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安置点里暖意浓

甘孜日报    2018年10月15日

炊烟升起。

党员突击队在搭建帐篷。

昂翁降措在为村民测血压。

       ◎本网前方报道组 黄良富谢臣仁 余秋林 文/图

       秋末冬初,寒意渐浓。

       寒冷的天气更需要浓浓温情熨帖心灵。

       10月13日,在白玉县盖玉乡打乙西村炯青洞临时安置点,鲜艳的党旗和国旗高高飘扬,31顶蓝色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在蓝天白云下分外美丽。

      安置点热闹非凡,乡村干部在奔走忙碌,村民们在烧水打茶,整个安置点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秩序井然,看不到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所带来的慌乱。

     袅袅炊烟驱散寒气升腾起阵阵暖意,温暖心底。

     ▶ 实现安全撤离 一个也没少

    “一村两组219人,以最快速度实现了安全撤离。”盖玉乡党委副书记雍正贵一边搭建着帐篷,一边与记者介绍村民疏散撤离情况。

     地处金沙江河谷的打乙西村,有两个生产组31户219人。堰塞湖自然灾害发生后,打乙西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紧急撤离急如燃眉。

   “金沙江就在脚下,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也没遭淹过,突然疏散撤离,做通思想工作是前提。首先突然撤离还撤离到42公里外的地方,老百姓有点想不通;还有牦牛牵不走,有点舍不得。”盖玉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白玛泽翁回忆起做疏散撤离动员工作的情景,说“简直是磨破了嘴皮子。”

       11日上午8时,盖玉乡接到紧急疏散撤离通知,乡党委政府立刻启动预案,开展“思想攻坚战”。乡村干部、党员民兵组成突击队,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说,安抚情绪,晓明利害。

       紧急撤离,意味走得急,圈里牦牛无法牵走,家里财产无法带走……一些村民一时很抵触。“看到圈里五十多头牦牛带不走,心里痛啊,真的不想走。现在想起来,糊涂啊,命都没有了,这些东西还有啥用。再说,即使财产上有点损失,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以后再挣回来就是嘛。”村民扎西最初是典型“顽固分子”,干部动员、亲属劝说,“磨”到撤离的最后一刻才动身。

      通过比前比后、苦口婆心地劝说,盖玉乡打乙西村和沙拖村共109户941人全部同意撤离。

      双管齐下,这边在劝说,那边在扎营。两个安置点100余顶帐篷搭建起来。万事俱备只待撤离。

      思想通了,帐篷搭好了,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安全撤离,这才是关键。特别是打乙西村,因为盖玉乡能容纳大量撤离人员的平整开阔地较少,219人要撤离到42公里外的炯青洞一块平地,需要多少车辆?路上怎样确保安全?把情况往最坏方面想,把事情往最好方面努力。按户定人,每一户确定责任人,针对全村10名60岁以上老人和18名0—6岁小孩,进行专门“特护”,确保能按时撤离,更要安全撤离。

      临走前,乡村干部挨家挨户检查一遍,怕有所遗漏;撤离车辆开动后,迅速设立卡点,防止有村民“留恋”家产,悄悄返回。

     11日晚上10时,经过14小时的不懈努力,盖玉乡两村109户941人安全撤离,到达指定安置点。

      “实现安全撤离,一个也没少。”回顾起11日的撤离工作,白玛泽翁仍然吁了一口气,自豪地笑了。

      ▶关键时刻 身份亮出来亮起来

    “把架子搭好,再盖帐篷。”上午1时,在炯青洞临时安置点,几个人正在搭建帐篷,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左臂上套着红袖套,“党员突击队”几个金黄大字表明了他们的身份。

    “在这个时候,必须把党员身份亮出来。”高大的打乙西村村支部书记翁扎拴好帐篷上的绳子,拍拍臂上的红袖章,简练的手势充满力量。

      打乙西村共有10名党员,10名党员就是10面旗帜,10名党员就是219名群众的依靠。

     55岁的简昂是打乙西村年龄最大、党龄最长的党员,在接到紧急疏散撤离通知后,他立刻把兄弟姐妹召集起来开了“家庭会”:“这次疏散撤离是县委县政府从大家的安全着想,大家一定要听招呼听安排。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就要走在前,你们是我的亲人,也不能给我丢脸拖后腿。”经过简昂的“号召”,不仅他的兄弟姐妹全部响应疏散撤离安排,还亲带亲、戚带戚,带动乡亲撤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带动辐射”作用。

