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在丹巴,他们这样诠释“传承”

甘孜日报    2024年04月15日

图为其米巴丹抚摸着墙身向记者介绍千年古碉。

◎甘孜融媒第一采访团 文/图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无比厚重的文化年轮。丹巴县古碉群历史悠久,自隋唐起在丹巴西部地区大为盛行,并传沿不绝。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数量、类型之最,这些古建筑凝聚了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技艺与智慧结晶,其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都蔚为可观。

一人一碉楼

于沉寂处凝练技艺 于微小处苛求匠心

在丹巴县中路乡,一座座碉楼建筑角如刀锋般曝晒于阳光下,端正笔直,走进细看墙体平整有序,墙壁厚实牢固,楼体上下黑白两色泾渭分明。

“这座古碉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米巴丹轻轻抚摸着墙身,缓缓向记者讲述这座古碉的故事,“相传古时颂经师与石匠两人在中路乡打赌,一天时间一人抄写一百零八函的经文,一人修完一百零八座高碉。及至黄昏时,学者已抄写完全部经文,石匠却只修完了一百零七座半高碉。石匠无奈,只好在晚上摸黑将剩下的半座高碉修完。天亮后却发现这最后修好的一座碉楼呈现出两种颜色,白天修的下半截是白色,晚上修的上半截却是黑色,阴阳碉由此得名。”

稍显玩味的传说为这座一千多岁的“老人”染上了一丝俏皮色彩。据了解,以丹巴古碉堡楼为代表的藏族砌石建筑传统技艺被称为“叠石技艺”,仅仅采用天然石材就能砌筑造型优美、结构坚实的碉堡楼,可以说此项技艺将建筑力学原理运用到了极致。

得益于此项技艺,一座座碉楼拔地而起,千年间牢牢屹立在大渡河畔,时光却也在古雕身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丹巴县内的古雕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破损,如何修缮古建筑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十年来,丹巴县先后争取到文物保护维修资金3300万元,先后组织匠人对境内30余座古碉完成了修缮保护。

其米巴丹是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起他便跟随师傅在丹巴县中路、岳扎纳定一带修复修建古碉。从一名青葱少年到年过古稀,几十年的修缮经历让其米巴丹与碉楼营造人技合一,“碉楼越往上越窄,掌握度量是个技术活。”如何选择适合的石材大小,如何错落有致的稳固搭建,他只需稍加观察就已经了然于心。

“要求高、精益求精”是其米巴丹的徒弟甲麦对他师傅的评价,“师傅在生活中是个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的人,但只要涉及建造工作变会严肃认真,成品达不到他的要求就得全部推翻重来。”

四十年前为了求得一门营生的手艺,甲麦拜入其米巴丹门下,成为一名从事碉楼营造技艺的学徒,“一开始只是为了学技术,在跟随师父参与到古建筑修缮后,看到残败不堪的建筑从自己的手中重生,焕发旧时的荣光,那种感觉很奇妙。”跟随着师傅的步伐,甲麦参与了梭坡古雕群、巴底土司官寨等丹巴县多个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渐渐的,甲麦将这一门营生的手艺看作了一份值得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为了更好地保护及传承藏族碉楼营造技艺,近年来,丹巴县在多地组织举办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培训班,其米巴丹在现场向学徒们教授实操技术,看到丹巴县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开始学习传统技艺、传承技艺,其米巴丹感到十分欣慰,“徒弟也会收徒,像这样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一人一“城”

“私人博物馆”铭刻嘉绒历史文化

大金川河由西北向东南奔流,如刀锋一般破开了两岸耸立着的崇山峻岭,沟壑中生出的条条小河和悬崖峭壁间飞流而下的小溪汇入其中,如缎带般沿山坳蜿蜒,孕育了连成片的肥沃河谷。

随溪流峡谷而上,山路崎岖,不见人烟,兜兜转转行至山腰时,眼前豁然开朗,两面大山夹着一长溜缓坡,梨花枝撑如伞、洁白如雪,点缀在坡间熠熠生辉,丹巴特有的石砌白墙民居挨挨挤挤,拱卫着高大沧桑的土司官寨高碉,这里就是久负盛名的丹巴“美人谷”——巴底邛山。

步行沿着乡间小路蜿蜒而上,绕过恢弘的“山”字型官寨遗址,在一所嘉绒藏式民居前,寻到了这座隐匿在古寨间的博物馆——嘉绒藏族博物馆。

走进馆内,古朴、原始的气息扑面而来,馆内并未设置照明、展览柜等设施,甚至没有展品标签,一件件展品稍显随意地摆放在平整处,就像普通的家用装饰。

谈及建造博物馆的初衷,拥忠彭措回忆道,在他18岁时曾去到许多著名景区工作,看见各大景区都经营得如火如荼,并为周边村镇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联想到自己故乡有着“美人谷”美誉,也有土司官寨这样的文化遗址,为什么不能将家乡的美景和文化发扬光大呢?怀着这样的愿景,拥忠回到了故乡巴底。在机缘巧合下一位来自北京的教授告诉拥忠,官寨中的这些藏品很有价值,不如收集起来做一个陈列馆系统性的展示,也能成为邛山村的一个旅游亮点。

采访期间,一队来自广东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来丹巴旅游,听当地人介绍这里有一间博物馆就赶紧来看看。”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先生在看到博物馆的展品后啧啧称奇,“这些嘉绒文化的文物保护完整,让人大开眼界。”

在与游客交流时,拥忠一改面对镜头时的羞涩和拘谨,他一边进行展示一边讲述历史,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送走访客,拥忠由衷地感叹道,“建馆至今差不多有16年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了解、喜欢上我们的嘉绒文化,让我觉得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切都值得了!”

依托再造一批“最美乡村”的目标,丹巴县积极筹措整合多方力量全力打造巴底土司官寨景区,并成功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优化了官寨的保护与开发的环境,同时结合古建筑举办丰富多样的特色民俗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当地群众利用自建房打造民宿,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旅游项目。

拥忠的民宿便建在邛山村的高处,预计今年5月正式营业,“民宿结合了嘉绒藏式的建筑特色,房间内部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从民俗的落地窗向外眺望,邛山秀丽的风景尽收眼底,拥忠介绍说,“民宿里还有可以体验嘉绒歌舞风情的舞台,我希望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看到邛山美景,更能体验到我们嘉绒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沉浸、深度的感受大美丹巴。”

近年来,丹巴县在保护的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合理打造国家级旅游景区、博物馆、非遗馆,建设休闲街区项目、打造民宿集群及旅游配套设施,为丹巴乡村振兴及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据丹巴县文旅局副局长包世文介绍,该县下一步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让更多人了解丹巴“古建筑”,让丹巴文保活起来,更形象直观地展现其历史风采,赋能丹巴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上一篇:德格县“护苗·绿书签”活动 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9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