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筑牢返贫防线

甘孜日报    2020年03月03日

乡城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记

◎本网记者 蒋平

“原有贫困村42个、贫困户1270户、6834人,贫困发生率达26.6%的乡城县已经摘帽。他们是如何保障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的?前不久,笔者来到乡城县扶贫移民局和相关点位一探究竟。

综合施策 发展产业促增收

在乡城县扶贫移民局,首先进入笔者眼帘的是《乡城县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工作实施方案》《乡城县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方案》。根据两个《方案》,该县把134个巩固提升项目以及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援藏资金、群众投工投劳自筹和社会捐助等资金11.52亿元具体落实到乡镇专合组织,累计实施到户项目3810个,到村项目1085个。

《方案》明确帮扶责任人必须每月到贫困户家对“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动态跟踪,采取“常态+蹲点+定时+挂牌+预警”的方式,实行乡镇复查、扶贫办组织相关部门再核实的县乡村三级监测联动机制,确保两套《方案》落到实处。采取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经营性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把非贫困户和边缘户纳入整体奔小康对象 。

实施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打捆使用帮扶资金,用好用活产业资金,牵线有产业的村带活二至三个村,鼓励贫困村在县境内发展飞地产业,切实达到贫困户的经营性收入逐年递增,改变政策性和经营性收入的比例。

与此同时,村两委干部在驻村工作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切实转变要资金、要项目的传统观念,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筑巢引凤,解决了想干事又无钱办事的困境。

立足本土 培育支柱保就业

由于不习惯沿海生活,加之两地路途遥远存在恋家情结,尽管每个月保底收入3000元、且包吃包住,但乡城县到对口支援的佛山市打工的40多人现在仅剩下1人。

遭遇尴尬的县扶贫指挥部认真分析原因,认为只有立足本土,跳出靠山吃山增收不确定的模式,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公益性岗位,才能保证贫困户长期就业、稳定增收。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加工、藏香猪繁殖等,在白依、洞松、沙贡等乡,一大批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就业,基本满足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愿望。

在仁堆村,牦牛养殖合作社把全村的牦牛统一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轮流饲养,贫困户除每月有相应的固定收入外,年底还能够得到不错的分成。全县11个乡镇的贫困村与县旅游公司入股合作,拿出下属企业服务岗位,解决了无专业技能的农牧民子女就业问题。为奖勤罚懒,当地还筹集奖励资金,实行劳动奖励机制,提倡多做多得、不做不得,挣的越多补的越多,大大激发了农牧民群众的内生动力。

沙贡乡达根村中色一家三口以往靠传统的采集松茸、虫草为主要收入,现在在公路改造工地打工,年收入近6万元,政府还奖励了3000元,中色开心地说:我们自己挣钱,政府还奖励我们,这样的好事到哪里都找不到。我现在开了一个小卖部,还承担了快递收寄,一年的收入基本稳定在4万元左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引进企业 引导群众学技术

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是实现稳定脱贫、长期脱贫的法宝。该县有关部门按照农村和市场需求,每年举办三期以上有针对性的培训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从业技能。

洞松乡俄达村藏乡味食品加工厂是云南商人投资1000多万元专门加工本地农产品的工厂,当地17名贫困户长期在加工厂打工,雅安籍的现场负责人杨华函介绍说:现在正在进行生产线安装,企业教会群众设备安装调试、学会水电维修,也是对贫困村的支持,还省去了我们到处找人的麻烦,也算是一举两得。这段时间我们边安装调试、边生产,每天需要10多个临时工,农闲时其他村的村民也到工厂打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目前企业已向村民支付工资16.7万元。当地村民中太父子这几天都在企业打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父子俩告诉笔者:全部生产线安装完毕后需要10多个操作人员,技术工每天有230元收入,趁着打工还可以学技术。

据了解,该县与引进企业签订培训务工协议、收购农产品销售协议,即将投产的5家企业能够解决近1000人的就业问题,最终实现群众就业有保障、农产品销售有渠道、农户增收有门路。

培养带头人 全面开花助增收

有参照、有对比,才能激发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康的动力。乡城县有目的地培养有公信力、有经营思维,会热心传授种植、养殖、经营经验的村民为致富带头人,实施一个村至少培养两个以上致富带头人工程。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村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劲头更足了。

在热打乡木鱼村,致富带头人根据木鱼村的地理环境,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后,购买犏奶牛发展致富产业,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赢利。当地的村民看到木鱼村收获真金白银后,在致富带头人的帮助下也搞起了犏奶牛养殖,政府适时鼓励他们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给予政策支持。“养犏奶牛既可以产奶、又有肉卖,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比挖虫草、捡松茸强多了。”村民次称感叹地说。

“种养都要讲科学,有技术才能有收入,我们都有一双手,在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下,大家只要吃得苦,不怕脏、不怕累,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说起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靑麦乡仁堆村村民张其中深有感触。

  • 上一篇:丹巴:农资储备足 春耕有保障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