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跃马扬鞭扶贫路

甘孜日报    2018年11月15日

        (上接11月6日第五版)

        搬迁前,鲁都村居住在半山腰,村里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地质灾害易发,房屋破烂;村两委自身能力和素质较弱,没有带头人,没有产业,脱贫办法不多,贫困人口相对较多。造成“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现状。

        央金讲解着引领我们在村里参观,讲得很仔细,从活动室到入户路,村民与小孩也围绕我们。看我们听得认真,村民也高兴,接下来的介绍中更是中气十足,她讲: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是习总书记对全党全国作出的庄严承诺。

      “百年机会真难遇,一线光阴更易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领导加大扶贫调研、摸底力度。2016年1月17日,寒冬时节,大雪纷飞,州委刘成鸣书记在鲁都村调研,看到鲁都村如此贫困,他与村支部书记、联系县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和农技员交流。刘书记指出:鲁都村的发展之路在山下,必须下山走进大市场、解放思想、释放劳动力。在细致检查脱贫工作资料和脱贫攻坚作战图,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详细了解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后,提出了“挪穷窝、搬新家”等一系列的解决办法。道孚县按照刘成鸣书记的指示精神,鲜水镇庚即启动了鲁都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形成了镇党委政府全面跟进,村两委群众全部参与,州、县、镇、村上下四级联动,按照“一迁二稳三发展”帮扶思路,强力推动鲁都村脱贫攻坚工作。安置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885.68万元,占地50亩,共安置31户136人,其中贫困户11户39人。由此打开了鲁都村脱贫致富新局面。

       在听央金介绍时候,我旁边的的一位村民激动地告诉我说:“他叫丹孜,是刘书记的亲戚(结对认亲),今年42岁,5口人。刘书记多多来过我家,过春节的时候还来我家看我们,原来我们村穷得很,现在通过搬迁,我们找到了副业门路,还有合作社的分红,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看我在记录,会计多吉绒布也补充说起来。鲁都村是刘书记联系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根据鲁都村实际,在征求村民意见后,该村实施整村异地搬迁,当时他一户接着一户的走,一户挨着一户的问,实地查看搬迁入住地情况,询问我们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情况,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措施,现场与大家共同商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新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对我们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他都认真记录,后来都给解决了。他还对我们说:精准扶贫党的政策好,脱贫奔康全靠自己加油干。

       这边央金等几位村民插话结束,继续介绍:下山走出致富路,同心努力奔小康是我们扶贫搬迁的口号。在州、县领导的帮助支持和关心指导下,按照成鸣书记“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的扶贫精神,鲁都村决定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实施“一迁、二稳、三发展”策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一迁”,“搬得出”,确保搬得好条件。在大山深处生活的人们,尽管日子过得很苦,但习惯了大山生活,担心走下山去“水土不服”。镇党委按照县委指示,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充分征集群众意愿后,2016年1月启动整村易地搬迁,全村整体搬迁40户165人,9户实行分散安置,剩余31户在安置点实行集中安置。安置点采取“统规自建”与“统规代建”两条腿走路,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搬得出。

     “二稳”,“稳得住”,确保住上好房子。安置点内民房建设20套,投入资金达763.5万元。按照安置点实际情况,民房建设资金每平方米高达3500元,镇上及时与华西集团协商,华西集团本着企业参与扶贫的态度,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以每平方米1700元进行施工建设。安置点配套设施全覆盖,水、电、路、医疗、教育、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并修建景观大道、农家微菜园,打造新村寨,着力构建新村旅游观光模式,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困难和问题。

     “三发展”,“快致富”,确保过上好日子。科学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鲁都村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鲜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原特色养殖。实行“强村带弱村”发展模式,通过支部结对帮带,由该镇前进一村带动鲁都村,前进一村传经验、给思路、帮建设,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带领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提升鲁都村基层组织、经济发展、群众脱贫的能力;形成机关支部帮(县人大支部),强村支部带(前进一村支部),弱村支部赶(鲁都村支部)“三轨”驱动鲁都村支部向前走。目前,举办两次座谈会、两次联谊会,完成“二对一”帮扶对子,前进一村2户群众结对帮扶鲁都村1户群众,村风民风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转变。2016年前进一村启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新村新建项目,项目竣工后,帮助解决鲁都村20名贫困群众务工,帮助鲁都村转移剩余劳动力。

