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藏民团”的辉煌历史和不朽功勋

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11日

◎八足林青

今年是甘孜州民主改革胜利60周年,在甘孜州民主改革和平叛斗争中,有一支被称作“藏民团”(实为藏民一团)的特殊队伍,深受甘孜人民爱戴,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它在甘孜州民主改革和平叛斗争中的辉煌历史和不朽功勋,永远值得甘孜人民怀念和崇敬。

一、“藏民团”是人民解放军的“传奇”

1950年9月,中共西南局给西康区党委复示:“在军事上如果条件具备,创造一个由我党干部及先进分子掌握的藏族武装是必要的。”接着又指示:“此事要同民族上层及各界人士协商取得共识。”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指示:“组织藏民武装,其任务为战斗队、生产队和一个培养干部的学校。”同年11月下旬,经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一致赞同建立民族武装。康定军分区遂派出160余名干部到康定、丹巴、雅江、乾宁、道孚、炉霍、甘孜等县组建人民武装。1951年5月,康定军分区先后组建了康定、丹巴警卫营和道孚、炉霍、甘孜警卫连,7月整编为团,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基干六团,任命藏族老红军、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兼经济处处长沙纳为团长。同年8月1日建军节在康定飞机场(现军分区机关所在地)举行了藏民团成立大会,“藏民团”全体将士作了集体宣誓,并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写信表示决心做一个好战士。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藏族部队,被称作“雪山雄鹰”的“藏民团”正是成立。“藏民团”既是党领导下的一支民族武装,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式部队。1952年5月,基干六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独立十团,1953年2月改称西康军区藏民团,1955年12月正式成为成都军区藏民一团(后为成都军区步兵十三团)。“藏民团”于1969年与茂县分区藏民二团换防转战阿坝,1969年10月1日四川省军区成立后,改称四川省军区独立步兵第三团。1983年,该团缩编为四川省阿坝军分区独立营,1985年10月撤销编制。至此,“藏民团”走完了近35年的光辉历程,完成了甘孜藏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特殊使命。几十年来,这支部队番号几经变化,部队也几经整编,但却一直被亲切地称作“藏民团”,成为甘孜人民心中的不朽“传奇”。

二、“藏民团”是藏区平叛的“特种兵”

“藏民团”的首要任务是作为“战斗队”参加平叛战斗,“藏民团”最辉煌的历史是民主改革中的平叛战争。“藏民团”几乎参加了甘孜州所有的平叛战斗,机动于全州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里匪患猖獗,哪里有大仗恶仗打,哪里就有“藏民团”的身影,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团”。首先是参加反击解围战。藏民团成立之后随即赴道孚、丹巴、炉霍等地驻防。1956年2月,康区叛乱全面爆发,“藏民团”进击道孚,首战炉霍,解围新龙,平息乾宁二、三区叛乱和道孚“自卫队”叛乱,继而南下康定木雅,进军雅江三区,参与康东平叛战斗,打了不少艰苦而漂亮的反击战和解围战。其次是参加康南战役。1958年开始,“藏民团”在康定军区的统一指挥下深入理塘,参与康南会战。经过三个月的苦战,摧毁了康南叛军的组织体系,取得了海子山战斗、毛垭坝战斗的胜利和黄源大捷,平定了康南叛乱。三是参加康北战役。康南战役结束后,“藏民团”随即转战康北,参加了昌台战役,配合友军通过奔袭合围,追歼逃敌划片清剿等战斗,解除了昌台叛乱。在炉霍罗柯马、甘孜大唐坝战斗等战斗中,“藏民团”屡立战功。四是参加石渠色达战役。1959年,“藏民团”挥师北上,转战巴颜喀拉山地区,配合其他兄弟部队和兰州军区一起围攻石渠,追击残敌至石渠北部巴颜喀拉山之茶克年亚,平定石渠叛乱,然后再解围色达,聚歼色达叛匪,宣告石渠色达战役胜利结束。五是再次转战南下。石渠色达战役结束后,“藏民团”乘胜南下转战炉霍、道孚两县,平息以汪洛为首的叛匪。1960年4月新龙县拉日马,5月理塘君坝、下坝再度发生叛乱,藏民团奉命再次南下肃清股匪。“藏民团”由于英勇善战,是一支能将叛匪“追跨、拖垮、打垮”的铁血队伍,成为让叛敌闻风丧胆的光荣团队,被称作“雪山雄鹰”。

