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太阳部落的“光明使者”

《甘孜日报》    2015年01月12日



攻坚克难的“洛须哥”(右一)。

游晓龙(右二)带领组员在石渠县原始游牧部落“查加部落”送电。

都健刚在发放宣传资。
  ■ 陈红梅 文/图
  2014年8月1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太阳部落”石渠县最原始最封闭的“查加部落”通电了。3个月后,石渠无电地区建设工程通过验收,9000余户无电户在冬季到来前彻底结束无电史。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无电地区工程建设项目部21名将士不辱使命、团结一心、勇于担当、吃苦耐劳,圆满完成建管任务,充分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电力铁军精神。
  他们,是太阳部落的“光明使者”,在海拔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长达半年顶风沐雪,挑战生命极限,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扎溪卡的光明之路。
  他们,来自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所属的十几个基层单位,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党员,其中最长党龄19年,最短党龄8年,十年以上党龄8人。
  他们,有的管理经验丰富,有的技术全省拔尖,绝大部分战斗在农电一线,长期默默无闻……
  他们,是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无电地区建设工程项目部的建管者,出色完成了甘孜州北部投资最大、配网线路建设最长、供电面积覆盖最广、平均海拔最高、施工环境最差、运输道路最难、有效工期最短的工程建管任务。
  “充满朝气,团结奋进,勇于担当,吃苦耐劳。” 石渠无电地区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成都三新公司副总经理都健刚用这16个字来形容这支21人的“电力铁军”。
都健刚:两赴藏区的“扎西彭措”
  “锁定9.30目标,打造环保、绿色的藏区优质工程。为早日‘点亮石渠’,再苦再难,也要按期完成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确保无电地区建设工程高效推进,都健刚说,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今年40岁的都健刚,性格直爽开朗。在他心中,工作永远在第一位。他在女儿刚开始学说话、学走路的关键时期,把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交给了柔弱的妻子,两年内两赴石渠,500多个日夜在藏区开展电力帮扶和无电地区建设,解决了牧区用电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压力就是动力。在高寒缺氧、人工、机械严重降效的情况下,必须首先确保人员进得来、立得住、站得稳。”从选人用人,施工驻地、医疗、生活等后勤保障到物质供应保障,从最初的心里没底,到慢慢心中有数,都健刚经历了长达一个星期失眠的艰难时期。
  考虑到石渠地广人稀、点多面广、高寒缺氧、道路险峻,为降低风险,他实施了本部、东区、西区和洛须四个片区小组分散驻点建管的工作方式;同时为每一个前线人员都配置了上千元的保暖装备,并在每一个施工驻点都设置了应急医疗点和医护人员。
  开工后,他亲自开车,备好干粮和矿泉水,带领项目部队员每天往返于各施工点,掌握每个施工点的人员配置、机械和材料情况,由于驻地分散偏远、道路冰封险峻,常常到深夜才能回到驻地。
  每个周末,他都会组织召开项目部例会,详细了解每周施工进度、认真听取各施工现场督导组、施工方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条解决,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从施工方案选择、施工进度及难点管控到使用先进的六旋翼无人机放线及生态保护驱鸟器的推广,都健刚说,“草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高原植被生态脆弱,施工中必须做到环保率先。”
  一次到温波乡检查施工情况,都健刚发现施工队用装载机转运电杆时对草原破坏严重,当即批评教育了施工队负责人,并在现场指导施工人员在施工点铺上草垫、垫上塑料布,机械履带必须“按原路进退”,最大限度减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他还在周例会数次强调,施工中必须做到回收垃圾,还草原一片洁净和美丽。
