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色达县创建牧区一流教育示范县纪实(下)

《甘孜日报》    2014年07月02日




 
  ■ 尹东云 记者 田杰 文/图
  “色达县连续3年在州委、州政府教育目标考核中被评为先进;色达教育局连续3年被州教育局评为全州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这是记者从新闻媒体宣传中收集到的素材。
  “在色达县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县、乡政府的办公条件反而显得有些逊色。”这是记者在前往色达途中,亲耳从一位爱心人士口中得到的评价。
  听闻陈虎对克戈乡片区寄宿制学校的“大夸海口”,让人惊喜、惊叹、惊奇之余,对他下的这个“结论”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8日中午时分,记者在金马广场附近,恰巧遇到了进城办事的泥朵乡牧民若巴,从生涩的言谈中,不但印证了陈虎的讲述,而且道出了他别样的感受:“过去,因为没有上学的条件,我没有读过一天书;现在,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是学校的条件都这么好,上学不交一分钱,政府还要管吃管住,老百姓自然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眼看乡上的学校快要建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儿子下半年就可以就近读书了,不然还得往县城学校送。”
  若巴的一席话道出了色达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心声。曾几何时,“控辍保学”不仅是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开学前“最头痛”的例行公事,而且更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校领导和教师“最无奈”的头等大事。尽管县上出台了很多硬性措施,甚至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乡党委、乡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但破烂的校舍、死气沉沉的学校让不少家长怀疑学校能否教好孩子,进而产生了送子女入学的抵触情绪,以至于一度出现了适龄儿童“念经不念书、请人代读、出学(差)费以及宁愿交罚款也不愿送子女读书”等尴尬现象。尽管每学期开学前,他们都要到所在的管辖范围内挨家挨户动员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家长送孩子报名读书,但被“劝”去读书的学生往往“人在教室心在外”。强扭的瓜不甜。有些学生虽勉强“遣返”学校,但没读多久,又悄悄“溜”回家了。不得已,乡党委、政府、学校和老师又全体出动,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返。如今,这一现象已基本销声匿迹了。去年秋季开学,整个教育局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小学一年级的招生人数接近900人,取得了色达教育发展史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个数字不但比起前几年几乎翻了一番,而且都是老百姓自愿送娃娃来上学;今年虫草采挖期间,95%的学校学生出勤率达到了95%以上,去年学生流失严重的然充、年龙等13所学校今年居然实现了“零流失”;而在平时,全县各个学校学生的巩固率和出勤率达到了97%以上。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但说明了农牧民群众的观念正在悄然转变,而且更说明了他们对色达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与认可。
  在色达,读书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不仅学生在学校能够享受到很多实惠,家长也受到奖励。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免学杂费和免费向学生发放作业本和铅笔,而且还可获1700元的生活补助;凡是当地农牧民子女,能顺利完成初中及其以上学业且拿到毕业证书者,政府一次性奖励其家庭 1000—5000 元;凡是农牧民子女考取国家工作人员者,政府一次性奖励其家庭2000元。去年,县上再次出台新政策,对考取大学的纯农牧民子女进行资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对考上大专的学生,每人每年资助3500元;对考上本科的学生,每人每年资助6000元,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万元,基本能够解决学生大学期间的学杂费。
  如果说,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是抓好教育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得好、能成才”则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教学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透过县城小的“人满为患”,人们不难发现:在学校硬件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学校的声望和影响,也“引诱”着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与追逐。县城小学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去年底因病退休的校长张兴玉也是色达县教育“特殊贡献奖”获得者。“老百姓都愿意将子女送到名列全州前列的县城小学,表明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更好的学校学习,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说实话,县城小的教学质量确实提升很大,县上很多干部职工已不再千里迢迢将子女从小学开始就送到内地学校读书了。最近,郎卡降泽局长的儿子参加了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小升初’考试,尽管23000多名学生在争夺仅有的1600个招生名额,但他的儿子却榜上有名。”张建军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
  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心。如何提升老百姓对色达教育的信心?色达县可谓做足了“提升”这篇大文章: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以质量为核心,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动真落实“教学常规八认真”实施意见,注重教师教学流程管理;强化校本科研,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运用,改进教学方法;突出监督与考核,实行奖优罚劣。
  “提升”,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是动真碰硬的执行。一系列的机制呼之即出:县四大班子每年定期召开教育发展专题会议,及时解决制约教育教学工作难题;乡党委政府每学期定期召开教育联席工作会议;学校建立定期汇报机制、家长定期了解机制、村骨干定期询问机制、家长教师定期见面沟通机制、党委政府督访机制;村组干部建立抓教育工作机制,由各村委会安排一名村骨干具体负责联系学校,随时了解本村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坚持学校学生出勤日报和学生护送机制。
  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应声落地: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相互竞课,迫使教师必须不折不扣地做足备课、授课环节“功课”,生怕有一点“闪失”;青年教师年度五项技能比赛,进而促成了校内“师徒结对”传帮带氛围的形成;县政府设立的教学成果奖,使分类考核、统一命题、交叉监考、统一阅卷下的分数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上线”与“下线”的明确界定,既让获奖教师名利双收,也令被罚教师压力陡增;温江区每年选派10名骨干教师赴色达支教、色达每年选送20名优秀校长、教师到温江各学校轮训,随着“双向互动”的持续深入,特别是县上每年选送25名色达籍优秀学生免费到温江就读初中、高中,不仅振奋了师生的精气神,而且增强了他们爱教乐教和爱学乐学的信心与激情。来自距县城180公里的大章张豆扎村学生拥忠卓玛满怀信心地坦露了自己的心声:“7月4日的‘小升初’考试,我的目标就是温江!”
