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山水人文皆璀璨——我州立足文旅资源打造富民产业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11日

海螺沟冰川美景引得众多游客驻足留影。本网资料库图

◎本网记者 刘小兵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我州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据统计,我州已探明优质旅游资源111个且不少资源在全球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资源优势变为富民优势是广大群众的期盼,也是党委政府的追求。1987年4月,泸定县开发海螺沟旅游,我州迈上了旅游开发之路;当年10月15日,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正式开营,标志着甘孜州正式对外接待游客。1995年,我州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把旅游业提到全州发展战略的高度;1999年9月,我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标志着甘孜现代旅游正式起步;2011年,我州确立“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概念,逐步形成了“全要素旅游、全过程旅游、全时空旅游、全人文旅游”的全域旅游理念。至此,“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我州形成,甘孜旅游优势加速变为富民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州旅游业产生的“富”民效应不断加强,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穷乡僻壤展新颜——旅游发展“美”了生存家园

“想起往年杵坭坝,两眼泪花花;房前屋后石渣渣,家家户户篾笆笆,羊肠小道难行走,有病有痛无钱花。而现在的杵坭是金鸡啼鸣报春晓,万紫千红花枝俏,阳光雨露润沃土,山间河坎红樱桃,修得广厦千万间,万民幸福送歌谣……” 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村民吴全清是当地有名的山歌传承人,几十年一直坚持用原创山歌记录生活。“我最喜欢这段生动反映杵坭变迁的歌词,因为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吴全清告诉记者, 杵坭以前叫荆棘坝,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荆棘密布、土地荒芜,野兽和强盗横行,只有一条林间小道与外界联系。2000年以前,杵坭人只能靠天吃饭,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大家住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树条编织或者石头垒成的,穿的是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大多数家庭一年都吃不上几次肉;学校、医院、小卖部等配套设施基本没有,水、电和通信也不通;物质匮乏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坝上污水横流,牲畜粪便到处都是,邻里之间也常因琐事吵闹。

杵坭的变化是从发展旅游开始的。吴全清介绍,随着我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并彰显出巨大效益,泸定县逐步产生了在杵坭发展乡村旅游的打算,并集中力量改善当地的交通、水电、通信和人居环境,规模化种植红樱桃。从2011年起,杵坭连续举办了“红樱桃节”,每年都有四方游客前来观赏和采摘。随着人气越来越旺,风貌改造、污水处理、硬化联户路、太阳能路灯、停车场、休闲广场等基础工程相继在杵坭落地,杵坭逐步成了生活便捷的现代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又反过来促进了旅游加快发展,在2018年当地已有30多家农家乐,人均年收入达到11000元。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改善了,大家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邻里不和、不讲卫生、乱砍草木等坏风气逐渐消失。

杵坭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得益于旅游发展,在我州因为旅游发展从穷乡僻壤变为幸福家园的乡镇、村寨不在少数。

旅游是带动性极强的产业。近年来,我州大力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积极创建旅游小镇,全力创建A级景区,以点带面、连点成片,通过基建提升、风貌改造、亮化美化、生态保护等方式,改善甘孜人民的生活环境。

如今我州主推旅游精品路线6条,打造A级景区57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6个、3A级景区4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1个、省级2个)。在一个个旅游点位的辐射和一项项旅游工作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曾经偏远落后的乡村实现了现代化建设,曾经靠山吃山的村民们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了大自然的“守护者”。可以说旅游发展,“富”了甘孜人民的生存家园,这种“富”是深入而长远的。

生态资源巧变现——旅游发展“鼓”了群众钱包

2020年春节,曾是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贫困户的卓呷为自己买了一套1200多元的衣服。穿上新衣服的那天,她开心地说:“以前上百块的衣服都不敢买,现在收入高了也要追求一下生活品质。”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年底木雅圣地景区分红我们家有10000多元,把政府建的安置房流转给景区搞民宿有5万元租金,我在景区当服务员一年纯收入30000元左右,再加上卖酥油和蔬菜还有几千元。”

在俄达门巴村,像卓呷一样因打造木雅圣地景区、生活得到改善的人还有很多。2015年,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责任公司与该村签订《康定木雅圣地景区合作协议书》,公司总投资约1.8亿元进行景区打造,与村上建立利益联结和补偿机制,使该村走出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穷人变股民、牧民变市民”的旅游脱贫之路,这一模式创新了“政府出政策、企业投资金、村民出资源”的旅游富民模式。2016年,俄达门巴村人均纯收入已增长到610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15万元。2015年6月至今,旅游公司已投资1.5亿元,在当地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为当地群众带去了务工收入几百万元。公司还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创业,村集体与公司合办了砂石厂,一年能为群众增收30余万元。

