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红色村寨美如画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05日

探访炉霍县交纳村看变迁

交纳村一角。

黄先明、仁青与村民在一起。

村民与游客跳锅庄。

“最美庭院”内笑靥如花。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红军长征时,曾途经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朱德总司令在村民生根家中住了三天三夜,部队围着一棵百年大树安营扎寨。村民自愿为红军提供粮草,红军为百姓提水扫院,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近年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文化禀赋,交纳村按照“生态靓村、产业富村、文化润村、党建兴村”的思路,种植养殖业、飞地经济、旅游业“全面开花”,村民致富奔康的路子越走越宽,全村用实际行动赋予了红色土地崭新的内涵。

重温红军故事,初心在闪耀

从炉霍县城出发,沿317国道向西行驶15公里左右,便到了雅德乡交纳村。为更好了解这片土地上的红军故事,记者率先来到红军文化广场。广场一角,军民其乐融融的浮雕展现了那段红色种子根植炉霍的往事。

1936年3月5日,红四方面军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陆续抵达炉霍,由于长途跋涉、几经战斗,伤病员的人数持续增加,红四方面军决定在炉霍休整。鉴于雅德乡交纳村可食用、可药用的植物多,红四方面军在此创办制药厂,设立了采药组、制药组和纺织组。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因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医生护士只有用食盐为伤病员消毒伤口,用自制木板代替夹板固定伤处,用白布和棉花代替纱布包扎伤口。

与红军文化广场斜对着的田地里有一棵苍翠挺拔的大树,被当地人亲切唤作“红军纪念树”,此树需5人才能抱住。据了解,当年红军部队就围着这棵树安营扎寨。上世纪70年代炉霍发生地震,某部队也在此树下扎营,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震救援工作。为纪念红四方面军和前来抗震救援的这支部队,交纳村百姓视此树为珍宝。

交纳村里还有一块“红军田”。当年从安徽跟随红军北上、只有17岁的蒲忠厚在一次围剿中不幸受伤,为保全生命,他只能进行截肢手术。看到战友的大腿被截肢,战士们心如刀绞,把蒲忠厚被截下的大腿埋在了交纳村的土地里。为纪念像蒲忠厚一样为国为民勇作战、洒热血的红军战士,交纳村民把这块土地用石头围了起来,并取名为“红协”,意为“红军田”。

当年,朱德还在一村民家里住了三天三夜。该村民名叫生根,是村里的大户,他见红军战士主动帮村民看病做事,深受感动,便邀请朱德总司令在家里休整。受红军影响,生根坚定了一心向党的决心,于1950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藏民团。后来,为纪念红军和交纳百姓的深厚情谊,生根专门给孩子取名为“亚玛朱德”。

在军民共欢乐的浮雕背后,是交纳村的红军文化展览室,该展览室于去年8月建成。走进室内,一块长木箱、一把藏刀和一杆藏枪,让村支书仁青想起了另一段往事。他说:“我爷爷是藏兵团的成员,帮红军牵过马,木箱是红军用来装枪的工具,一般驮在马背上;藏枪和藏刀都是我爷爷的,当年红军用过这藏刀和藏枪,一位红军领导还专门试用了这把藏枪。”

见证家乡变化,幸福在溢出

如今,村中的“红军树”“红军田”依然守望着村庄,也见证着交纳村民们的生活变迁。作为交纳村的一份子,仁青用一桩桩鲜活的事例,诠释了这些年家乡的变化。

仁青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很苦,衣服鞋子打满了补丁,不知道什么是蔬菜,露天电影要到9公里外的邻村去看。“每次看到电影里吃面的场景,我和小伙伴都会吞口水。现在的小孩太幸福了,吃穿不愁,各方面条件都好。”相较于自己小时候,仁青表示很羡慕现在的小孩子。然而那个年代里,仁青还算幸运,至少读完了小学,可村里很多小孩根本没条件读书。

那时候,交纳村只有一条狭窄且坑坑洼洼的土路与外界相连。仁青上学每天都要走这条路,他笑称:“路太烂,走路要花很多力气,让人饿得很快。”因为交通极不理想,交纳村发生过很多无奈的事。一次,一位村民病情加重,急需送往县城救治,可由于路不好走,这名村民在途中就病逝了。

