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携手唱响脱贫奔康之歌

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21日

都江堰市助力康定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康定市色龙村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本网资料库图

◎腾跃 何蓉

春天来临,川西旅游小环线热闹起来。折多山下,流水潺潺,成群的牦牛在草原上悠然漫步。沿318国道前行,来到康定市新都桥镇水桥村,一座座藏式民居散布山脚,许多外地游客纷纷来村里“打卡”。

水桥村曾是新都桥镇6个贫困村之一,都江堰市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100万元,在脱贫攻坚中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国道318线“网红村”。

都江堰市持续多年为康定注入旅游发展强劲动力,去年9月终于开花结果——康定上榜四川省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

作为都江堰市第四、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挂职康定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的杨德伟表示,自2016年9月开始单独支援康定以来,都江堰市发挥自身全域旅游营城综合实力,助力康定旅游、种养等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拨付援助资金达5485万元,目前已100%完成对口帮扶五年规划项目建设总量,为康定脱贫奔康之歌唱响了最强音。

做大旅游产业 助力脱贫增收

西出折多山“第一村”,水桥村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这里的风景正如水桥其名,绿水青山、有水有桥,而在2016年以前,这里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却不足2900元。水桥村距离新都桥景区直线距离不到26公里,“美景却没有转换成为群众增收的资源。”杨德伟说,4年前,他带领一线对口支援工作队员曾连续18天往返翻越折多山36次,驱车12万公里,为新都桥镇水桥村、呷巴乡铁索村、塔公镇各日马村3个特困村量身制定整村扶贫计划。

都江堰市是四川省第一批天府旅游名县、世界闻名的“三遗之城”。“利用都江堰的特长,来补康定的短板,这是产业扶贫最见效果的策略。”杨德伟说,康定本身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最需要的是聚集人气,焕发经济活力。”

都江堰市充分利用水桥村的地理优势和藏式民居特色,创新“旅游+金融+民居”方式,发挥帮扶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用1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担保,帮助57户群众贷款326万元,并为每户接待户量身定制民居和庭院改造方案,打造特色民居接待。

“我们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水桥村打造成为川藏线的‘水乡风景线’。”杨德伟说,现在水桥村几乎家家做旅游,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五六百人。

都江堰市还在318国道旁修建了全新的水桥游客服务中心,将其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形成“1+N”智慧旅游产业辐射,承租人每年付给村集体近20万元租金,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2020年,水桥村实现人均收入22075元,“水桥旅游”品牌也已入驻我州旅游项目发展合作框架。

都江堰市抓住各日马村“塔公草原腹地、雅拉雪山脚下”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确立了“旅游+牧业+景区”帮扶方式,投入资金2200万元,新建综合酒店、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游步道、马道、奶站等产业配套。同时,引进文旅公司帮助运营酒店,奶站作为集体资产向外租赁,收储周围村落的牦牛鲜奶,“这两个项目为当地村民人均增收约720元。”

都江堰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康定独特自然景观与特色藏羌文化,先后在“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康养旅游上海恳谈会”等平台推介康定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同时,引进重庆的旅游企业,合作打造“都—康”旅游线路,基本实现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共同发展。

深度精准帮扶 提高幸福指数

和水桥村、各日马村发展旅游产业不同,都江堰市在铁索村探索出了“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帮扶方式。2016年以前,铁索村村民因生产观念落后,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都江堰市邀请农业专家充分调研,引进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投入支援资金1100万元,在铁索村建立了康定折西片区第一个大棚蔬菜基地和藏香猪养殖场,成立索桥蔬菜种植和民顺藏香猪养殖2个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原蔬菜250亩、大棚蔬菜50亩,养殖藏香猪500余头。

“农牧民们在基地既打工挣钱又学种养技术,真正得到了实惠。”杨德伟回忆,铁索村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参与集体经济分红,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7万元,村民务工总收入达40余万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4年来,都江堰与康定开展就业帮扶深度合作,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群众培训意愿,两地制定有针对性就业培训计划,开展旅游接待、餐饮、民宿、电工焊工、汽车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628人次。同时,两地建立就业创业区域联动工作机制,都江堰市先后3次组织80多家企业赴康定举办大型就业招聘会,提供3000余个岗位,直接促进900余名康定市群众就业增收。

做好产业扶贫,保障是关键。都江堰市先后向康定派出5批次600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康定紧缺的管理人员,采取驻点帮扶、大病集中诊治、巡回医疗、技术援助、专题培训和接收康定市进修学员等方式,帮助康定市建立了第一所民族医院,大力提升了康定中医医疗水平;帮扶康定市沙德镇中心卫生院开展检验和放射项目,实现检验和放射项目“零突破”。

同时,都江堰市深入实施学校结对共建、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精准关爱“三大工程”,不断改善受扶地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截至目前,两地72所学校结成“校校对口”帮扶对子,开展送教活动122场次。都江堰市还制定了优秀困难学生培养计划,两地学生结对互助98人次,并组织100余名康定师生到都江堰市开展“精准关爱夏(冬)令营”活动。

截至目前,通过两市相关单位、学校、医院“结对帮扶”活动,已向康定市捐款捐物折合金额1000余万元。

扶志更要扶智 持续“造血”奔康

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走村串户……奋斗在一线的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们走进贫困群众的心里。

4年来,都江堰市先后派送第四、第五批对口支援干部57人次,驻村工作队员18人次,医务工作者170余人次,支教老师74人次,旅游、人社、农业、住建、公安、检察、交通人员400余人次前往康定市帮扶脱贫攻坚,他们从平原到高原迅速适应艰苦陌生的环境,用青春和热血服务于康定贫困群众。他们扶贫扶志更扶智,既“输血”更“造血”。

从2018年起,两地人社部门每年联合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系列活动,都江堰市以“输血”变“造血”为路径,选派康定市青年干部到都江堰市相应部门挂职锻炼,组织康定市、乡、村三级干部人才280余人次赴成都村政学院接受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的集中轮训。同时,围绕文化旅游、医疗卫生、教育、农技等方面,帮助康定市开展技能专题培训2400余人次,并选派康定市100余名旅游服务人才到都江堰市景区、民宿、农家乐进行实操培训。

针对康定人才短缺的状况,两市签订了《人才培养提升战略合作协议》,采取集中培训、挂职锻炼、“传帮带”等方式,都江堰市累计选派87批次1100余名干部人才帮扶康定,并为康定培养本土人才1000余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脱贫只是第一步,奔康才是目标。“回首望去,康定市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维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杨德伟说。

2021年,都江堰市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2020年对口支援工作基础上,在组织领导、项目资金、产业合作、人才支援、教育卫生、旅游文化、全域结对等方面精准施策,提高对口支援工作实效,为实现康定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都江堰力量。



  • 上一篇:甘孜县“三链同构” 助力格萨尔王城稳步发展
  • 下一篇:甘孜县党建带妇建 凝聚“她”力量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