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生态铺就新“底色”

甘孜日报    2016年08月10日

——我州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纪实
    
 
    我州得到有效保护的森林与草地。
  
 
    美景如画。
 
   
    石渠县洛须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雪豹。
    

    生态苗圃。
 
   
    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

    
    亚丁之秋。冯光福 摄
    ■本网记者 田杰 陈杨 马建华
    欣赏甘孜的风光照,许多人会以为是“假的”———天太蓝了,云太白了,草太绿了,水太碧了,山水轮廓太分明了……
    当身临其境时,那些怀疑者信服了:江河波涛奔涌、草原芳草萋萋、湖泊烟波浩渺、森林百鸟翔鸣……大山大水大美甘孜以秀丽身姿聚焦世人目光。
    我州坚定不移地围绕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方向,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为抓手,切实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实际行动诠释永续发展的真谛。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环境改善愈发催长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生态已成为我州和谐发展的最大资本和优势。
    1.举生态旗——
    发展底色“绿”意浓

    5月28日,色达县翁达镇317国道沿线,该县环林局正在对已种下的草籽进行薄膜覆盖浇水。作业工人拉波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植树种草种花两个月了,栽种了云杉、高山柳上万株,撒播披碱草、孔雀草、金璐梅、紫花苜蓿等花草种子300余斤,现在已经全部完成种植。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色达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周林锐的作业记录上,记者看到,今年色达将投入600余万元,对色达县翁达镇到县城的85公里可种树种草种花路段42公里进行全面绿化。“明年你来看,是绿草覆盖、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那才是个美哟!”说着此话的周林锐很自豪。
    色达县是我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自然条件最差的县,海拔大都在3700米以上,在这里,每一棵树、每一片草的成活都要比其它地方付出多出“几何倍”的代价。可就在海拔3800米的县城,记者看到一棵棵云杉在藏地“高城”倔强地生长着。色达少绿,但色达人爱绿,犹如那一棵棵迎风挺立的云杉在恶劣的环境里坚强地呵护着绿意。
    色达县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就是我州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我州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发展的“主题曲”。“ 十二五”期间,我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州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形成统领全州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州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标志着我州正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州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 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据州环境保护局负责人介绍,因为触碰了“生态红线”,近年来,我州把三十余家企业拒之门外。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那种通过污染来换取增长的方式不能要!甘孜绝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牢固树立‘决不允许有裸露大地”的理念,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让甘孜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2016年州政府工作报告上这段话道出了甘孜人对生态环保心存“敬畏”。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州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家园。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今年,我州将启动实施《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甘孜州生态保护条例》;积极申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加快推进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清理核查和规范管理工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86万亩,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和退牧还草工程,兑现草原生态奖补资金4.97亿元、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84亿元;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大力实施沙化治理、鼠虫害草地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依法管理国有林 7127.3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万亩,义务植树200万株,完成国省干线绿化150公里,加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启动海子山国家级湿地保护工程,抓实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工作。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我州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奋进,发展底色也绿意愈浓。高原的蓝天、茂密的森林、澄明的湖泊……行走在甘孜,你会发现,这里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2.走生态路——
    环境改善惠民生

    5月28日,雅江县城居民次仁唱着歌谣,担着两桶清泉,优哉游哉地从五公里外的格西沟回到县城。“只要不下雨下雪,我每天都要去,这既锻炼了身体,又挑回来甘甜的清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格西沟是雅江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国家I类。好山出好水,好水润心田,这正是生态建设带给雅江人民的“福利”。雅江开展生态建设结硕果,县境内全年水质平均达到国家II类及以上标准,汛期也能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完全满足水功能类别要求,大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I类标准。
    生态建设,事关百姓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十多年前,我望着逐步退化的草场忧心忡忡,因为我们生计的家当是牛羊,而牛羊是离不开草场的,现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看着退化的草场又充满了生机,我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5月26日,理塘县禾尼乡禾然色巴村牧民昂旺洛绒充满信心地说。作为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试点县之一,该县先后承担了八期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600余万亩退牧还草效益已开始凸显。
    5月27日,色达县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项目建设紧锣密鼓,该项目投资7753.5万元,涉及面积29205亩,将为色达建造一个湿地公园,增加色达“肺活量”。在不久的将来,色达群众休闲健身又有了一个好去处。
    结合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我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设幸福美丽新村20个,全面改善农户居住条件,到2020年,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开展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工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极具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村。
    6月22日,丹巴县“全国生态文化村”中路乡克格依村村民布呷家,厨房干干净净,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布呷扭动燃气灶开关,“啪”的一声响,蓝色火焰欢快舞蹈。布呷说,家里使用上了沼气,方便好用,跟用液化气一样。而且果皮菜叶、玉米杆、猪粪、牛粪等都可做原料,一点不“挑食”。
    据负责该建设项目的丹巴县农牧和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生产沼气350立方米,一年可节约柴草3吨,相当于3.5亩薪材一年的生长量,还可减少水土流失15吨,可以大量节约薪材,防止生态遭到破坏,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为其提供75%-80%以上的生活用能源,消除了世世代代遭受烟熏火燎的状况,改善了卫生条件,同时也防止了疾病传播。
    “ 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走生态路,环境改善惠民生,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农牧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打生态牌——
    “绿色资本”红利多

