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中国梦· 百人百梦(8)

《甘孜日报》    2014年10月13日

幸福生活比蜜甜

  ■被采访者:亚玛苏吉  甘孜县退休干部
    65年前,亚玛苏吉出生在甘孜镇瓦巴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在该县色西底、庭卡、拖坝等区乡工作,退休于县委统战部。
    65年来,亚玛苏吉深切地感受到,现在的生活的确是越来越好了。摩托车、出租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日益快捷舒适,改善了居民的生活。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出行条件的变迁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作为甘孜县几十年来社会大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亚玛苏吉老人的话无疑最具说服力:“建国以来的变化,用几句话是说不清的。以前农牧民群众生活极其贫困,而现在,大家都有新房住,就更不说吃穿了,幸福的生活比蜜甜。”老人指了指窗外那些新建的房屋告诉笔者:“就从建设上来说吧,以前县城只有一条街,一所小学、一所医院,当时的县医院只相当于现在乡卫生院的条件。那时候,各种生活用品紧缺,买东西全是凭票定量供应。乡下没有像样的房屋,而且房屋的质量都很差。现在走在区乡,村子里房屋错落有致,屋内通水通电,厨房干净整洁;城里到处在开工、到处在搞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县城面积就有3.3平方公里,县城变大变美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
    亚玛苏吉退休后的生活很惬意,打牌、养花、跳舞,并在老干支部担任副书记,经常组织退休老干部搞活动,丰富大家的退休生活。
    谈及未来的愿望,他笑着说:“希望国家兴旺发达,家人平安健康。”    (余应琼 )
 
农奴娃的幸福晚年
 
   ■ 被采访者:布珠 退休干部
    10月1日晚,理塘县高城镇县计生指导站家属院里,子女们正在为已退休的布珠庆祝65岁生日,还不时将欢乐的场景用微信传递给亲朋好友,欢声笑语淹没在国庆的欢腾海洋里。
    1949年10月1日,布珠出生于理塘县喇嘛垭乡一个农奴家庭,要出生前年轻的父亲因疾病缠身就去世了,全家人的生活靠母亲在地主家当牛做马换点可怜的口粮,大半年都只好讨口要饭。
    打布珠记事起,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四处流浪,全家人挤在一个四面透风的破烂泥巴房里,一年四季没有裤子和鞋穿,冬天手脚全是冰口和冻疮,夜里经常被冷醒,生活相当艰辛,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苦。
    1958年,布珠家和其他农奴一样,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被共产党解救出来,翻身做了主人。9岁的他也有机会开始上学读书。
    16岁,布珠高小毕业,开始在热柯信用社工作。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救星共产党,我可能还在给地主当娃子,也有可能坟头上都生草了,我唯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好本职工作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
    1980年,布珠终于圆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转入县农行后,一直从事金融工作,由于踏实肯干,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特别是1994年被评为国家金融系统先进个人,让他终身难忘。他做梦也没想到,一个农奴娃还会成长为能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1996年,有着30余年工龄的布珠光荣退休了。人退了,但为民服务的心却没有变。夏天回到理塘,发挥余热积极开展老干活动,为弱势群体、低保户跑跑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着5000多元退休金,吃、穿、住、用不愁的他,冬天在成都住,时不时为到成都办事的农牧民提供住宿,当当翻译,为病人提供方便,捐一点钱。
    尝过旧社会的苦,见证过藏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布珠经常教育子女和群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藏区,现在大伙儿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我会永远对党忠心,对祖国忠诚,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斗争到底。”
    安享幸福美满晚年生活的布珠,希望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藏区越变越富。(叶强平 )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 被采访者:李长生   甘孜县色西底乡恩珠一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听说笔者来采访,村民将正在外面忙碌的李长生叫了回来。“没啥说的,都是国家的政策好。”李长生的声音很洪亮、很干脆,完全看不出他已是一位65岁的老人。
    这位共和国同龄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从他坚实的步履和爽朗的话语中,透着他的质朴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生的李长生,上了三年小学后,因为家境贫穷,15岁就开始跟着大人下地挣工分。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小时候放牛都是光着脚,只有在冬天冻得受不了时才穿上带着补丁的鞋。”谈起这些年的生活,李长生感慨说,很多村民都是光着脚走到城门口,才穿上鞋,衣服补丁摞补丁。以前住的是草房,人和牲畜都在一起,吃不饱、穿不暖,用牛耕地,靠天吃饭,到小河边挑水吃,费时费力挑回家的水还不卫生。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生活从此改变,吃水吃饭的问题慢慢都解决了。最近几年,村里变化最大,种地不用交公粮,政府还给补贴;村民家家有了彩电,牧民也定居了;生病不发愁,看病有医保;餐桌上不再只有 “糌粑搭大茶”,大米白面、瓜果蔬菜已成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了,乡里的水淘糌粑品质高口感好,央视记者还来采访过呢。
    “现在的生活,真是跟城里没啥两样了。”说到这里,李长生呵呵地笑了,“以前单是秋收就需要1个月,现在是边收边打也只需要半个月,村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挣钱。现在我们村48户人家中,就有28台拖拉机、1台联合收割机,基本上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硬化了的院坝,晒粮食也比较干净。科学种地,示范基地建设等也让地里的产出越来越高。”
    更让他感慨的是,农民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村干部是村民选出来的,大事小事都要和村民代表开会商量。
    衣、食、住、行样样都不愁,生活理念也随之改变。如今,乡风文明盛行,家家户户比卫生、比美化、比文化。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水淘糌粑走向世界,孙子考上大学。”谈起未来的愿望,李长生满怀憧憬。    (余应琼 )
 
