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安置点也有家的温暖——探访丹巴县“6·17”山洪泥石流灾害最大临时安置点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22日

公安民警在为安置点运送生活物资。 记者 刘小兵 摄

◎余秋林 记者 马建华 肖宵 李娅妮

伴随着骤雨初歇,丹巴县终于迎来了云开雾散的一天。6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墨尔多山镇红五月村高半山处的——丹巴县“6·17”山洪泥石流灾害最大的受灾群众临时过渡安置点,77户222人被安置于此。

红五月村是墨尔多山镇的一个小山村,村庄依河依山而建,离此次险情堰塞体下游约3公里处,受灾害威胁较大。这四天时间里,村里受灾安置群众住在哪里、情绪如何?他们生活生产怎样、食宿医疗有无保障?跟随记者一道探访个中情况,起底因何“安置点成了温暖的‘家’”?

人心暖菜饭香

安置点充满烟火气

青椒肉丝、莲白炒肉、鱼香茄子、豆腐汤……这样的饭菜搁平时确属平常,但在还处于洪水阴霾刚驱散不多时的红五月村,实在难得。

记者抵达安置点时,恰逢午饭点。

在“征用”了高半山5间民房作为集中就餐食堂后,每天上午9时许,新宰杀的猪、鸡和米、面、油等各色食材,总是由村干部指派的专人背着大背篓,沿着蜿蜒爬升的通村入户公路,挨个送至。

10时左右,袅袅炊烟便默契地从5间民房升腾而出。由村里的妇女志愿者组成的“炊事班”纷纷上线,掌勺、墩子、洗菜、刷碗、过秤……各司其职、从容不迫。

在一应俱全的供餐点中,最忙碌的几名“炊事员”要为近80名受灾群众提供饭食。

“一日三餐全都是党委政府统一提供配送,我们能做的、要做的也就是让大家吃饱吃好,他们太不容易了!”热心肠的刘玉玲此次被选为“炊事班长”,她对记者说,虽然一天围着灶台转的时间至少10个小时,但想着乡里乡亲有的是家园被冲毁、有的是有家不能回,自己吃的苦根本不值一提。

“在这里比在家吃得还好,就是给党和政府添麻烦啦!”11时30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餐桌,安置点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召集村干,组织群众按批次在院落指定位置就餐,老弱病残无疑最先落座。

一口饭、一口菜、一口肉,村民们心里充满了对党委政府的感恩之情,严小兰边吃边不断跟记者念叨着:“我们受灾了,党和国家安置我们,没冻着、没饿着,就连被褥、床单、洗漱用品都是齐整崭新的……尽量让我们吃得丰盛些,睡得舒服些。”

“阿婆,不严重,给您擦碘伏消哈炎。”住在河畔人家G350公路旁的陈光秀今年77岁。17日凌晨,仓促转移时划破了脚。听说安置点里配备了卫生医疗服务点,便来找医生看看脚上的伤。

“要坚决实现‘有医疗保障’的目标,决不能让受灾群众因缺医少药而造成‘次生灾害’的发生。”墨尔多山镇卫生院医生袁坤蓉告诉记者,急救箱、常用药、血压仪全都配齐,目前,县医院、县疾控中心,墨尔多山镇、半扇门乡及其周边乡镇的卫生院工作人员和各村村医等,共计120名医卫专业人员投入到一线医疗卫生健康保障工作,确保救助受伤群众“全覆盖”、开展心理疏导“零距离”、防疫消杀灭“无死角”。

临时的医疗服务点同集中就餐点、心理辅导点、党员服务点一样虽然简易,但呵护群众的点滴用心良苦。77顶一色帐篷整齐划一,搭建在绿意盎然的山间田边,也很简易,却弥漫着暖意融融的烟火气。

河边生活70年

他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午饭后,记者随意钻进一顶帐篷,看见袁坤富一家正在平整内室地面。他告诉记者,在安置点无事可做,不少村民或在聊天或在山头打量昔日房舍,等候风雨过去、等待重建家园,自己就想着找点事情给全家人做。

回想这些天的经历,袁坤富心中五味杂陈。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言及最多的就是“感谢”二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源于无情天灾中平安无事、源于失去居所后食宿无忧、源于重建家园时援助纷至、源于危急患难时家国扶持。

他说,“房子没了,但‘家’还在!”

他说,“灾害无情,但人间有爱!”

他说,“我是党员,我家的田地无偿给受灾群众搭帐篷,核桃树花椒树该砍就砍!”

他说——

雨,暴雨,特大暴雨……一连几天,丹巴县的天空乌云笼罩,大雨如注。家住墨尔多山镇红五月村的72岁老人袁坤富连连摇头,这么大的雨,记忆中没存储过。

6月17日入夜,袁坤富听着窗外雨声,辗转难眠。凌晨2时左右,老人摸黑起身,凭着过往经验沿河边逡巡一圈,小金河滔滔,不过还算平稳。

雨一直下,打道回府的袁坤富,一颗心仍是七上八下,索性穿戴齐整,准备守夜查看雨势河情。

一小时后,当老人再度来到河边,电筒探头的微弱灯光往水面一扫,不少七横八竖的树干随波逐流,“不好!关州村的树都遭冲下来喽!”

不作他想,老人一边朝着家的方向三步并作两步,一边扯着嗓子大喊:“起来得了,睡不得了,洪水来了,往高山上跑!”

几乎同时,村支部书记袁辉军接收到上级通知:“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小金河已形成堰塞湖,务必火速组织群众有序撤离。”

村干部紧急疏散转移群众、邻里自救有条不紊的进行,袁坤富同村里的219人,乃至班古桥村和半扇门镇阿娘沟一村、关州村的群众迅速转移。仅仅一个小时,整个丹巴县5100余户2.12万人都得到安全转移,接近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一个小时内安全转移,这是何等的迅速。

呼啸而至的洪水,及时果断的撤离,有媒体称其为“丹巴奇迹”。但袁坤富却说这样的“奇迹”并不是偶然……

雨情测得到、信息发得出、广播叫得响,提前预警、巡查险情、监测隐患、转移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泥石流,整个防御应急措施周密细致、安排井然。

“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丹巴县不断强化领导、夯实基础、健全机制,构建起了覆盖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的防御机制,把功夫下在防御上,把工作做在来灾前。

每逢汛期,相关部门及基层防汛责任人加强巡查防守,专设汛情观测员24小时值守,各级防汛责任人到岗到位,水利、交通、国土、民政、公安等部门各就各位,重点加强对山洪灾害地质隐患点的巡查监测,有效提升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 上一篇:丹巴县章谷镇洪水漫上省道217线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