  都健刚说,“扎溪卡,就是我的家。”石渠县电力公司和当地老百姓被他感动了,也把他当成“自家人”,亲切地称他为“扎西彭措”,寓意“吉祥、健康、快乐”。
  “建设藏区责无旁贷。能为藏区发展尽力,我很开心。”都健刚说,他很感谢藏区同胞送给他“扎西彭措”这个美好的名字,这是藏区工作中最珍贵的一份纪念。
  钟林成:勇于担当的“老党员”
  “入党19年来,一直记得心中的承诺,一个党员就应该不怕吃苦,能够勇挑重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选择到石渠来,也是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这是工程项目部一名老党员的心声。
  这名党员叫钟林成,来自成都新津供电公司,系乡城供电所副主任兼新津三新分公司副经理,同时也是省公司优秀技能人才暨培训师。富有真才实干的他,一身兼任数职,既是石渠无电地区工程建设项目部协调专责,也是本部片区组长,在负责收集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管控等各类信息和协调工作的同时,负责石渠起坞乡、虾扎乡、新荣乡、宜牛乡、阿日扎乡和蒙宜乡六个乡的无电地区建设建管。
  刚到石渠时正值冰天雪地的三月,由于缺氧钟林成每天头疼得厉害,睡眠不足5小时,但他工作起来依然精神百倍,积极收集信息,帮助各施工队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类困难。
  同时,钟林成全力以赴,倾力打造本部片区石渠——蒙宜10千伏线路“创优”样板工程,实施以点带面,通过对施工单位的多次培训,在石渠22个乡镇157个无电地区建设项目中,全面推广高原施工先进工艺,为整体提升工程质量,打造藏区配网精品工程作出了贡献。
  “钟哥这人忠厚踏实,喜欢帮忙,大伙有啥急事都会找他。” 同事的一句话道出了钟林成这名党员在大伙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彭义:率先通电的“西区哥”
  “电来了!” 7月30日,位于石渠县巴格玛尼石经墙附近的呷衣村率先结束了靠酥油点灯的日子,它也是石渠县无电地区建设中第一个通电的村落。石渠无电地区建设西区片区组长彭义显得特别兴奋。
  彭义是国网双流供电公司农电生产业务主管,也是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农电技师暨省公司内训师,有10年以上供电所所长工作经历,最擅长农电管理工作。
  在六个月的短暂工期内,在平均海拔4250米的雪域高原,穿越无人区架设配网高低压线路2672.8公里,安装变压器440台,在冬季到来前点亮西区9000余户无电户,这个担子不轻。必须以超常规的思维、体力和部署才能完成。
  “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0%,刚来石渠身体不适应,鼻子流血,喉咙干燥,头晕胸闷,不吸氧根本睡不着,常常折腾到凌晨四点才勉强入睡,吃饭最多一碗,半年下来,瘦了12斤。”彭义说,相比之下,严重“高反”还不算啥,更恐怖的经历是穿越无人区。
  在西区俄多玛乡到呷依乡的配网建设中,必须穿越30多公里的无人区。那里没有路,路边还经常会有狼群、狐狸、熊出现。为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彭义每月都会率领组员穿越这个无人区,前往各施工点督查。为了防止路途中发生意外,西区小组成员每次前往都备足了干粮,并学会了车辆简单故障的处理方法。
  一次,皮卡车的轮胎被乱石扎破了,更换轮胎时,远处传来阵阵狼吼声让人不寒而栗。还有一次,车陷在了沼泽地里,在手机无信号、无救援、无饮用水等情况下,彭义不得不带领2名小组成员弃车步行,在雪地里一步一挪、艰难跋涉,走了3个多小时,才走出那片荒无人烟的地带。
  彭义负责的西区,是石渠无电地区项目中工程量最大的片区,也是工程进度完成最快的片区。彭义说,我并没有什么管理“秘籍”,只是全力以赴,尽我所能,力争早日点亮石渠,希望这里的藏区同胞能早一天用上“大电网”的电力,从而结束“敲开冰窟窿洗衣服”的日子。
  游晓龙:艰苦度日的“东区哥”
  石渠一年有9个月都处于冰封期,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6度,8级以上大风达170天,包虫病发病率全世界最高,而长须贡马乡更是石渠全县包虫病肆虐的核心地带。因此,这里也是“生命禁区”中的“禁区”。
  传说中的“查加部落”正位于长须贡玛乡境内,系“太阳部落”中最为古老神秘的一支迁徙部落,生活在海拔5200米的利山脚下,至今过着烧牛粪点酥油灯的原始封闭生活,分离酥油还靠人工“甩羊皮口袋”,而在其他地方早就用上了酥油机等现代生产方式。
  为改变“查加部落”封闭落后的现状,驻守石渠东区的组长游晓龙,带领两名组员龚长林和胡大海,在距长须贡马乡仅一步之遥的长沙干玛乡“艰苦度日”长达半年有余。