    “我党龄短,这次撤离成了我的一次锻炼机会。” 26岁的打乙西村村委会主任泽仁晓2016年入党,党龄虽不长,但党性很强。一接到疏散撤离通知,他立刻甩开家里的事,给妻子说:“我是村主任,又是党员,这个时候我就是党的人,你把家里的事整好,做好撤离准备。阿爸阿妈你要照顾,我先去看哈阿登家的情况。”

     阿登家有8口人,上有老下有小,特别是阿登父母岁数大身体弱,在撤离中必须重点照看。“忙人家的事你倒积极,人家有老人,你没老人哟;人家有小孩,你没小孩哟。”妻子虽然有些怨言,但她知道丈夫就是这“德行”,只好任他去了。

     走完了阿登家,又跑彭措家,跑完彭措家,又到降措家,这一跑就是半天,直到撤离前一刻,他才回家,满含内疚地帮着妻子做着最后的准备。可没呆上十分钟,他又与村支部书记一道组织撤离工作去了。

     党旗飘扬在安置点,党徽闪耀在胸前。“因为险情未除,安置不知何时结束,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必须奉献。”白玛泽翁说这是要求,也是考验。

     事实证明,这里的党员干部是经得住考验的。在这里,巡逻值班党员顶着、安营扎寨党员忙着、重活累活党员争着……

“这次疏散撤离是一次洗礼,在疏散撤离中,我们党员不仅把身份亮出来,还把党员身份亮了起来。” 白玛泽翁深感欣慰地翘起了大拇指。

      ▶危急有人帮 百姓心不慌

      搬石头,搭灶头,烧开水,阿登很忙碌。

      好不容易停下来的阿登说:“阿爸阿妈岁数大了,身体不好,我得好好照顾。”

      阿登的父亲75岁,母亲67岁,两位老人都有患有高血压,父亲更是行动不便,如果要撤离,必须有人帮忙。接到疏散撤离的通知时,阿登犯愁了。他通过宣传知道上游有堰塞湖,一旦决堤将威胁村子里所有群众的生命安全,撤离是最安全的选择。可这么危急的时候,各家都在忙各家的事,谁来帮自己呢?

      看着儿子愁眉不展,母亲确呷唉声叹气,父亲布地说:“你们走吧,我这把老骨头,就在这等死算了。”听着父亲的话语,阿登更加难受,“当时恨不得自己变成大力金刚,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下就把阿爸阿妈背到安置点。”

       正在这时,村支部书记翁扎领着村里的护林员罗布来了。“阿登,你不要慌,罗布负责帮着你撤离。你先把能带走的东西带好,记得带好阿爸阿妈的药哟。”

      一番吩咐后,翁扎又奔向下一家。翁扎刚走,村委会主任泽仁晓走了进来:“阿登哥,准备得怎样?”掉头见到罗布在帮忙,泽仁晓边帮忙收拾东西边说:“罗布在帮忙就好了,一会我们还要确定党员干部来帮你,你自己不要急,看到你一急,老人家就急,本来就有病,这一急那还得了。”泽仁晓又安慰阿登父母:“两位老人家,你们不要急,没有过不去的坎,有我们党员在,有乡亲们帮忙,啥困难都不是事。”

      在撤离时,泽仁晓特意带着两个青壮年背着阿登父亲、搀扶着阿登母亲到达乘车地点,随队的医生又专门为两位老人测量血压,让其服用降压药,大家齐心协力把老人安全护送到安置点。

      到达了安置点后,布地老人拉着护送他的干部的手,感激地说:“没有你们相帮,我这把老骨头怕真的在这里等死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危难之时见真情,危急关头有依靠。“说老实话,以往遇到难事我就慌,现在我不慌了,因为再难的事,有党和政府在后面当靠山,有党员干部来帮助,我们就不怕了。”阿登说。

     ▶当好219名村民的『保健医生』

      测血压,发药物,叮嘱服药。在炯青洞临时安置点,一袭白大褂流动成了一道美丽风景。

      这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叫昂翁彭措,是盖玉乡中心卫生院院长、安置点的“保健医生”。

      设置安置点,31顶帐篷219人“落户”,由以往的分散居住变成现在的集中安置,卫生安全是个大问题。作为乡卫生院院长,肩头责重。

    “这么多人集中安置,最容易发生痢疾等传染病,所以清洁卫生很重要。” 昂翁彭措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安置点清洁卫生守则。有了守则怎样遵守很重要,昂翁彭措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讲解,一个村民一个村民叮嘱:“要穿好衣服,要讲卫生,要洗手,不要喝生水。”

     村民们知道了讲究清洁卫生的重要性,都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以往我不太注意卫生,手脏兮兮地就拿东西吃,现在晓得了不讲卫生的坏处,每次吃东西我都要把手洗干净。”村民泽措边说边展示刚洗过双手说,“‘讲究卫生不得病,做个干净好村民。’这话是昂医生说的,我记住了。”

     60岁的白郎珍有着严重的高血压,经常头晕。偏偏她是个“好记性”,总记不得吃降压药。昂翁彭措就成了她的“提示器”。入住安置点后,每天他都要提醒白郎珍:“阿孃,吃降压药没,记得吃哟!”

