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全面打响高寒牧区脱贫攻坚战

甘孜日报    2018年03月27日

■洛绒次称

去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脱贫奔康的攻坚之年。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色达县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抓住精准“牛鼻子”,下足“绣花功”,全面打响高寒牧区脱贫攻坚战。

下面,我就脱贫攻坚认识、工作开展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脱贫攻坚的认识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都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把藏区彝区作为重中之重,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全力攻坚,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原省委书记王东明在色达调研期间,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夯实藏区长治久安的民心基础。州、县上下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思想,下狠心、下决心,攻坚克难,主动担当,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决不拖全州全省后退。

二、脱贫攻坚开展情况

去年以来,色达聚焦25个贫困村退出,397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投资11.46亿元,实施项目406个。同时,自加压力,提前启动实施剩余43个贫困村水、路、电、通讯、村级活动中心、产业6个项目,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坚持高位推动,健全扶贫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勇于担当,精准发力,及时编制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和滚动脱贫计划,计划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机制,健全县、乡镇、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责任落实体系。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全面落实“五个一”主体责任,25名县级干部分别联系17个乡镇,51个机关单位帮扶89个贫困村,267名干部组成89个驻村工作组,89名“第一书记”、农技员驻村开展工作,“五个一”实现全覆盖。三是健全政策体系。围绕省、州脱贫攻坚系列政策,结合色达实际,制定出台了金融、水利、交通、就业增收、藏区新居建设等22个扶贫专项26个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政策组合拳。同时通过“村民大会”“坝坝会”“明白卡”等方式,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将扶贫政策进乡村、入农户。

(二)坚持精准施策,夯实扶贫攻坚基础。县政府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原则,强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措施,扶贫工作成效初显。一是对象识别精准到位。严格按照“应进必进,应退必退,实事求是,彻底清楚”的原则和相关要求及标准,逐村逐户全覆盖进行再甄别,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经得起检验。同时,将2014年至2016年脱贫户和退出村认定的“回头帮”对象纳入年度目标,与年度目标同落实、同推进,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同步奔康。二是定点帮扶精准到位。25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89个贫困村,并按照处级干部联系8户、科级干部联系4户、一般干部2户的标准建立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联系帮扶制度,全县落实51家机关单位、2000余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联系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联系人,实现了“双包”全覆盖。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扶贫重点工程。突出“项目建设这个关键,产业培育这个核心,户口全覆盖这个基础”,切实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纵深推进。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聚焦色达22个扶贫专项26个工作计划确立406个项目,按照序时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抢抓工期,全力推进路、水、电等扶贫项目建设,确保完成25个贫困村退出,1016户397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快产业培育。加快推进25个退出村集体经济建设,解决好集体经济账面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的问题,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格萨尔商贸综合体设计优化、项目开工准备等重点工作,力争色达8个乡镇、1543户5722人早日受益;练好农牧业内功、打好旅游业基础,引导中藏药业市场化,切实夯实扶贫产业后续发展基础。三是加快卫生计生扶贫。持续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先诊疗后结算”和个人支付部分控制在10%以内等政策。四是加快就业增收扶贫。建设“色达县创业孵化器”(金马众创空间),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待业青年和农牧民实现创业,成为初创企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摇篮。抓紧孵化牦牛肉制品、奶制品、医用氧气、民族服饰和格萨尔彩绘石刻5个项目。继续采取“自主培训+集中培训+校地合作培训”的方式,开展种植、旅游、餐饮、建筑、缝纫、绘画等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短期务工,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作者系色达县政府副县长)

  • 上一篇:支农项目急需“共办一桌席”
  • 下一篇:“三有”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