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情城”康定的光阴故事

甘孜日报    2021年11月22日

康定新城.jpg

康定新城一角。

康定之夜.jpg

康定之夜。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建州七十一年来,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县(市)城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日益蓬勃,州府所在地康定市是其中代表之一。作为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康定历史文化悠久,因一首《康定情歌》闻名中外。

回顾过去,不同人有不同的“康定记忆”。日前,通过 “康定活字典”荆林刚的讲述,“情城”康定的光阴故事徐徐展开,康定七十一年间住房的变化更是跃然眼前。

从“溜溜”到“长龙”

城市面积“迅猛长大”

“老城还是新城?”如今一说起康定城,总有人会问这句话。折多河从康定穿流而过,将城市中心分为老城和新城。七十一年里,从“旧”到“新”,康定城区面积成倍增加,康定人的居住环境日益舒适。

“上世纪中期,康定城南起公主桥,北至北门广场,东到向阳桥,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据老人们讲,上世纪新中国成立时全城仅有几千人。”荆林刚告诉记者,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很早就有收集家乡往事的习惯。

思绪飞扬,讲述继续。

上世纪末九十年代初,康定以中桥到下桥左岸的旧房改造为着手点,启动了大规模旧城改造。“九五”洪灾后,以灾后重建为中心,进一步加大了旧城改造力度,随着康定旧城改造基本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逐渐拥挤,配套设施达不到要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建设新城势在必行。康定老城三山环抱、二水夹流,根本再没有可建设用地,最后人们将目光聚焦到了原榆林老乡政府周围的坡地上。

申报立项、可研论证、建设规划、城市设计、地质评估……本世纪初叶,康定新城建设开始启动,各项前期工作齐头并进。随后,市政道路、办公楼、住宅小区等纷纷开工建设。2008年夏天,新城建设初具规模,以县四大家及各部门迁移至新城上班为标志,康定新城建设基本完成。

从无到有、从简至繁,康定新城走过了一条崎岖之路。荆林刚说:“从规划到今天近二十年了,康定新城单从名称就经历了多次更改,最早取名为‘榆林新区’,后更名为‘康定新区’,最后定名为‘康定新城’,每次更名都体现了康定人们和决策者对新城的信心和期望。”

为方便广大住户,康定新城在建设中,配套建设了小学、幼儿园、医院、广场、集贸市场、水厂以及供电、通迅,开通了公共汽车,布置了金融、服务等基础设施。随着新城建设的日益完善,单位、企业、宾馆、餐饮等不断落户,康定人口大量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康定新城的建设直接带动了公主桥至新城沿途的建设速度和规模,间接拉动了稻子坝、新、老榆林、两岔路、折多塘等地的提档升级。荆林刚说:“沿途的医疗集群、宾馆饭店、住宅商户等,使康定传统印象中偏僻、简陋的‘南郊’蜕变为繁荣兴旺的‘南市区’。”

从本世纪初,为解决新城便捷交通的问题,康定先后建设了十七队至新城、公主桥至康中校两条快速通道,使新城与老城实现了高效、便捷交通。近年来,新城又建起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如今,新城已经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市容整洁、车水马龙、欢声笑语的现代化小城。

再度回忆总结,荆林刚满脸欣慰。他说,新城圆满完成了分散老城功能、吸引老城人口、缓解老城居住压力、扩展城市规模的目标。从不足两公里长的“溜溜”(形容狭、小)城,演变成了十余公里的“长龙”阵,康定人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从“小青瓦”到“红机瓦”

城市建设”化茧成蝶“

屋顶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屋顶彰显着建筑档次、城市风格、人们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进程。纵观七十一年间的康定“印象”,荆林刚从“黑”到“平”的屋顶入手,又一次诠释了康定的居住变迁。

七十年代之前,康定多以石木结构和纯木结构的建筑为主,屋顶均铺盖小青瓦。一片片小青瓦紧紧相连,日晒雨淋中,远远看去,恰好成了黑色的屋顶。

那个年代里,无论政府干部还是普通市民,都依托小青瓦“保卫”房屋,居住条件有限。除个别单家独院的大户人家外,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两代甚至三代人挤在两三间狭小的木屋内。

木屋内没有客厅、厨房,家里除一张桌子、几口木箱和几张凳子外,最重要、最显眼的是床。每个房间里的床,姐妹共床、兄弟同睡、爷孙合住是常态。很多家的床板上垫着保暖的谷草,为了不让谷草乱飞,只好用麻袋或破布将其裹住,再在上面铺上褥子、床单。此外,除了睡觉,床还是小孩做作业的桌子、客人的凳子、母亲做衣服案子、父亲打牌下棋的台子……。

当时,由于建筑材料的特殊性以及缺少规划布局等原因,房屋的防盗、卫生、疏散以及私密性很差,特别是防火性能极差,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火烧连营“的惨剧。

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经济能力逐步提升,康定迎来了第一次建设高潮,出现大量砖(石)木结构建筑,屋顶普遍采用了红机瓦(人们称之为:洋瓦)。为方便用材,康定还建起了专门的机瓦厂,城区的“黑屋顶”慢慢变成了“红屋顶”。

与之应运而生的是,康定居民住房条得到了改善。寝室、客厅、厨房的功能得以区分,但由于供水、排污等设施的缺失,卫生间并未配套,这类住宅百姓称之为“套间”“二套一”“三套一”。再后来各种现代家具逐渐进入百姓家,三门大衣柜、写字台、方(圆)餐桌等成了家庭的必备之物。

那时并没有专业的家具店,都是自备木料,请匠人现场制作,有的能干人会自己动手制作。一时间,一有住宅楼落成,场院里,房间内各路高手纷纷献技,现场比拼,打制各种家具,其热闹不亚于现在小区落成后的房屋装修。由于是现场制作,很多人互相学习参观,也促进了家具式样日新月异,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在中国起步,国家经济能力日益强大,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康定城建设迎来了化茧成蝶的机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高)层住宅楼层出不穷,“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四室两厅一厨双卫”等住房形式不断出现。

到本世纪前十年,康定城的居民基本住进了布局合理、水电进户、功能配套、经久耐用、风格独特的现代化住宅,随着住房条件的现代化,各种西式家具开始普及,组合衣柜、机柜、酒柜、西式床、席梦思、操作台、冰箱等各种家电已成为基本配置。

现代化住宅普遍采用平屋顶,为扩大房屋使用面积,增加了修闲等功能,很多房主利用平屋面搭设简易房屋,康定突显出彩钢瓦独特的蓝屋顶,但这些简易建筑对居住区的消防、安全以及城市景观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和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为加大旅游城市建设力度,消除住宅小区各种不安全隐患,康定下大力气,通过各种方式拆除违章建筑,平屋顶逐步呈现出恬静、舒适、合理、美观的“本面目”。

71个四季交替,71次年轮转动。从“旧”到“新”的区域,从“黑”到“平”的屋顶,荆林刚表示,康定的居住变迁有目共睹,它见证和记录着康定城乃至全州的发展,也展示着甘孜儿女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新的故事将会继续书写!





  • 上一篇:乡城县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党的......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