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海拔3000米高原藏寨传来攻坚捷报

甘孜日报    2018年10月11日

    

     这是一篇新闻稿件,更是一篇扶贫“心得”。在10月8日召开的四川省“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总结座谈会上,我州理塘县甲洼镇下依村作为全省唯一一个村级典型,向省委书记彭清华汇报——

    ◎谢臣仁 记者 田杰/文

    叶强平/图

    理塘,既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城,更是生物学家眼中的生命禁区。但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传奇的土地上,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在下依村实现胜利大会师,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在82年后的今天,下依村群众以当年拥戴红军的那份激情,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战斗中,精彩演绎攻坚决胜的连台好戏。

    一个海拔3600米的贫困村为何能在短时间发生如此变化?笔者在村民三句朴实的话语中找到了答案。

   村民的第一句话是

   “以往辛苦干一年,挣不到个‘肚儿圆’;现在挣钱门路宽,一年轻松上万元”

    下依村处于国道227沿线,平均海拔近4000米,全村52户212人,其中贫困户20户80人,党员12名。以往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房屋破破烂烂、地里庄稼稀稀疏疏、每年收入寥寥无几。如此天长日久,大家灰心丧气,觉得日子没奔头、生活没希望。

    当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两委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经过走出去考察了解到,其实下依村有着肥沃的土地,是种植高原蔬菜的好地方。

    可要发展蔬菜,资金和技术缺一不可。村集体要资金无资金,村民要技术无技术,发展产业谈何容易?

    可人总不能被尿憋死,经过几轮村民大会讨论,全村决定了“土地招财”方案。在县、镇的指导和支持下,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了“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理塘县13个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由农业产业化企业实行管理,流转土地建起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玛吉阿米生态农庄,修建40座蔬菜大棚,高原生态农业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村里建起了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村民土地租赁给管理企业,一年一亩土地租赁费用600元;村集体在企业分红,单就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就实现分红10万元,户均增收1500余元;村民还在产业园区打工领工资,人月均收入3000元,几项相加,收入呈几何倍增加。

    村民泽仁正呷以前是典型的贫困户,上有生病的阿妈需要照顾,下有两个上学的娃娃需要抚养,关键是两口子没有一技之长。每年上山挖虫草还看运气,丈夫进县城务工只能临时找又脏又累的活且工钱又低,所以两口子只好呆在家中干干农活、勉强糊口。

    现在泽仁正嘎家土地租赁给企业当“地主”,自己还在园区打工,收入大幅增加。“以往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一亩土地收入才600元,刨开成本和人工,落不下几个钱。现在手指不动一下一亩租金都有600元。我在园区里打工每天工钱100元,年底村里还要分红。以往辛苦干一年,挣不到个‘肚儿圆’;现在挣钱门路宽,一年轻松上万元。干活时心里都是甜滋滋的。”泽仁正嘎一家5口2017年家庭总收入20853.79元,人均纯收入3990.76元,于2017年实现脱贫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增收,下依村村民都像泽仁正嘎这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村民的第二句话是

   “以往,吃不饱肚子、空口袋;现在,富了口袋富脑袋”

   “以往大家都觉得日子没奔头,现在大家有了精神头。以往吃不饱肚子空口袋,现在富了口袋富脑袋。” 村民泽批常爱说这句关于“口袋”和“脑袋”的话。

就如泽批所说,村子呈现的变化,不仅口袋里有钱,更是脑袋里有“货”。在物质逐步丰富的基础上,对精神层面也有了积极追求,下依村实施“润育工程”,以“下依之星”评选活动为载体,提振干群精气神。

   “下依之星”评选活动涉及六个奖项,包括勤劳之星、致富之星、卫生之星、教育之星、和谐之星、优秀队干。本次活动由村委会商议出20名候选人来角逐奖项,经过村民民主评选,为6名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及200元奖金,今后还将继续开展此项活动并逐年提高奖励金。

    以往娃娃放牛羊重要,挖虫草现实,现在最好的虫草在课堂,最好的牛羊在书上。在获奖人员中,被评为“教育之星”的洛绒泽旺说:“我没文化,不能再让下一代也像我一样,再苦再累都要供娃娃上学,读好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将来才更有出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评选活动激励了广大村民。村子变漂亮了、村民变文明了,整个村子有了精气神。

    贫困户正呷说:“好日子是干出来、好房子是建起来的、好习惯是学出来的、好风气是树起来的。”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们一番感恩奋进的情怀: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还得自己加油干。

    村民的第三句话是

   “爬山不能停在半山腰,奔康路上得快跑”

    下依村2017年整村“摘帽”。是不是“帽子”一摘就一劳永逸。我们不这么想。村支部书记赤乃说:“2020年我们要奔小康,现在还在半山上。爬山不能停在半山腰,奔康路上得快跑。”

    现在,下依村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各位领导,只要你们在成都大超市溜上一圈,准会看到我们玛吉阿米生态农庄产的高原西瓜、草莓、番茄。现在玛吉阿米生态农庄正在打造集生态农业、乡村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涵盖蔬菜(水果)种植、有机养殖、湿地公园、生态智能温室以及农业旅游开发的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的试点区。

下依村还将依托地处国道227线的优势,融入环亚丁旅游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群众拓宽致富路径,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回望过去,目睹变化,理塘县甲洼镇下依村“第一书记”彭明辉总结四点启示:一是 “三大活动”是行动指南。下依村的发展变化是“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结果,正是立足乡村实情经过多次调研、学习先进经验,经过村民讨论民主表决,确立了实行“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的正确路径,才有今日下依的巨大变化。二是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党支部为组织核心,党员起好带头作用,基层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为致富奔康夯实群众基础和组织保障。三是产业发展是重要抓手。在藏区,产业发展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只要找准方向、找准路径、找准突破口,就能发展富民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力支撑。四是内生动力是强大能量。思恩感恩勇奋进,幸福都是奋斗来的。正是下依村村民有着不掉队的豪情,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动,才赢得来变化、赢得幸福。

    百尺竿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时。成绩已是过去时,追求只有进行时、奋斗更需现代时。下依村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 上一篇:决战地球之巅
  • 下一篇:民警24小时“无缝”执勤 群众自发送饭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