  “优秀学生是夸奖出来的!”,采访中,县中学初二语文教师孙俊丽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2009年7月从西华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就考到了色达中学任教。尽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但他们特别纯朴、特别好学,并主动要求各科教师利用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甚至周末和节假日时间为他们补课,尽管补课教师没有分文报酬,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面对学生的基础差,作为教师最鲜明的态度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学生取得一点点成绩和进步,都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振奋精神。如今,在我们学校的教师中,几乎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凡是所教科目的学生考试成绩较上一次增长一分,科任教师都会自掏腰包奖励学生一个笔记本或文具盒,如果单科考试成绩达到100分,科任教师就会自行奖励学生100元的学习用品或现金。尽管学校每学期也会对‘五好学生’、‘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但科任教师自掏腰包的奖励却大大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因而他们的学习劲头特别高,进步自然也较快。我班上的学生泽仁尼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不仅荣获了全省‘十佳诚信美德少年’称号,而且还在去年成都七中组织的全省217所中学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最近,县中9名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在‘中考’中顺利考取了州上的紧缺人才定向培养生。消息传来,全校师生为之激动与欣喜。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爱的付出决定着收获的大小。”
  教育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无边大爱,然而,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也同样需要得到关爱。为留住优秀教师,色达县切实采取了诸多激励措施,“暖心工程”则是令全县干部职工和邻县教师们特别羡慕的关爱举措。近3年来,县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4800余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302套,有效解决了教师住房难题,实现了全县教师“人人有房住”;县政府每年投入30万元,表彰奖励优秀校长、教师;对在教育一线工作年满30周年退休的教师,除兑现州级奖励外,县财政再给予2万元奖励;加大对优秀校长的提拔使用力度,7名优秀校长虽担任了副乡长领导职务,但唯一的分管工作是学校、唯一履行的职责还是校长;对患重特大病的教职工,按病情给予2000—5000元的慰问金;对大章、然充、泥朵、歌乐沱四校因工上县的教师,每人每天补助100元,其余乡镇学校教师每人每天补助50元;县级优秀骨干教师,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工作津贴……如此“真金白银”地对教师工作上的支持与生活上的关心,为全县教师“爱教、乐教和安心从教”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性关怀。
  大章乡、泥朵乡是全县最偏远和最艰苦的牧区。每次往这两个乡里派送老师时,陈虎都心情复杂,很多在学校是班花、校花的年轻姑娘,到大章、泥朵不出一年,白嫩的皮肤就被晒成皲裂的“高原红”,看起来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每次看到她们我特别心疼,但又没有办法,那些地方也需要优秀教师,那里的农牧民子弟也需要优质教育。”陈虎满是同情地说,但这些教师不但从不抱怨而是勤勤恳恳地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
  在结束采访时,县委书记王永康坚定地对记者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委政府推进色达发展稳定的治本良策,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牧民群众摆脱贫穷落后的根本出路。尽管色达县在创建牧区一流教育示范县的征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色达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学校硬件建设虽然跃上了新台阶,但软件建设还需要加强再加强,只有砥砺奋进、全速前行,我们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未来。”
  • 上一篇:康定县乡联动“庆七一·颂党恩”
  • 下一篇:走近泸定德威乡磨子沟村老村长倪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