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弯弯牛角 娓娓琴韵

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01日

扎西正在拉奏藏弦胡。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55年前,(王)扎西和千年弦子舞、传统藏弦胡结缘,从此难以割舍。演奏、制作、出售、教习、传承……他的“五重身份”让“古艺奏新曲”,散发出藏式美学的“高海拔魅力”。

   弦子舞世家 弯弯牛角奏响娓娓琴韵

   走近我州巴塘县夏邛镇日登村一处绛红藏式宅院,闻得管弦咿呀。叩门,乐止,一位穿着朴素、系着围裙、头发花白的老人拉开大门。

   “我就是扎西,现在姓‘王’。户籍民警说,叫扎西的太多,就让添个姓,方便管理。”上下打量,实难相信面前自嘲而幽默的这位,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舞的传承人。

   “能请您来一曲吗?”记者试着询问。扎西径直从家庭作坊里的陈列柜上取下琴,摆起架势就开拉。他手执的原木色琴仅有两弦,锃光瓦亮的,一看即知上了年月。

   弦声起、乐歌响、气势油然,扎西异常专注地演奏着。口中哼唱的,是他吟了半个世纪的巴塘弦子歌;手指按握的,是他拉了几十载的藏族特有传统擦奏弦鸣乐器,汉语称之为“藏弦胡(即弦子)”,藏语里则叫作“毕旺”。

   一番轻拢慢捻,一支耳熟能详的弦子曲目《阿克向巴》淌了出来,略显粗犷又不失悠扬。听得人不止心潮澎湃,还会不由感慨演奏者与藏弦胡,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默契。

   今年63岁的扎西,第一次表演弦子舞,还是8岁那年。

   在扎西的印象中,弦子舞之于他家是和空气、水一般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我出生于巴塘县的弦子世家。奶奶是当地能歌善舞的‘谐奔’(舞官、领舞者)。母亲的歌舞细胞也十分发达,1958年开始,跳拉弹唱样样不落下。我现在还留有她俩当年表演时的老相片。”

   从幼时记事起,扎西就常跟家人到小县城的广场上跳弦子舞,时不时还会给老、中、青弦子队的表演比赛,助威喝彩。队伍中,也每每少不了爷爷拉着牦牛角弦胡和奶奶“三步一撩、一步一靠”的身影。

   可以说,在当地对歌对舞的风气环境、弦子世家的成长氛围等数重背景熏陶下,扎西打小就对融诗、琴、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巴塘弦子舞情有独钟。曲调、歌词、舞步更是经由长者前辈一日日的口耳相传,烂熟于胸,信手拈来。

   “小时候,一遇上婚丧嫁娶凑热闹,总能看到大人们表演弦子舞。队伍前头的小伙手拉弦胡,边唱边跳;姑娘身穿粉袖黑裙,边歌边舞。当时我就在想,要成为头戴‘梭哈’(缀满流苏的红色帽子)、脚蹬皮靴、拉着弦胡、控制节奏的‘谐本’(舞头),那才叫一个气派。”从家传手艺、个人喜好到文艺骨干、毕生事业,扎西说,他和弦子舞的缘分,一结就是一辈子。

   他还从老一辈口中得知,巴塘弦子舞是名副其实的“老”资格,或起源于唐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不过,当时弦子舞的表演形式还较为单一,是以说唱为主的家庭式小型歌舞。

   直到“茶马古道”开辟,地处滇藏、川藏两条古道中段交汇重镇的巴塘,商贾云集、茶马互市、人车熙攘,马帮脚夫、流浪艺人常会在此歇脚,他们一到闲暇时间便同农牧民一道唱跳歌舞、表演节目、好不热闹。

   自此,一度融入了云南宾川、祥云一带赶马调的巴塘弦子舞,沿着悠悠古道,声名大噪。

   藏弦胡大师 当代精神诠释传统工艺

   和记者说话间,扎西已将经年拉奏的藏弦胡搁回了陈列柜,旋即一屁股坐在家庭作坊的固定工位上,开启了手工匠人模式。

   跟前的桌上,清一色摆着百十来个掏制完成的琴桶。接下来,它们只需和琴头、琴杆、琴弦依次“组装”,并配以琴弓,一把把簇新的藏弦胡便呼之欲出。

   扎西造琴已超过30年,从他手中诞生的藏弦胡少说也有4000多把。“农闲时就做,有订单就接。”做一把琴,快则三四天,慢则需要一周,售价视原材料而定,300元至3000元不等。“想学这门手艺的学徒不少,但发现耗时间费精力,还挣不了几个钱后,大都坚持不下来。”扎西有些落寞地说。

   顾不上遗憾,他一边说一边忙个不停,只为抓紧时间赶制巴塘县代表队此次参加甘孜建州70周年庆祝大会暨群众文艺演出而定制的200把藏弦胡。眼看交付时间在即,还余70把需即刻“组装”,再送至画师处完成彩绘。