希望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 被采访者:罗洪拉掷   退休教师
    罗洪拉掷出生于九龙县。1965年的秋天,他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甘孜县,将他的知识传播给这里的孩子们。
    初到昔色乡阿昔大队点校,极端艰苦的教学条件让他的心凉了半截。“与现在设施完善的学校相比,那时的大队点校根本算不上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室课本,老师也就我一个人。”
    1970年,罗洪拉掷离开了阿昔大队调至昔色乡中心校,艰苦的环境依然没有改善,“把门板漆黑了就当做黑板用,每到冬天教室里前后各生一个火炉子,离火炉近的学生烤得头痛,离远的学生冻得伸不出手来。尽管教室的窗子全部堵上,窗缝儿也用纸糊上,可还是冻得双脚生疼。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从县城骑马到教学点要两天的时间。”
    退休后的罗洪拉掷密切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从教学设施到教学方法都有很大变化。从黑板、粉笔到幻灯片、互联网,再到投影仪、多媒体……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育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农村跟讲台打了30多年交道。回想当初,再瞧瞧现在,他感叹着变化惊人啊!农村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布局也越来越合理。危房没有了,校园变漂亮了,城乡的差距缩小了,教师队伍稳定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杂费全免了,还补助生活费,“9+3”免费中职教育温暖人心,农村中小学校旧貌换新颜,孩子们过上了“吃得放心、住得温馨、学得专心”的幸福生活,教师们也逐渐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
    谈到教师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罗洪拉掷深有感触:“65年来,祖国教育事业大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神圣职业’,时至今日,教师工资比以前翻了好多倍,几十年里,教师的待遇不断提升,未来愿景当然是希望祖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余应琼 )
 
宣传石渠,让更多人来旅游

    ■姓名:龙斌
    ■年龄:32岁
    ■职业:石渠县文化旅游局职工
    ■愿望:宣传石渠,让更多人了解石渠,吸引他们来石渠旅游。
    “石渠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不仅有绝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像巴格玛尼石经墙、松格玛尼石经城、照阿拉姆石刻这样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果来石渠旅游,我敢保证大家都会不虚此行。”土生土长的石渠人龙斌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乡石渠能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人了解石渠,来石渠旅游,让老百姓能从发展旅游产业中致富,他自己也愿意为宣传石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龙斌是一个开朗的小伙子,也是石渠小有名气的歌手,他曾代表家乡到国外演出,展示藏族歌舞文化。去过一些地方以后,他渐渐有了宣传家乡的想法,因为他想让更多朋友认识并了解他引以为豪的家乡,想让他们来看看自己眼中最纯净的天空、最美丽的草原、最热情好客的人们……
    导游专业毕业的龙斌对石渠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了解,以前也培训过几期导游班,他说当一名导游,不仅要让游客看到一个地方的美丽风景和风土人情,还要让他们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要想给游客做好介绍,自己首先就要做好功课,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龙斌说,虽然自己已经没有干导游这一行了,但是今后只要家乡发展有需要的话,他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记者 杨燕)
 
想当一名人民教师

  ■姓名:次珍
    ■年龄:25岁
    ■职业:售票员
    ■心愿:想当一名人民教师。
    “跑马山门票50元,索道30元,一般情况门票和索道是一起销售70元。”这是记者在跑马山景区听到售票员次珍正对游客作的一番介绍。
    “跑马山位于康定炉城镇东南边。当地人称‘拉姆则’,意为‘仙女山’,是藏族著名神山之一。为纪念佛主释迦牟尼的诞辰(浴佛)日,当地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八日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称‘四月八’转山会,并进行赛马活动。一首誉满全球的《康定情歌》,让跑马山闻名遐迩,是各地游客十分向往的地方。”虽然次珍工作只有三年时间,但这些对跑马山的简介,已经被她背得滚瓜烂熟。
    次珍在工作中有干劲、有耐心。她说,作为售票员应对游客说话和气,百问不厌,耐心解释,票款应当面点清,绝对不允许对游客发火、争吵等,做到文明、热情服务、礼貌待客。
    在西南民族大学读了函授的次珍,一直梦想着当老师。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这人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她说,她想回家乡石渠当老师,因为石渠作为我州路程最远、海拔最高的县,那里的孩子需要教师,需要能扎根高原的教师。
    与次珍一起工作的大姐说,次珍很年轻,她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而次珍想当教师,就是为了让大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记者 宋志勇 )
  • 上一篇:我州林业部门开展“亮剑行动”成效显著
  • 下一篇:“十一”黄金周我州旅游市场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