在仁青三岁时,村里集体购买了第一辆现代化交通工具——拖拉机叉车。本是一件喜事,却没曾想,因为路况太差,叉车坏在了半路,仁青的阿爸去道孚县买回配件修理后,叉车才开进了村里。

“路不好,村人害怕外出,就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仁青告诉记者,小时候,落后的交通制约了村子发展,村民们的收入少得可怜,自家也不例外。好在随着土路加宽,村里有人买了二手拖拉机,甚至有了小汽车。自己也在26岁时买了拖拉机,靠着拖拉机拉沙土,一年能挣6千元。

有了收入来源,仁青家很快修建了有7个房间的“崩科房”(当地特色建筑)。“房顶还盖了瓦,看着很气派,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仁青说,当时政府补贴让自己少了很多负担,多余的钱置办了不少家具。

2014年时,仁青家又修了新房。虽同样是“崩科房”,这一次的房间更多,房内装饰更精美,家具也更具现代化。仁青表示,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交纳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住房也跟上时代步伐。如今,每年村支部书记的工资,加上做生意挣来的钱,仁青有5万余元的年收入,他打算用这笔收入将家里的房子提档升级,争取打造成藏家乐,通过藏家乐持续增收。

早在19岁时,仁青就入了党,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两个孩子也能入党。他对记者说:“我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党的恩情永难忘,我要求一家人都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身体力行宣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目前,仁青的大儿子正在读大三,毕业后准备去当兵,仁青非常支持儿子,他希望儿子能在部队得到锻炼,更希望儿子用学到的本领回报党和国家。

过上美好生活,恩情在心中

曾经,落后的基础设施、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屈指可数的经济收入,让交纳村一度戴上贫困的“帽子”。如今,平整宽阔的连户公路、“最美藏家庭院”、设施齐全的村级活动室、方便实惠的蔬菜大棚等“过硬”的基础设施,让交纳村完全变了样。

从过去的泥泞小道到如今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从挑河水饮用到卫生的自来水入户,从点松光或煤油灯到电亮村寨,说起村庄的变化,泽仁益呷满脸喜悦:“在党的关怀下,我们交纳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成为了炉霍县变化最大的村子,我们感到十分幸福,党和国家的恩情难以忘怀。你看,我们村也像县城一样修起了广场,傍晚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在那里跳舞,孩子们打篮球也有了地方。还有很多朋友到我们这边旅游,我们也可以通过接待挣‘旅游钱’。如今交纳村发生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让我说,我根本就说不完。”

“从2000元上升到4500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很好地说明了交纳村的发展。”对口支援干部黄先明告诉记者,2018年前,靠种植青稞、土豆、豌豆等农作物,村民的收入十分有限。随着村子主动紧跟甘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行动,积极打造“最美藏家庭院”,实施庭院改造、奶牛养殖、黑青稞种植、河道整治、红军文化广场建设等帮扶项目,全村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村民收入更是直线上升。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整洁,村民素质不断提升,大家挣钱的门路也多了起来。”对于交纳村的发展变化,村民次召拉姆深有体会。作为村里首家藏家乐接待户,藏家乐开张时,次召拉姆家第一笔收入就高达3000多元,远超出了打工时的月收入。之后,她家还先后接待了成都、上海和法国等地游客。次召拉姆说,开了藏家乐后,再也没了经济上的担忧。

时而整理新修的院子,时而到蔬菜大棚看看,村民巴登卓玛直言日子惬意而充实。巴登卓玛家的蔬菜大棚属于交纳村集体产业,为高效解决村民们吃蔬菜难的问题,交纳村专门种植了数十亩大棚蔬菜。如今,大棚蔬菜既解决了村民菜品单一和就地创收困难的问题,还有效助力了高原小番茄、高原灵芝种植的发展。

旧貌换新颜是交纳村的真实写照,也是交纳村继续行进的目标。黄先明认为,昔日旧貌会换上新颜,今日新颜某天也会成为旧貌,交纳村必须目标明确,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为此,他建议,交纳村首先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红军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努力建设美丽宜居的红色新交纳;也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托管乡村酒店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发展交纳村的旅游接待能力。

聆听完红色故事,感受了村民们生活变迁的喜悦,温暖的阳光铺洒在交纳村,在这抹温暖中,交纳村人铭记着党恩国情,憧憬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 上一篇:理塘县举办百年党史唐卡展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