶上,还有9座十八军女兵烈士墓,其中6位女兵牺牲于窑洞垮塌。

  1951年6月的一个深夜,甘孜机场施工连女生班10位女战士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疲惫地沉睡在简易的窑洞里。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窑洞的泥巴顶盖被雨水浸透,重重地垮塌了下去。风雨中油灯无法点燃,因为救援条件差,其中6位被埋女兵救出来时已窒息,当时她们平均年龄才20岁。

  当年,张振太是十八军中一名开拖拉机的技术兵。他因为身体原因留在甘孜县并安了家。如今,他的女儿张素华和张素英身着藏装,在窑洞前唱起了经典歌曲《丰收歌》。歌声还原了十八军在甘孜大地热火朝天劳动的场面,更展现了甘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 上一篇:《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