   “不图挣钱,就是兴趣。”扎西告诉记者,巴塘弦子用的藏弦胡长约60厘米,制成一把往往需要至少5种原料。对此,他直接以一段《弦子琴赞》的哼唱,道出个中玄机:“弦子曲扎加措,配件需要诸多;柳木制作琴杆,杜鹃木制琴筒;黄金打造琴鞍,白银铸就旋柄;雌性羊皮做膜,雄性马尾做弦……”

   扎西回忆,从1972年起,他便根据购买人、定制者“满足音质、注重美感”等多样化的需求,开始令合作的唐卡画师用矿物颜料于琴身绘制藏民族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元素。藏弦胡的装饰性、表演性、收藏性在近些年更是得以凸显。

   赋琴“声与形”,外界评价一直是高开高走。本土、邻县、沿海、内地、国外,专程造访的、电话求购的不绝如缕。扎西说,“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美国越洋电话打到我家,订购了4把藏弦胡。当年给国外邮寄物件,要专门到成都委托办事处工作人员。不敢想,那时候,一把琴的邮费竟然要750块,琴都才卖450块一把。”

   非遗传承人 藏式美学从高海拔出走

   “酒香了,就不怕巷子深!名气大了,就有爱好者上门!”忙时做琴谋生,闲时拉琴度日,常常教琴为乐。“既然有人爱看,有人爱学,那我就爱教。”扎西念及于此,颇有些欣慰。

   拎一把琴,搬一把椅;你教我学,不日合奏。在夏邛镇,每年至少有二三十人慕名到扎西家的民族手工艺制作坊学拉弦胡、学跳弦子。

   “非但我手上这把‘毕旺’是扎西老师做的,全团上下自成立那天起,所用乐器全出自他的手笔。而且我之所以善唱跳、会拉弹,都靠老人家手把手地教导。”巴塘县文化馆“金弦子艺术团”副团长益西次仁谈及扎西,敬意十足。

    2011年,在巴塘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战略政策的重点扶持下,扎西干脆在自家的藏式庭院开办起了巴塘弦子舞培训中心,制作坊、教学室、表演厅、展示柜、会客间……一应俱全。

   让扎西惊讶的是,这几年眼看着对弦子舞感兴趣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年轻人对这门古老的技艺充满一探究竟的好奇。

   一打听,他才知道,巴塘弦子舞和乐器藏弦胡,早就上了互联网。不仅在国内的微信、微博频频亮相,甚至在国外的推特、脸书上都有曝光度,点击量还都不低。

   扎西自豪又清醒地告诉记者,“现在,大家不都爱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嘛?全球化和现代化共同作用的今天,民族艺术世界化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人们都渴望了解异域特色文化,更不用说是藏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巴塘弦子舞了。”

   凭借记忆力,扎西如今还能自如演绎《果日雅姆》《桑碧日拉》《羁马欲奔》《阿吉重》《耶索日拉》《香巴卓玛》等近200首弦子音乐,“一支弦子舞乐曲可能有N种唱词,流传下来的弦子词现有2000多首,完全称得上‘藏族民间音乐宝藏’。”

   正是对巴塘弦子舞,这一延续藏民族数千年物质精神“审美之脉”的觉知,扎西对制作藏弦胡、教拉弦子曲、唱跳弦子舞始终葆有一份执念。

    “别干了吧!家里有地又有猪,还经营了小卖部,平平稳稳过日子不好吗?”亲戚们几次三番劝他,可扎西不服输,看着自己珍藏的奖状奖杯和各地表演的照片,他每次都以简单两句话回应:“这些是我们的宝贝,下一代人必须记住。”

    他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作为巴塘弦子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扎西半生时间里,除了从老一辈心口相授的过程中收集传唱“弦外之音”,还数十次前往全国各地展示巴塘弦子舞的“高海拔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藏族歌舞团的节目之一赴香港演出。扎西当时是弦子队的“舞头”,第一次走出家乡,便感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扑面而来的激情喝彩,触动颇深。

    此后,他一路相随,参与并见证着藏弦胡演奏曲目的丰富、作品风格的变化,弦子舞音乐、歌词、演奏、服饰等方面的守正创新以及其逐渐走出巴塘、甘孜、民间,登上更为广阔的大雅之堂。

    2000年,巴塘县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2002年巴塘县成立了专门发展弦子艺术的“金弦子艺术团”;2006年,巴塘弦子舞被评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 年,巴塘弦子舞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上广获好评;2012年,巴塘县建成了甘孜州首个非遗文化数据库——巴塘弦子舞数据库,共收集整理弦子词2000余首,曲谱近300首,图片400多张,以及音频库、视频库、曲库,其中300首视频还分别录制了教学版和欣赏版。

    “我是弦子文化的享有者,我有义务和责任将这种老少皆宜的藏民族歌舞艺术延续下去。”扎西在采访尾声多次表示,无论是藏弦胡还是弦子舞,都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链接,都要被反复使用,它才具有生命力——成为人们心灵互诉、情感交流、永不过时的美好对白。

  • 上一篇:泸定县举办首届丰收采摘节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