  “从来没有这样艰苦过,相当于50年前的生活水平,取暖煮饭全靠烧牛粪,照明靠点酥油灯,太阳能发电最多用3、4个小时。”游晓龙说起自己在长须贡马等无电乡的工作经历感慨万千。
  要保证手机用电,每人至少需要两个充电宝。除了无电,无自来水、无信号、无集市,也是东区小组成员在长须干玛乡艰苦生活的一部分。
  游晓龙说,每隔一周利用在县城参加项目部工作例会的时间,他都要提前购买好一周所需生活用品,包括纯净水、肉类(为防包虫病感染,项目部禁止直接饮用当地水源及生肉)等食物。因为没有电,冰箱也用不上,通常周一、周二就吃肉,周三到周五就吃素,水果更是稀罕的奢侈品。
  “这里是无电区,施工用电需要靠发电机,往返县城拉柴油也是常有的事。遇上道路塌方,就不得不绕很远的路,饿着肚子深更半夜赶回驻地也是常有的事。住宿条件也很艰苦,所在驻地是长须干玛乡卫生院的临时用房,一下雨就成了‘水帘洞’;洗衣服更痛苦,要用压水机压,冬季水结冰,刺骨冰凉,衣服洗完了,手也冻僵了。洗澡就算了,能坚持多久就多久。这里,是唯一没有生活保障的地方。”80后游晓龙说起这些经历时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豁达,“这些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最怕遇上野狗和泥石流,施工队好几人都被狗咬伤过。记得有回下大雨,遇到滑坡,石头掉下来,好大!车的引擎盖当即被砸了大洞,走过的路全被石头埋了,每次想起都觉得后怕。在这里生活,不出事,还要靠运气好。”
  张有根:攻坚克难的“洛须哥”
  “洛须片区组长不好当!山高路远,一边是落差达好几百米的高山悬崖,一边是急流奔涌的金沙江,交通太险了!”提起洛须片区,没有人不摇头,可是有一个人,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
  他就是张友根,是成都三新新都分公司运检部主任,又一个年轻帅气的“80后”。可别小看他,这位也是省公司的首席技能人才,而且还是一位有着10年党龄的“老”党员。
  张友根负责的洛须片区,涉及洛须镇、嘛呷乡、正科乡、奔达乡和真达乡5个乡镇,均在金沙江边上,与西藏、青海交界。五个乡镇由一条约200公里的山路贯穿,大部分道路崎岖、险峻,多有悬崖峭壁路段,随时有山石滚落,也有泥石流封路现象发生,而施工现场多在此路段,过往车辆、机具频繁。面对如此险峻的施工环境和生存环境,张友根不禁暗暗的捏了一把汗。
  交通安全成了管理的重中之中。张有根按照指挥部要求,督促施工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交通预案并严格执行;同时要求施工队每天检查车辆,定期保养。这些安全措施,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4年4月初,洛须片区各施工点位全面开工。为确保施工安全、规范和质量,张友根带领小组成员,每天巡查施工现场。有一次,在麻呷乡仲沙村施工工地,他发现施工人员制作拉线的技术规范不符合国网公司标准,便当场予以制止,幷现场当起内训师,指导作业人员制作。
  在连续奔波中,饿了就吃萨琪玛,渴了就喝口矿泉水,在连续吃了一个多月萨琪玛等干粮后,张有根和两名组员只要看到萨琪玛就反胃,忍不住要吐。
  白天忙着跑现场,晚上忙着总结和计划,张有根习惯了晚睡,每到夜深人静时想到父母、想到儿子,他就感到揪心的痛。渐渐地,他把对家人的爱“泛滥”到身边的同事身上,谁的头发该理了,他就拿起自备理发用具,帮谁理发。他说:“在这里需要自力更生。这是第一次干这活,刚开始还手生,理一下就顺当了!”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刚,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在石渠紧张的工作之余,都健刚常常带领兄弟们高唱这首《团结就是力量》,那歌声澎湃激昂,久久飘荡在扎溪卡草原的上空。
  在那歌声的鼓舞下,项目部的参战将士骁勇善战,在工程建设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副经理周继红身着一件羽绒服长达半年不曾脱下,依靠吸氧坚守石渠“督导”现场;技术专责王斌抛下年仅一岁的女儿和病重的父亲,身兼援藏帮扶和无电地区建设双重重任,在身体遭受“气压性损伤中耳炎”后仍坚持不下“火线”;内勤事务专责李文清每天接听上百个电话做大量协调工作,却没有时间陪伴长期住院的母亲;物质供应专责李军只身一人驻守康定“孤军”奋战,随时深入厂家催货,确保了近2亿元的施工材料按期到位……每一位“参战”将士都用心传递着国家电网的使命,共同努力在雪域高原挺起坚强的脊梁!
 
  • 上一篇:为新闻“点睛” 为报纸“把脉”
  • 下一篇:29.38万名高海拔民族地区学生获取暖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