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走近泸定德威乡磨子沟村老村长倪国军

《甘孜日报》    2014年07月02日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从1989年开始就是磨子沟村的村长。20多年来,该村在他的带领下,几乎年年都是先进村、红旗示范村。
  2011年他因年龄原因退了下来,但村民们离不开他,他也还想再为村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他留在村委会当了文书。
  他就是66岁的老党员,泸定德威乡磨子沟村老村长倪国军。

  ■  记者 杨杰
  初识他时,是在村上一户农户的蔬菜大棚里,他正在帮助村民搞大棚蔬菜种植。由于这个季节正是蔬菜产销旺季,所以农户们都特别忙。而蔬菜大棚在德威乡磨子沟村是新事物,今年刚开始试种,所以村民们心里都没有数。遇到一点问题都会来请教老村长倪国军。因为他在村民的心里就是个“万事通”。
  一心为民 后进村变先进村
  “刚当上村长时,压力相当大。”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倪国军坦言当初的苦衷。80年代刚当上生产队长时,村子是1千多户人的大村。由于人多地少,吃饭都成问题。每年到了年关都要到附近村子去借粮食。所以当时磨子沟村是全县出名的后进村、贫困村。如何解决吃饭问题,成为了倪国军上任村长后的第一个难题。
  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问题,扩大土地面积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唯一途径。说干就干,倪国军带领村民开荒造田,造出了400多亩土地。第二年村上就几乎没人出去借粮了。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倪国军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把思路调整到了发展上,如何通过发展把贫困帽子摘掉,让村容变美,让村民致富成为倪国军最大的梦想。他说,村民们投票选我当村长,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就应该给大家多做点实事。
  就因为这个梦想,倪国军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上。改革开放后,他自费到沿海去“取经”,看到沿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理念,倪国军信心更足了。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再面对本村交通不便,又无花岗石、无水源、无木料(当时泸定县经济发展主要靠开采花岗石、发展小水电、砍伐天然林为主)的尴尬境地,倪国军结合本村实际,在村民大会上提出,要想富还得先修路。于时他带领村民通过40余天努力,修通了一条约6公里的“公路”。交通通了,致富的门路就多了。倪国军带领村民们搞起了桑树种植,搞起了玉米蔬菜套种。地里的出产丰富了,出门打工的人多了,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到2000年,泸定县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姚家坪生态工程落户磨子沟村,彻底解决了该村人多地少的问题,让人均耕地达到了1亩左右。紧接着陆续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路面硬化工程……。基础设施上去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舒适了,日子过得更有滋味儿了。磨子沟村也从以往的后进村一跃成为了全县有名的红旗示范村,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任劳任怨 只为村民奔小康
  2011年,63岁的倪国军在村长的岗位上已经战斗了22个年头。由于年龄大了,精力有限,他主动要求退下来。他说自己老了,应该让有闯劲的年轻人带领大家继续前进奔小康。但村民们舍不得他,他也离不开村民。他对大家说,虽然不当村长了,我一样会为村民们致富奔小康服好务。最后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他留在村委会担任了文书。
  自从担任文书后,倪国军虽然担子轻了、压力小了,但是他任劳任怨、一心为民的情怀没有变,他和村委班子一道,为村民如何能更好、更快、更稳地致富奔小康想办法、出点子。面对当下良好的发展机遇,结合自身高半山地区的实际情况,该村确定了种养殖同步发展的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磨子沟村已完成200亩优质核桃示范园的建设,大棚蔬菜也初显成效,村民们还结合种植业扩大自身养殖业,为规范管理,该村在2007年就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人均收入从以往的几百元一下上升到现在的6千余元。
现在走进磨子沟村,路面已经硬化到了各家各户,太阳能热水器安上了各家房顶,自来水管通往每户人家……,就连每户农户的房屋也刚刚完成了“穿衣戴帽”工程。整个村子看上去干净、整洁、和谐、美丽。由于是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看到的是村民们劳作的忙碌景象。
  倪国军说,梦想就快实现了,可惜自己也已经老了。但每当看到大家日子越来越好,村子越来越漂亮,自己就从心底感到高兴。
  记者手记:
  在建党93周年之际,我们诚挚感谢像倪国军一样,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激情岁月,默默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基层工作者。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繁荣稳定。
  村干部战斗在贯彻国家政策、管理公共社会的基层第一线,其个人的素质、能力直接关乎农村的发展情况。真正的“好村长”,就应该是心里装着群众,事事以群众为主的村长,问民所忧、解民所难,期盼着能带领群众们一起奔小康的村长。
  • 上一篇:色达县创建牧区一流教育示范县纪实
  • 下一篇:康定县检察院以“五提升”活动为抓手创建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