三、“藏民团”是生产建设的“模范团”

民主改革是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开荒生产和普及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同样是一场大变革。“藏民团”是这场变革的“模范团”。所以,“藏民团”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作为“生产队”参加地方生产建设。“藏民团”一边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一边参加地方建设和地方工作,特别是掀起大生产运动,向亘古荒原要粮要菜。部队分别在乾宁惠远寺,道孚铜佛山,炉霍城区的鲜水河两岸和虾拉沱、扎加山、朱俄阿多坝子,色达河西乡共开垦4600余亩耕地,并在石渠、甘孜、德格三县交界处办了两个牧场,养牛6000余头、羊7000余只;粮食年产达八九十万斤,高产年达120万斤;种植蔬菜年产200余万斤。1954年至1955年间,“藏民团”还抽调两个连编制转业到地方,组建了丹巴云母矿和新都桥农场。在生产斗争中,“藏民团”还担任了普及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任务,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和农作物新品种,改变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以提高产量,并请群众现场参观,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生产建设的好榜样。1962年以后,“藏民团”转入守点执勤和农副业生产,在甘孜、阿坝两州先后耕种了8000余亩土地,建立了牧场1个、军马场1个、园艺场1个,除了饲养牲畜外,还种粮食和蔬菜水果,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支援了国家建设。

四、“藏民团”是培养民族干部的“大学校”

早在“藏民团”成立之初,中共西南局要求“藏民团”党委执行“普遍培养、大胆提拔、放手使用、大量培养民族干部”的方针。“藏民团”非常重视“军政文”的训练,在“抗美援朝”“剿匪平叛”“民主改革”等重大斗争的政治教育下,特别是经过平叛斗争血与火的斗争和生与死的考验,“藏民团”不但队伍不断壮大,而且觉悟和素质越来越高,真正成为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忠诚可靠的少数民族干部。一批批优秀分子成长为军事干部并被选送到军事学院深造,成为人民军队的指挥官,特别是为甘孜、阿坝两州人民武装部输送了大量骨干人才。“藏民团”官兵转业地方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成为各地各行业的骨干和精英,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党的民族干部,分布在全州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一部分还被提拔为州、县领导岗位。另外,“藏民团”还向州外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1956年西藏局势动荡,“藏民团”抽调了十多名精通业务的干部参加了支援西藏的队伍,后来陆陆续续为西藏输送了上千名干部战士,有力地支援了西藏民主改革和建设。1958年后,藏民团陆续向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输送了一批军事骨干。1978年,“藏民团”为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输送150名军事人才,涌现了一批越战英雄和南疆烈士。

五、“藏民团”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

“藏民团”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团队,成立之初全团藏族战士占80%多,其余还有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普米族等11个民族。在这支多民族组成的队伍中,各民族战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南征北战的汉族干部不仅是民族战士的军事教官,还注重从生活习惯上言传身教,帮助少数民族战士提高素质。少数民族战士也虚心主动地向汉族战友学习军事和文化。各民族兄弟一起训练、一起打仗、一起生产、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各民族官兵之间相互学习汉藏语言和文化知识,一起读毛主席著作,一起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在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浇灌下,“藏民团”提倡“官兵一致”和“民族平等”,各民族官兵团结一致,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革命队伍,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典范。

“藏民团”作为一支特殊的队伍,是党领导的民族武装,是深受甘孜人民爱戴的子弟兵,他们向雄鹰一样守护着康巴高原,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藏民团”以其过硬的素质和作风,谱写了一曲忠于党和人民,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和军民鱼水情的“高原赞歌”,践行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团结、特别讲奉献”的“高原精神”。

(作者系州委党校高级讲师)


  • 上一篇:民主改革重在改革
  • 下一篇:忆民改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