俄达门巴村群众收入激增,得益于木雅景区的发展,这些收益包括资源入股分红、务工收入、创业收入和特产销售收入;依托旅游发展,俄达门巴村群众把能利用的生产资源都变成了现金收入。

就业创业、资源入股、销售特产“条条道路收入好”。旅游发展帮助群众把劳力、智力、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变成现金收入的实践在甘孜大地数不胜数。近年来我州旅游市场日益火爆,为广大群众带来了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有效的致富路径。

据州文广旅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州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25亿元,2017年我州旅游综合收入已增加到166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17.1%。2018年,我州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两百亿”大关;2019年,我州综合旅游收入超过300亿元。 目前,我州共有涉旅个体工商户和企业34232家,占甘孜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总量的70%以上,旅游产业创造就业岗位120531个,直接解决本地就业11万多人,带动近24万人间接就业。在旅游带动下,我州的特色农牧产业、文化产业和中藏医药产业也在迅速发展。

诸多生动实践和大量客观数据表明,旅游发展“富”了甘孜群众的钱包,而且“富”得广泛、显著、可持续。

思想观念大转变——旅游发展“富”了干群精神

当下正是虫草季节,也是格绒卓姆最忙碌的时候,她不仅要起早贪黑上山挖虫草,还要把村里人挖虫草、卖虫草的过程制作成精美视频,然后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出去,并以此销售特产、宣传家乡。她说:“每年这个时候,我最辛苦也最高兴!”

今年23岁的格绒卓姆出生在稻城县赤土乡贡色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她,为了谋生十多岁就外出打工,曾当过服务员、做过酒店前台。2017年,她在网上发布了一条记录稻城群众挖虫草、采松茸等日常活动的短视频,获得大量网友关注;此后,她开始探索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推广销售稻城当地的农特产品,记录发布稻城亚丁的自然风光和群众生活;当年,她就卖出了1.5万根虫草、1200余斤松茸、500余斤牦牛肉干、10余万滞销松茸干片。后来,她又修起了民宿,开办了合作社。通过“线下创业+线上营销”,她从一名普通打工妹成长为了致富带头人,帮当地群众销售了不少农特产品,有力推树了家乡形象,并带动了一批身边人转变思想、创业致富。现在,她有一个充满藏区特色的网名叫做“迷藏卓玛”,在快手、抖音等各大社交平台拥有400多万粉丝,并接受过央视访谈,被其粉丝称为“松茸西施”。

借助互联网,格绒卓姆的人生实现了华丽蜕变,也为家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前被评为全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明星”。关于自己的逆袭经历,格绒卓姆说:“以前我只知道务农、打工,只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从没关心过家乡人民的生活。是旅游发展,让我思想有了大转变,并对生活有了更多追求。”

旅游是改善环境、创造机遇的产业,更是吸引人流的产业。生活环境改善了,人的思想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在众多普通群众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旅游发展“富”了我州广大干群的精神世界——这种“富”不仅体现在大家的文明程度的提升、生活习惯的改变、精神生活的充实上,更体现在大家内生动力的激发上。

据州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我州共开展较大型文旅活动120余场次、小型文化活动和送文化下乡8331场次;创作推出了歌舞、小品、剧目等有利于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600余件。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老天爷馈赠的绿水青山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传统守护好、利用好,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州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我州探索创新“以基础保障助推富民”“以景区带动助推富民”“以产品开发助推富民”“以专合组织助推富民”“以乡村旅游助推富民”“从人才支撑助推富民”“从对口支援助推富民”“以智慧带动助推富民”“以政策扶持助推富民”等9种旅游富民模式,成效显著。全域旅游,让甘孜人民“富”了生存家园,“富”了经济收入,也“富”了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思想观念的改变,刚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链条,并会推动甘孜旅游持续向好发展。

“景区发展、群众受益、区域进步”是我州发展旅游初衷,也是我州旅游发展的实效。可以说,我州旅游发展的富民成果显著,而且“富”得有广度更有深度。


  • 上一篇:我州举行复工复产复商政策解读与落实情况通报会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