    “猴儿啊,下来哟,下来哟,快点快点……”5月23日下午1点,在色达县霍西乡,传出色达县环林局职工曾云的呼喊声。过了一会儿,山林上茂密的树枝开始晃动,“沙沙沙”一阵骤响,树叶飘飘,枝条晃动,上百只藏酋猴陆陆续续出现在眼前,就像孩子一样迅速来到曾云身旁争抢他带来的食物。猴群与人和睦相处,描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图景。
    据曾云介绍,从今年初,他就开始喂养猴群,共有四个喂养点,喂养猴子近五百只。眼下,这几个喂养点成了游客到色达旅游的“著名景点”。对比来看,曾云说:“前几年没这么多猴子,这几年生态好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野生动物也多了。”
    随着我州生态建设的推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特征更加显著。我州有哺乳动物360余种,仅高等植物就有近400种。这些生态资源成为我州生态旅游的重要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生态好了,让人们对甘孜自然山水情有独钟,给我州发展旅游带来良机。时而凭窗远眺,时而举起相机,窗外的皑皑雪山、雾凇雪凝跃然跳进了相机里,5月24日,北京摄影爱好者李先生被康定市雅拉乡中谷村的美景深深吸引:“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滚烫温泉,能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住上几天,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中谷村位于“康定—塔公—新都桥”旅游环线的起点,全域为山地峡谷,有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尽管已是寒冬腊月,在木格措景区,多个高山湖泊和温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观互相交融,让不少游客兴致依然不减。
    小村庄分外热闹,目前,全村发展民居接待户40余户,星级乡村酒店2家。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解决本村就业1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1000万元,民居接待户年均收入大多在16万元以上,乡村酒店最高收入则在60万元以上。“我家这栋三层楼的客栈,有15间房间,一次性可以接待30多人。生意很好,这都是生态建设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村民龚显康扳起指头算着收入,满面喜色。
    开展全域旅游,我州生态“红利”凸显。生态旅游产业成为甘孜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以保护促发展”的原则下,我州初步形成了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湖泊、温泉等生态旅游为主导,民族文化风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产业如一家家“绿色银行”,帮助我州农牧民“借景生财”,不断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记者从旅游部门获悉,今年我州力争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0亿元。
    生态发展出效益,不仅是借景生财,高原生态产品也获得世人青睐。 5月17日,雅江县高原特产店老板陈银兵忙得不亦乐乎,把包装好的虫草发快递送出去。“新虫草出来了,去年来旅游的客人留下了联系方式,我现在备好货给他们发出去。”上天眷顾,馈赠给雅江虫草、松茸、贝母等林下山珍,滋养牦牛、藏鸡、藏猪、藏山羊等特色畜类,这些高原特产为我州带来滚滚财源。
    甘孜靠山吃山不损山,靠林吃林要护林,进一步推进高原生态发展,加大特色生态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着力构建“ 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 ”的生态格局,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生态效应带动经济效益,甘孜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养殖,林区生态接续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漫山獐狍野鹿跑,森林处处闻啼鸟。甘孜把无尽的魅力展现给世人。来到甘孜的客人,无不陶醉于这里的绿水青山,无不赞叹这里和谐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语自多情,绿水无言却流深。随着我州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里的青山绿山开始成为“金山银山”,为跨越发展不断释放着无尽红利,回报为生态建设作出不懈努力的甘孜人民。(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网资料库提供)
    
    
  • 上一篇:城乡“蝶变”入画来
  • 下一篇:知名企业代表点赞甘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