     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大,最容易感冒,特别是小孩更是重点“监护对象”。昂翁彭措每天都要对18名小孩巡回查看一次,一有啥情况,立刻处理,入住安置点后,没有一个小孩得感冒。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父母们都说:“到安置点来,我们最大的担心就是娃娃生病,现在娃娃些很好,这都多亏了昂医生。”

      219人住在一个安置点,吃喝拉撒是大事。除了做好垃圾处理外,怎样做好“方便”工作更是大事,建好厕所、管好粪便成了昂翁彭措的“技术活”。

     “建厕所要选好风向,风向不对,一人方便大家闻臭。更要做好处理,不然粪便到处飘,细菌到处跑。” 昂翁彭措边说边指导村民用生石灰处理填埋粪便。

     入住安置点来,没有一位村民生病。“219个人住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会产生传染病。既然大家喊我‘保健医生’,我就要做好工作,保证大家健健康康。” 昂翁彭措说。

     ▶炊烟升起来 日子『活』起来

     伴随着一声打火机的轻响,村民曲西手里的柴火燃起了火苗,她轻轻把柴火填进三块石头搭就“炉灶”里,跳跃的火苗映红了她的脸颊,她的脸上随之露出了笑容,“生起火来,有了烟火气,就有家的生气,日子就活起来,生活就有了盼头”。

     在炯青洞临时安置点,甘孜日报社前方报道组看到每两三顶帐篷前就有一口锅灶。

     曲珍、曲西和几个伙伴正在烧着开水。“这是到安置点后我第一次生火。前两天吃干粮喝矿泉水,让喝惯了酥油茶的我们很不适应。”曲珍说。

喝酥油茶吃糌粑,是藏民族的饮食习惯。刚搬来安置点,由于条件有限,只能为村民发放矿泉水和饼干。但很快,就为村民解决了饮水难题,并按照实际地形为村民们确定了“锅灶安放点”。

      炊烟袅袅升起,安置点响起了打茶声。走在安置点,村民为前方报道组端上香甜的酥油茶,分享甜美的喜悦。

     走进炯青洞临时安置点27号帐篷,见到村民康珠正在整理被盖。她介绍说,县里给每户村民发了5床棉被,发放了矿泉水、方便面、饼干,发放了常用药,还拉上了电,每天晚上能用上4个小时的电,我们睡了,还有党员干部轮流值班。“党和政府为我们想得很周到,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还睡得安全。”

    “你别看这几口锅灶,有了锅灶,有了炊烟,就有了生气,整个安置点的日子就‘活’起来了。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这是我们工作必须做到的最低要求。”白玛泽翁说,目前,两个安置点已经发放帐篷109顶,棉被550床,发放了大量矿泉水、方便面及其它干粮和常用药物,并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心理疏导,让暂时离开家园的村民在安置点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家的幸福。

     当前方报道组离开炯青洞临时安置点时,又见几口锅灶升起袅袅炊烟,这炊烟让报道组不由得想到歌曲《又见炊烟升起》,这炊烟何尝不像歌手所唱,充满诗情、充满画意,更充满温馨、充满大爱。

     白玉县 安置群众生活有保障

     相 关 连 接

      10月11日,我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本次灾害威胁到白玉县建设镇、盖玉乡、绒盖乡、金沙乡一镇三乡342户1787人生命财产安全,该县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对危险地带群众进行紧急疏散撤离安置。

      白玉县从生活保障、生命安全、卫生健康、心理疏导等方面全面开展安置工作,共设立应急安置点21个,除部分群众以投亲靠友的形式分散安置外,其余1700余名群众均在安置点集中安置。

      截止目前,该县已发放棉被2800床、棉衣棉裤2100套、帐篷450顶、折叠床1110张、手电筒2100把,提供大米、清油、锅盔、凉菜、蔬菜、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物资合计60万元,紧急出动救灾车辆120余台次、摩托车260辆次、人力2100余人次。

疏散撤离群众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情绪稳定,整个安置工作井然有序。



  • 上一篇:图片新闻
  • 下一篇:州委第三巡察组向团州委反馈巡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