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也说“减负”的那些事儿

甘孜日报    2018年03月30日

    ■欧阳美书

    近年,学校减负是一个“热词”,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减负新规频频出台,减负终于进入实施层面,然而,这些减负新政并未得到一片叫好声。媒体半月谈[微信]说,除了质疑治标不治本的痼疾外,人们还开始反思减负本身的合理性。从家长的角度看,他们所担忧的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怕的是我减了,别人不减;怕的是减负减负,减成废物;更怕减负变成减责,衍生出更多“潜规则”。因此在现实层面,就衍变成了学校对学生在校时间、课业、作业等要求愈来愈符合“上谕”,而家长却在给学生报各种辅导班的路上愈来愈“疯”。

    笔者并非普教系统的人,对学生负担是否过重并没多少研究,但有关学生作业太多、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号改学生家庭作业的报道也时有所闻,甚至教育部对此都表示严重关切。从“初衷”看,减负是个好东西,因为它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回归到教育规律上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但从现实看,减负却并未受到家长们的普遍欢迎,家长们除质疑“学生三点半放学”等减负硬规外,还担心学校由此减责,自家孩子被减成废物。

    之所以在“减负”问题上存在这种上下思路相左、学校两头受夹磨的情形,源于教育主管部门与家长对教育诉求的差异。受“有识之士”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让小学初中教育回归到理性上来,要让学生的“课负”逐渐倾向于合理;但家长却出于对孩子未来的“焦灼”,既希望学校不要把学生的作业负担交给家长,因家长无论自身文化高低拿到孩子作业都深感头痛,又希望学校切实负起责来,充分保障教学质量,让孩子多学一点东西,尽可能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厘清社会与他人对减负的各种观点、做法与“情绪”后,也说说笔者的看法。

    首先,减负遭到各方特别是家长质疑,是因为“减负令”本身犯了“一刀切”的错误,且不说“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作业,不能排名”的“一刀切”,就是在一个班级内部,学生之间也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启蒙早,家庭教育好,基础更好起点更高,适当增负未尝不可;有的却因为各种原因,基础可能薄弱一些,起点显得低一些。而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大多数时候都忽略了学生的这种差异。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育。

    其次,无论减负或增负,都得树立正确的“负担观”。近年,各类鸡汤、各类洒脱的观点实在太多,这类东西有个特点,那就是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是想办法去克服,不是提倡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而是“潇洒地转身”,顾左右而言他,逃避责任与负担。有些呼吁减负的人,出于怜爱、溺爱或同情的立场,主张孩子就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忽略了人生本就是多艰不易、逆水行舟的事实。古人讲人往高处走,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真理之言。

    再次,要分析减负呼声背后的原因。一种舆论或思潮的出现,肯定有人在推动,从减负的效果看,公办学校的课负确实减了,但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却愈来愈火了,也即民办教育在承担着公办学校的一些责任。而教育质量而言,公办学校也在渐渐让位于民办学校,譬如南京某地教学质量排名前九的学校里,民办学校就占了七所,公办学校仅二所,其中一所公办学校还是刚由民办转过来的。而减负,是公办学校在减,民办学校并不减。或许,减负呼声的背后,隐藏着教育产业链的利益纠葛。

    当下的商品与服务,已经发展到了“订制化”水平,也即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个性化订单生产与服务。如果把这一理念或技术,用于教育领域,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理想状态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本质上讲应该是满足受教育者所需的教育。这个“所需”肯定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建立在受教育者个体意愿个人需要基础上的。

    譬如你去餐厅吃饭,想要吃什么可由自己点,钱多的吃好点,钱少的吃饱就行。如果给每个食客都准备一样的菜,甚至餐盘都是标准号,这不是餐厅,这是学生食堂。好的学校或好的教育应该像餐厅,而不是学生食堂。

 

  • 上一篇:下好交通扶贫先手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