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牧民最贴心的书记——记州委办派驻甘孜县四通达乡支拉村 第一书记毕怀瑞

甘孜日报    2020年08月11日

◎本网记者 马建华

8月的甘孜县四通达乡支拉村,青稞地如绿浪翻滚,家家户户房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蜿蜒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美丽的乡村画卷在高原上徐徐展开。

望着眼前的美景,州委办公室下派该村的第一书记毕怀瑞心潮起伏:村容整洁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住的房子漂亮了,村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曾经的贫困村,经过帮扶干部和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换来了今天和谐美丽的乡村盛景,这其中包含着毕怀瑞两年多来的心血。两年多的时间并不长,从旅游发展规划到发展种植养殖业、从种植青稞到种植蔬菜、从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到举办就业技能培训,村里的大凡小事,毕怀瑞事必躬亲,在他亲力亲为和村民积极参与下,支拉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21.38%降至2019年脱贫攻坚验收后的“零”,顺利退出贫困序列。

“扶贫书记”“办实事的书记”“和村民最贴心的书记”,村民们把毕怀瑞当作最可信赖的人,最值得尊敬的人。

 让贫困村变旅游村

“我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请让我去驻村吧。” 2018年4月,毕怀瑞主动向州委办公室请缨,担任甘孜县四通达乡支拉村第一书记。

支拉村平均海拔3475米,年平均气温1.9℃,冬季极端最低气温-32℃,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土豆、豌豆等,大部分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为国家政策性资金补助及劳务收入。

“阿姐,我是新来的第一书记,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阿婆,被褥要经常晒,晚上盖着就会更加暖和” ……经过走访,毕怀瑞发现除了虫草采挖季节,村民基本上不外出,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并不强。

“这个月有好几拨外地游客来我家客栈入住,说是以后还要带朋友来。”“昨天入住了十几个客人,他们要体验藏寨生活,暂定了一周的房间……” 民居接待户洛仁托麦特别高兴,我们这里的风景和民风民俗很有特色,很受内地游客喜爱。这多亏了毕书记给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当初毕书记动员我们搞民宿,我还嗤之以鼻,这么偏远的地方,搞民宿本都收不回来。毕书记奔走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村民发展高端民居接待2户21张床位。

“这是好的开端,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的引路人。” 尼呷说,只要我们诚信经营,加上毕书记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我们宣传,我们的民宿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我们乡镇境内有奶龙山,还有村级‘百年古树’、白塔群、水磨坊等9个旅游景点,都具有深厚的藏文化内涵,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旅互动、产村相融?”毕怀瑞说,通过对村里旅游资源有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后,他与村委会商议坚持“强农优先兴旅”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县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编制了《甘孜县四通达乡支拉村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拟定项目实施清单,成立甘孜县四通达乡支拉村旅游合作社,村级产业发展资金投入130万元,兴建甘孜县格萨尔百村产业“董赞昂吾阿巴”寨子,自2019年格萨尔王城开城运营以来,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5.8万元。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苦于找不到符合支拉村实际的产业,毕书记来了之后,帮我们厘清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而且,正在把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支拉村支部书记泽加说,两年多来,在毕书记的协调下,我们充分利用乡村多样化的旅游环境、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根据自然环境特点、民族民俗文化、生产结构特征等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个性化、差别化的藏族乡村旅游景点,并且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产品,吸引回头游客,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及农牧民增收脱贫致富。

让优势产业造福于民

牧民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带上自家产的奶制品从平整的村道上驶过,一路上欢声笑语。“以往没有牧道,卖奶制品需要人背马驮,费力费时,现在毕书记带领我们把牧道修通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牧民仁青龙加感激地说,有了这条牧道,我们上山放牧、挖虫草、贝母方便多了,销售农特产品、购买的生活物资再不用人背马驮了,而且商贩还可以直接到山上来收购,既节约了我们的运输成本,又能够卖上好价钱。

“毕书记一直促成牧道修建事宜,跑县上有关部门,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在修牧道的过程中,他一直全程和村民一起劳动。”单珍拥措感动地说,从康定来的第一书记放下架子,和大家一起劳动,村民们都很感动,毕书记把村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日晒雨淋,毫无怨言,这样的好书记,谁能不尊敬?

