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川西高原高寒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甘孜日报    2022年01月18日

编者按(代约稿)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我州在实现脱贫攻坚全域“摘帽”后,通过下好有效衔接“先手棋”、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打好乡村建设“主动仗”和用好要素保障“组合拳”,提前布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久前召开的州第十二次党代会,又将乡村振兴作为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五大战略”之一,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

◎阿央邓珠

   乡村振兴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答好这道题。为此,本报拟推出《乡村振兴笔谈》栏目,旨在关注广大参与者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思考。来稿请注明《乡村振兴笔谈》字样,并直接发本报电子邮箱。

脱贫攻坚的难点在深度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白玉县曾是全国“三区三州”连片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于2019年全面实现81个贫困村摘帽、12726名贫困人口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下降至3%以内,之后又被列为全国乡村振兴160个重点帮扶县之一。同大部分高原涉藏地区县(市)一样,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乘势接续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是白玉县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面临的四个突出问题

   1.防止返贫任务重。受交通区位、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先天因素影响,全县流动人口少,市场半径大,龙头企业引进难度大,乡村特色产业“散、小、乱、弱”,群众增收渠道狭窄且不稳定。同时,县内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群众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造成的返贫风险较高,防止返贫的任务特别繁重。

   2.乡村振兴基础弱。一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通组道路还未延伸覆盖,村村通电通信还不够稳定优质,季节性断水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处理设施短板突出。二是群众增收尚不稳定。受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贫瘠零散土地资源、传统农耕游牧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95%以上地区农作物为一年一熟,人均占有量低,难以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三是内生动力亟待提升。涉藏地区州县长期属于国家政策“输血”式外生型发展,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识和内生动力“双不足”。四是人才支撑不足。现有农技专业人员对产业发展专业知识掌握运用不够;党政干部抓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不多、创新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作为边远民族地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一直以来的难题。

   3.生态保护压力大。川西高原高寒地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受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影响,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严重受限,生态优势没有转换为产业优势。以白玉县为例,全县辖区面积10591平方公里,有国家、省自然保护区5个,生态红线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8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区面积1436.826平方公里,目前广大农牧区群众主要依靠二季度采挖虫草等方面增收,参与生态保护的收益不多。广大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收益之间存在矛盾。

   4.乡村治理难度大。涉藏地区州县地处“稳藏必先安康”的前沿阵地,法治基础薄弱,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同时,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农牧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

   几点思考

   1.抢抓国家政策“大机遇”。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四个财政项目。一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办好农村“双创”基地。二要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三要抢抓中央对160个重点帮扶县资金投入、土地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支持政策,吃透用好政策,既要防止返贫,又要稳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2.畅通经济发展“大动脉”。加快破解现代交通路网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双不足”瓶颈。加快推进川藏铁路、川藏高速G4217和G4218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打通连接全国中心城市、沿海城市、港口、园区等经济“大动脉”,建设一批“富强路”“团结路”“开放路”和“幸福路”。大力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投资重大项目,支持项目及早落地,有效扩大农业投资,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布局。

   3.强化农村硬件“大提升”。支持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通组到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并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川西高原高寒农牧区平均海拔高、极端天气频繁、自然条件恶劣、牧民居住分散,尤其以水、电、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周期长等实际,针对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项目下达、资金配套等方面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4.构建生态保护“大格局”。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机制,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更好发动上游群众支持发展生态保护产业,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加强管理和简政放权之间的矛盾。健全完善生态护林(草)员、生态巡河员等机制,带动吸纳更多农牧民在保护中增收、在增收中保护,实现生态保护和稳定增收“双赢”。针对川西高原高寒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居住分散等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提升,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科学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建成生态格局安全、人居环境优美的新乡村。

   5.打造对外开放“大合作”。在国家五年保持政策稳定期内,进一步巩固拓展“四不摘”,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加大高原高寒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在宣传推广、品牌创建、交流合作等方面力度。积极组织国内知名的农牧领域专家团队,针对高原高寒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特点,深入一线建立“科创农庄”“科技小院”等,探索研究适合在该区域种养殖的产量高、价值高、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并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化种植拓展。

   6.强力推进乡村“大治理”。持续深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治、百姓安、社会稳”。

   (作者系白玉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 上一篇: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kbsp/7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