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人与“虫”的较量

甘孜日报    2020年07月22日

   ◎贺先枣

   (上接7月8日)

   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从前期调查摸底,宣传包虫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免费发放药品,到动员患者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手术恢复了健康,患者们看到了手术治疗的显著疗效,对手术治疗从担心变成了主动配合。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去年8月,州医院共开展了治疗包虫病手术270台。手术数据的上升,说明患者就诊率的提升,就诊率的上升说明了甘孜州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正在深入扎实进行,正在逐步取得成效。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会议之后,《人民日报》《健康报》《四川日报》都在报纸的显著位置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报道,《甘孜日报》也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会议消息。这条会议消息的标题是《巩固扩大石渠试点成果全面推进藏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地处青藏高原、四川西北部、高寒高海拔地的石渠县,是包虫病多发的重灾区,“石渠经验”牵动了多少人关注的目光?

   为什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0部委联合决定在石渠县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为什么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都在会上强调要把“石渠经验”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推进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迈向新台阶?从“石渠试点”到“石渠经验”“石渠模式”,这中间的道路究竟有多长?有多艰辛?

   厘清来龙去脉,述说在世界第三极上人与虫的这场远未结束的麈战,就从石渠开始。

   石渠是藏语,据说是“色须”的变音,它还有一个代称叫“扎溪卡”,其意为“雅砻江边”,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四川省内最大的牧业县,现有人口约为8.7万,其中98%是藏族。石渠地域辽阔,全县幅员面积达2.5万多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地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石渠海拔高,县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石渠遥远,到四川省会成都市1070公里,到甘孜州府所在地康定700公里;石渠苦寒,全境夏冬两季对比鲜明,一到冬季,不能生长树木的草原上百草枯萎、风雪横行、一派肃杀。

   但是,生活在这里的石渠人却不怕艰难和高寒。一直以来,石渠人他们就自称“扎溪卡哇”,意思是“雅砻江畔的人”。就是这群“扎溪卡哇”,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进化、进步、进取,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尽管高寒缺氧,尽管生存环境恶劣,他们开拓出了这片江河之源的高寒草甸牧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锤炼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们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石渠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无论碰上什么样的困难,他们也不会割舍这片属于自己的家园。过去不会,现在也不能因为 “包虫”在这里肆虐,人们就放弃了这里。

   包虫病再凶恶,人们也要与它斗,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多病菌因为高温或高寒的环境便不能繁衍,好多疾病也因为高温或高寒的环境就不会发生。事实上也是这样,在别的地方可能出现的疾病,在高寒缺氧的石渠就不会出现。

   但是这世界上的事情总有例外,总有个别。人们惊讶地看到,在被人称为“生命禁区”的石渠,居然就是包虫病的高发区,而且情况还十分严重。看来,严寒,高海拔的环境不会对“包虫”产生遏制和影响。

   是偶然还是必然?面对茫茫草地,习惯于探索这个世界的人们大声地朝苍天问道:这是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它们“借宿”、它们生存繁衍的地方都是在野生的、家养的动物身上,或者是人的身体内,而这些地方都是“恒温”的环境,正是十分有利于它们生存繁衍的场所?是不是它们已经“进化”到了不怕低寒、不怕药物的程度了?是不是它们真如传说中的恶魔一样,它能够预料到人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对付它,它能提前有所准备了?

   然而,这只是人们在困惑时有些情绪化的问题。

   包虫病为什发生在高寒高海拔的高原上,肯定有原因,科学一定能解释。只是普及科学知识,向人们说清楚包虫病产生、蔓延的原因,却注定了是一条漫漫长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由肤浅到深刻,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离不开这些必须经过的阶段,对包虫病的认识,想来也是如此。(未完待续)

  • 上一篇:珠海老板的甘孜情缘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