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百花争艳兴产业——海螺沟景区乡村振兴活力倍增

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19日

村民忙着剪枝。

村民左忠强正在包芽育种。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海螺沟景区在培育具备品牌竞争力的农产品上持续发力,特色农业产业“百花争艳”,佛手柑、红心果、魔芋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增添了新活力。

“佛手”一指 荒山成金山

3月,在磨西镇咱地村数百亩佛手柑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们忙着剪枝、包芽育种……

“佛手柑花果同树,一年能收获3季,盛产期每亩的年产量最低也有4500公斤。”村民熊尚全告诉记者,他从1998年就开始种植佛手柑,佛手柑也称佛手、佛手香橼,因果实奇特似手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

熊尚全介绍说,“佛手柑有很多品种,咱地村种植的都是川佛手,药用价值极高,具有舒肝理气、和胃化痰的功效。除此以外,佛手柑还可开发制成酒、茶、面膜、牙膏、香皂、清新剂等产品。”

佛手柑不仅给咱地村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去年,我家15亩佛手柑一共卖了12万元左右。”熊尚全说道。

说起自己种植佛手柑的原因,熊尚全娓娓道来,“我们村的耕地大多数是坡地,之前都种玉米,不仅产量低,年收入也只有1000元左右。刚开始,我只是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了几棵佛手柑,后来在包产地里种了5亩。因为佛手柑管理简单,又卖得起好价钱,我就把自家的地全种上,又承包了几亩地,陆续扩种到今天的15亩。”

“佛手柑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最好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长。”谈起佛手柑的种植技术,熊尚全如数家珍。

过去,咱地村全都种植传统农作物,村民收入只够糊口,当地经济发展很多年停滞不前,村民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

当得知熊尚全要承包坡地扩种佛手柑的消息后,村民们满怀疑虑,“这山坡荒了多年,搞得起啥子产业哦!”熊尚全不气馁,决定先干出个样子,让村民看到自己的信心和实力。熊尚全告诉记者,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这几年种植佛手柑时发现,咱地村山土肥沃,光照好,空气、湿度、水源等气候和自然条件优越,种佛手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佛手柑全身是宝,其根、茎、叶、花、果都可入药,市场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大,这个产业很有潜力。”在熊尚全的带动下,村民纷纷种起了佛手柑,目前全村一共种植了220亩。

村民左忠强正在自家佛手柑地里忙着包芽育种,他告诉记者,他是这几年看到熊尚全种植佛手柑赚钱后,才开始种的,一共种植了6亩,刚投产就卖了3000元,“以后进入丰产期,每亩地四五千的纯收入肯定没问题。这个产业搞对了,我们村的荒山变金山咯!”

“下一步,我们村的佛手柑在烘干方面将继续改革,地方选煤要求高,木柴会毁了天然林,应以清洁的电为主,最好是建立烘房。”熊尚全憧憬着未来,目光坚定。

种植“红心果” 日子更红火

在海螺沟景区磨西镇咱地村二组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园里,只见零碎的田块已被成片成带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所替代。阳光下,一棵棵猕猴桃树上,新发的绿叶透出点点金光。村民们正忙着在果园中修剪枝丫,田间洋溢着灿烂的笑声。

“我们这里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宜种猕猴桃。”村民宋华林介绍,咱地村二组共有23户村民,现在已有20户都种植了红心猕猴桃,全组共种植100亩左右。

“红心猕猴桃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价格也高。”宋华林说,“每年我们种的红心猕猴桃采摘结束就会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收购,卖给批发商或者网上销售,剩下的直接在磨西镇的门市上销售。”

宋华林从2015年开始种植红心猕猴桃,一共种了5亩地、200棵左右,村里的大乌科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他的妹妹宋华琼组织成立的。

据宋华林介绍,2013年,宋华琼回乡后按照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村里流转了7亩土地,加上家里的3亩地,开始种植猕猴桃。

“她以前在蒲江县的一个公司担任苗圃管理人员,学到了不少水果的种植管理经验。回到村里后,她按照标准化种植的要求,搭建了棚架,在前期共计投入2万多元。猕猴桃从新苗到挂果需要3年时间,在这期间,她还请村民在她那里务工,一天给120元的工资,还教他们学习种植和病虫害防治及管理知识。村民想自己种植的,她就帮他们购买种苗,并提供技术服务。合作社成立后,她给每家每户作指导,为大家打通销路。”宋华林告诉记者,村里的猕猴桃园里只有红心和黄心两种,黄心种整体匀称结实,形状较长较扁,表皮呈黄色;而红心种则又圆又大,底部凹陷,果肉中心呈红色放射状,如同切开的“红太阳”。

“猕猴桃的种植过程比较繁琐,特别是授粉的时候,要一朵一朵的点,每户人家最少都有4亩地,工程量很大。嫁接、施肥、浇水、点花、疏果等大概有八个环节。辛苦是辛苦,但是挣钱啊!”宋华林说道,“去年,红心猕猴桃零售价是15元一斤,黄心猕猴桃7元一斤。从每年7月预定,一直要卖到春节,现在销路不愁。”

端上“旅游碗” 吃上”生态饭“

红腹角雉报春、西康木兰招展、大冰瀑布生辉、海螺春风拂面……海螺沟景区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走好旅游路,农商变旅商。”“这几年的变化大哦!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什么不一样。”……一句句暖心的话语化作海螺沟群众的笑脸。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时代变革的起笔,缩影在这样一个景区,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画图。通过文旅农商融合发展,多渠道、多方式、多业态推进旅游扶贫,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海螺沟景区共接待游客33246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14.12万元,其中:海螺沟景区接待游客24578人,实现门票收入186.12万元,黄金周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较2020年增幅超过20%。

旅游是一种“无烟”产业,也是一种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我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解决老百姓怎么富起来的问题。启动了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海螺沟“富春山居图”,坚持农旅结合、以旅促农,为海螺沟的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海螺沟景区党委书记、管理局局长文明走访磨西镇、燕子沟镇基层村组,探寻半高山片区的产业发展之路时,提出要坚持“农旅结合、以旅促农”,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业旺带来百业兴。如今的海螺沟景区已构建起“温泉+”康养产品体系,建成天域瑶池、贡嘎翔云等温泉中心,办温泉节、品温泉宴、享温泉浴、赏温泉乐等成为旅游新体验,温泉小镇崭露头角。同时,还出台了《海螺沟民宿业发展六条措施》,“三老表”“一溪云”等精品民宿发展至10余家,“古道茶别院”成为全国首批五星级民宿,民宿产品快速增长。

海螺沟景区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攀升,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正在丰富滋养这一方水土,端“旅游碗”吃“生态饭”,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充溢在海螺沟山水之间。







  • 上一篇:州政府机关来了个“苏妹妹”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6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