“我们要发挥半农半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通过两年多的驻村工作,毕怀瑞对支拉村的产业发展有了更明晰的思路:按照召开群众大会和项目选择听证会,通过座谈和实地查看等方式,参照“一本书、两本账、一个小区”的建设管理要求,在支拉村集体草场建设奶牛饲养牧场,通过询价和业务部门指导投入21.5万元购买牦奶牛50头,圈舍饲养用地面积245平方米,州级帮扶部门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和农户入股股金2.5万元。通过成立支拉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粗加工专业合作组织”,种植业以土豆、碗豆和青稞有机品加工为主,养殖业以奶制品为主打,按产出酥油140斤计算,加上附属奶制品收入,集体经济实现收益20000余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

“产业发展单打独斗不行,要形成规模化和示范效应。”毕怀瑞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建议以“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走生态养殖与特色种植的路子,大力发展中药材、养牛等种养户9户,户均年增收近6000元。以“支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让民族手工艺品、农特产品进入网店销售。

“毕书记有了好的思路和办法,总是找到村委会成员共同商议,对产业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征求大家的意见,因此,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得到了村‘两委’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村支书泽加说,毕怀瑞的很多建议意见,很接地气,找准了支拉村发展的短板,通过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让村民幸福感更持续

“以前,我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番茄、西蓝花,不知道吃这些蔬菜是啥滋味,如今,在我们的菜地里就能摘到。”村民昂翁仁真高兴地说,毕书记从城里回来都会给我们带回蔬菜水果,还教会我们炒菜。

毕怀瑞在与村民共同劳动时,看到村民的饮食基本就是茶水酥油糌粑,没有蔬菜水果。

“大家想不想吃蔬菜呀?蔬菜营养丰富,要改变一下单一的饮食习惯了。”毕怀瑞说,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吃到更多更新鲜的水果蔬菜。

“在3500米的地方种菜,开玩笑吧。”村民觉得不可思议。毕怀瑞马上向主管部门争取技术和建蔬菜大棚的资金,如今,25户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蔬菜园子。

在州委办第一书记的接续奋斗下,在州、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支拉村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联户通硬化路、每户通入户路“3个100%”。农村10千伏农网改造入户和低压线路改造升级,基本动力和家庭用电全面得到保障。移动、电信农村基站扩容、增量通讯顺畅率提高,4G网络全面覆盖。实施饮水源工程治理,水量、水质明显改善,解决135人安全饮水。完成15户、62人新居建设、住房加固、危房改造,住房质量安全全部达标。实施“两园一路”、文化小广场和“四好村”建设,全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书记,我的孩子没有接到录取通知,请你帮我去教育局查一下吧”。“书记,我有驾驶资格证,但找不到就业的门路”。“书记,我看病的发票全在这儿,我不识字,你帮我报销一下吧”。

接到这样的请求,毕怀瑞就成了村民的“办事员”,但长期这样也不是办法,他便带着村民进城办事,耐心地教会他们自己去问,去办理。

两年来,毕怀瑞帮助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户31人参加城乡医保、大病保险,签约家庭医生服务34人;解决村级公益性岗位16个,参加就业扶贫招聘会,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2019年,发放特殊生活补助等政策性惠民资金28.76万元,实现社会保障扶贫;安排村干部、村致富带头人27人分期分批参加汉藏双语、旅游服务、汽车维修、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6期,37名村民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通过民居接待、车辆运输、综合服务等方式自主创业,优先选择贫困户从事景区和合作社就业服务,促进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实现稳定就业20余人。




  • 上一篇:我州第12届“8·8全民健身日”台球赛开赛
  • 下一篇:茸香氤氲情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