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把心放在高原藏乡——记泸州市援藏干部袁波

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09日

◎吴远胜

从办公室到走村入户,从白天到黑夜,他一直忙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当笔者见到乡城县泸州援藏干部袁波时,他正准备起身去走村入户。

2018年7月,袁波经过自愿报名和组织选派作为泸州第五批援藏队员先期进藏,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和身怀六甲的妻子,远赴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后借调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并兼任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在援藏工作中,袁波严格按照泸州市委统战部和援藏办的要求,将藏区当作第二故乡,做到身融入、心融入和情融入,和藏区人民手拉手、心连心,把心放在了高原藏乡。

走村串户,深入一线访民情

自来到乡城县工作以来,袁波就把自己当作一名乡城人、一名奋战在乡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普通党员。高寒缺氧给身体带来的不适都是小问题,最关键的是工作方式的差异以及和当地群众因为语言问题沟通不畅给初来乡城的袁波带来了重重困难。

面对诸多困难,袁波也曾彷徨过、犹豫过,千里迢迢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妻儿来这里到底是做什么?难道是旅游度假,是游历山水?沉思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袁波深刻认识到自己远赴乡城,正是为了藏汉团结一家亲,携手脱贫共奔康这一目标,所有的困难都不应该成为困难。

为了迅速适应藏区,迅速适应藏区的工作,袁波除了做好本质工作,还时常腾用个人休息时间,研究政策,审查资料。白天深入农户家中,倾心交谈,了解基本情况,填写问卷,记录问题所在。晚上汇总分析问卷,研究致贫致弱原因,认真比对各项政策,查找症结所在。周一到周五如此,周六、周日也如此。

2018年11月13日,袁波到白依乡布机村入户了解情况,由于位置偏远,路陡坡滑,袁波硬是凭借一股韧劲完成了当天的入户工作。

“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就要学什么、懂什么,只有准备充分,调研深入,才有可能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袁波对一同开展扶贫工作的同事说,正是本着这样的工作态度,他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汇总梳理,就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来乡城,就要在乡城的每一个村落都留下足迹,在充分摸排的基础上,为了巩固脱贫成效,袁波建议并参与了《乡城县防返贫预警机制》及项目库建设的制定,有效预防了突发情况发生导致群众返贫,并使项目成为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

勤于学习,与时俱进重思考

作为援藏干部,袁波始终坚持“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的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乡城县距离泸州一千余公里,土地面积5016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泸州市的面积,且十里不同言,隔乡不同俗,要想更好开展工作,就要了解和尊重当地风俗。

针对这种情况,袁波主动学习并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尊重藏区民族传统,日常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积极融入当地民风民俗,很快学会了喝酥油茶、吃糌粑,还经常参与到群众自发组织的锅庄表演中。

虽然到藏区工作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袁波深知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很多,为了缩短适应时间,学习熟悉业务成了袁波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袁波常常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援藏队员,必须及时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自从兼任扶贫开发局副局长以来,袁波定期不定期为党员干部讲党课,为了使每次上课内容都能达到效果,袁波认真准备上课课件,并积极和同志们进行互动。局里的同志们都说通过学习不但提高了理论知识,更增强了理论自信。

攻坚破难,敢于创新助奔康

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后,援藏工作变得更加具体,习总书记在指导扶贫工作时有这样一番讲述 “贫困非一冬之寒,破冰非一春之暖”。藏区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生活条件达到后,更重要的是防止返贫和奔康,为了这个目标,需要始终站在脱贫攻坚的前沿,想办法、谋思路,有效促进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按照局工作分工,袁波牵头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行“一户一策”的精准“滴灌”,以标准倒逼举措,细化脱贫各项指标,实行挂图作战。

同时,袁波还带领团队多次到村到户开展产业基金宣传,鼓励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村、贫困户大胆实践,克服怕背债、怕风险的畏惧心理,打消农户对借用周转金的顾虑,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基于长期在泸县分管经济的工作实践,袁波结合乡城致贫致弱特点,向局领导提出“南种北养”产业布局及“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形成贫困村、贫困户保底收益、入股分红,长期受益的产业模式,使产业扶持周转金真正成为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催化剂。

为了调动贫困群众内在动力,精确提升农牧民群众致富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借助农牧民夜校、远程教育、技术下乡等平台,依据农牧民所需所求,袁波和局里的业务骨干提前采集培训内容,以现场授学和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让农牧民有一技之长,逐步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

知责担当,为藏区尽一份力

由于地理、文凭的差异,高原上的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消化慢。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袁波多次向局领导反应和汇报,扶贫工作不但要有抓铁有痕的精神,更要有刮骨疗伤的勇气,客观审视差距,找准问题不足,紧扣重点任务,迎难而上打破旧俗才可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脱贫攻坚带来的各种压力,袁波给局里干部职工及基层的扶贫工作人员鼓士气,做思想工作,让大家坚信只有人人出力拧成绳,脱贫摘帽工作必会取得全面胜利。

2018年12月,袁波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在妻子生产出院回家第二天,袁波母亲在医院查出患癌。在妻子、孩子和母亲都需要他在身边照顾的时候,袁波都未曾有过打报告离开藏区的念头,袁波深知目前正是乡城县脱贫摘帽的最后冲刺阶段,攻坚工作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到22个扶贫项目的专项材料,小到每个乡每个村每一户的台账资料,临时换人造成的冲击和困难可想而知,衡量左右,大家小家孰轻孰重,袁波也只能把难过、把对小家的亏欠深深埋在心里。

“既然来援藏,就要为老百姓做点事。”在袁波看来,援藏是一种责任,既然来了,就要不辱使命,为高原藏区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上一篇:州农行为我州消费扶贫注入新动能
  • 下一篇:康定旅游文创农特产品交易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