      本着搬下山,留得住的思路,成立“鲁都村劳务输出队”,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将该村“普通劳动力”转变为“技能劳动力”,在安置点进行劳务输出。同时,积极培养新型种、养殖能手,提升群众自力更生能力,既是“输血”,更是“造血”,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央金介绍结束后,我们也差不多看完村里的基本建设,并到村上家座客,装修一新的藏房,完全的道孚县民居内饰风格,雕龙刻凤,金碧辉煌。客厅墙上挂着总书记习近平的画像,与他聊天他说“以前我们居住在山上,缺水、没有电,穷得你们都不能想象,要不是刘成鸣书记关心,给我们出主意,让我们搬迁,我们真的很难发展,条件差,没有办法。我们搬迁建设的时候,刘书记好多次来到我们搬迁工程建设现场,听取县上和施工方的情况汇报,实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他要求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督导,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11户贫困户年当年底能入住新房温暖过冬。另外还加快了我们的合作社的处理,现在合作社也实现了收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在2016年全部的脱帽。这一切感谢州里和县上,让我们这么快就搬到新家,住进新房。我们深深感到脱贫致富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说完他转过身,对着墙上习总书记的画像又说:“习大大精准扶贫亚莫热!”

      鲁都村的变迁,是众多移民扶贫的其中一例。为此我还写了一首词:

有一个美丽的小村

它的名字叫鲁都村

老百姓啊都在谈论

以前它穷真贫困

现今摘帽脱贫改命运

生活甜美又滋润

忘不了啊党的恩情似海深

移民搬迁迎新春


有一个美丽的小村

鲜花盛开的鲁都村

美丽的藏房描祥云

群策群力谋精准

活动室里牧民来讨论

村规民约新家训

忘不了啊党的恩情似高山

扶贫扶志铸忠魂

       二、木雅圣地

      在康定机场施工期间,他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他要借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机遇,带领群众以旅游脱贫奔康。

      离开鲁都村时,天空下起小雨,一道彩虹横跨山梁,央金高兴的大声叫起来:“快看,快看,彩虹。”就在大家拿着手机拍摄的时候,央金继续说道:“鲁都村在道孚县玉科草原的路口,以后旅游发展起来,会像我的家乡一样,老百姓有更多机会增加收入。”这一句话让我记忆瞬间回到康定摄影天堂新都桥,俄达门巴村的脱贫之路。想起一名叫卓玛则噶的女孩。她是达门巴村人,木雅圣地景区建成后在这里招聘当了导游,女孩漂亮大方,身材很好,有藏民族天生模特的气质,找她当模特拍摄时非常大方、配合。我前后三次到景区,两次遇到她当导游,她说:“俄达门巴,藏语意思是迁徙来的部落,在康定市折多山西侧,距康定城区45公里,离康定机场13公里。以前这里的牧民分散在偏远的牧场,缺技术、缺门路,增收难。后来投资人李华能先生及其控股的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建设康定机场的几年时间里,被这里开满鲜花的草原、巍峨的贡嘎雪山、无与伦比的佛光奇观深深吸引,而且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与当地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于是,投资建成了甘孜州第一座以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木雅藏族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旅游区。以旅游带动扶贫,俄达门巴村村民们由此走上了致富新路。像我一样的村里人,好多都在公司上班。”讲这些话的时候,卓玛则噶很骄傲,一点也没有农村小女孩的那种腼腆,倒像是大城市或者是见过世面的女孩,因为我见她第一次曾经问她是不是丹巴的,说自豪的告诉我她就是本地人。

     在景区我虽然很关心俄达门巴村旅游扶贫调研,同时更关心木雅文化如何融入景区。于是联系上了木雅圣地老总李华能先生,李华能先生让我与副总夏雪春联系。夏雪春年纪不大,看上去不到三十岁,个不高但很帅,虽然被阳光晒得黑亮,但却透出一股精明,干练。与他交谈我们说到木雅文化和景区建设的初衷。(未完待续)

  • 上一篇:红旗村上一杆“旗”
  • 下一篇:色达县书记为牧民办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