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泸定,最是靓丽那抹红

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13日

清明祭英烈。

◎本网记者 谢臣仁 文/图

●一个地方,因一段历史而被人铭记;一段记忆,因一抹红色而历久弥新。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已经过去84年。

●大渡河波涛汹涌,铁索桥横跨两岸,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信仰、一份力量,引领人们追忆过去、缅怀先烈、坚定向前。

●走上泸定桥,来来往往的,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圣”的游客。他们为着这座桥而来,更是为着那抹靓丽的红色而来。

红色基因根植血脉

泸定是一座充盈着红色基因的城市。

6月3日,泸定桥纪念馆,邓小平题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透过毛泽东的一首《七律·长征》,历史的烽烟萦绕在泸定桥。

1935年5月,革命进入历史的紧要关头。5月25日,红军长征到达石棉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但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红军作出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五月的大渡河,像脱缰的野马,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泸定铁索,高悬空中,触目惊心。

1935年5月29日,担任攻桥任务的红二师四团二连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踩着铁链夺下桥头。

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沉重的脚步声,依然在铁索桥回旋,22名勇士震撼人心的“飞夺泸定桥,不做石达开”的呐喊声,至今仍在千万中国人耳边回响。烈士的鲜血在这里喷涌,红色的历史在这里凝固,反动派妄图将红军变成第二个太平军的美梦在这里彻底破产。

飞夺泸定桥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壮举,是通往中国革命胜利的桥梁,十三根铁索链托起一个伟大的共和国。

在飞夺泸定桥中,红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一部分群众捐献木板给红军做桥板。这是一块块富有历史意义的木板,泸定人民用它搭起了与红军的心桥。

泸定桥,注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巍峨坐标;泸定城,注定成为与共和国命运与共的红色名城。

“泸定是一座红色名城,不只泸定桥这一红色标志,还有飞越岭、岚安、大渡河桥。”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相关负责人郭成燕告诉记者。

地处泸定县兴华镇的飞越岭,是横亘在红军夺取泸定桥之后的又一“关隘”, 激战化林坪、翻越飞越岭、到达汉源县,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每一次战斗都异常激烈,每一次胜利都可歌可泣。在化林坪,警卫班长胡长保为保护毛泽东主席而英勇牺牲;在飞越岭,三十余名红军牺牲换得大渡河流域战役的伟大胜利。

“我们岚安,是红色岚安。”6月3日,泸定县岚安乡党委书记陈涛为记者介绍哪是苏维埃政府旧址、哪是红军司令部、哪是红军医院和红军磨房……

青山埋忠骨,翠柏伴英灵。在岚安,经过大小七次浴血奋战,600多名红军指战员光荣牺牲在这里,红军用生命和鲜血缔造了藏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府。在岚安这片热土上播下了革命种子,留下了众多标语、口号、施政纲领和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1985年,岚安被批准为甘孜州的革命老区。

虽然早已封桥保护,不再人来熙往,但大渡河桥仍然风采卓然。读着朱德题写的“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略” 楹联,看着刘伯承题写的“大渡河桥”鎏金大字,作为川藏线第一座钢架结构悬索桥,大渡河桥铭刻着历史记忆、留存着昔日辉煌。

历史沉淀、英魂汇聚,定格了泸定的鲜红本色,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泸定人朝着革命先烈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行。

红色情怀深入人心

“红城绿谷”,这是泸定的城市定位。一个“红”字,就是要让这座城市充满“红色因子”。一座城有一座城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红军长征留下的红色情怀绵延至今,早已深入人心。6月3日,泸定县委书记陈廷全自豪地介绍。

在泸定,时常会迎头碰上多个身穿红军服的大小团队,他们大多是前来参观泸定桥的游客。

“今年‘五一’小长假,泸定桥接待游客3.74万人。”郭成燕介绍,泸定桥游客量很大,节假日的时候多达一两万。

记者在泸定桥见到了一位叫罗天成的老人。他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当年在战争中手脚伤残,早早地离开了他们。他是在儿子的陪同下来的,专门让儿子带他来泸定桥看看。记者上前与他攀谈,他以为记者是纪念馆工作人员,十分认真地对记者嘱咐:“要管好哈,这些都是革命先辈一枪一炮打来的。”

5月28日,“重走18军进藏路”代表团到达泸定,17名18军老战士及其家属代表走上泸定桥、参观泸定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18军老战士李永淑仔细聆听着讲解,思绪回到18军建设川藏公路的光辉历程。她说:“泸定留给我太多记忆。我曾在这里奋斗过,回忆起60多年前的历程,犹如眼前。看到泸定今天的变化,我觉得我们那一辈人的奋斗是值得的。”

泸定在变,但本色未变,情怀未变。在泸定,随处可见红色印记。

在泸定,可以看到诸多体现红色文化的“景观”: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泸定铁索桥、县城长征大道、遵义路,形成了红色文化之旅。

“现在我们正在着手打造国家长征公园,这是四川第一个国家长征公园。从红军飞夺泸定桥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到泸定桥、大渡河桥,再到泸定特大桥,形成景城一体的格局。在长征公园里每到一处你都能看到红色印记,目的是让红色情怀深入人心。”郭成燕介绍。

泸定县中学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的“主干”,泸定县成武小学让红色文化遍布校园。外化于行、内化为心,培养学生红色情怀成为泸定教育的“重头戏”。

6月3日,走进泸定成武小学,一进校门,一幅红军长征的浮雕映入眼帘,校园操场四周,各种“红色展板”昭示着鲜明的红色印记。该校是2011年命名的红军小学。“我们学校从校名就体现出是一所红色小学,‘发扬红军精神,书写有为人生’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校长杨开锦坚定地说。

不只是在县城,在乡野,同样感受到炽热的红色情怀。6月3日,参观岚安乡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瞻仰红军烈士纪念碑。乡文化站黄能贵告诉记者,在这里,不少红军遗迹和红军故事却被历史保留了下来,如今人们能从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旧址和众多标语、口号、红军遗物中体味到当年革命先烈在这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英雄事迹。他特别提到很多老百姓自觉保护红军墓、自觉守护红军陵园。他说:“守护陵园,就是守护心中的那份情怀。”

在泸定,人人都是传播者,每一个泸定人,都能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重现在你眼前,让你感到深深的震撼。

红色传承生生不息

红军长征为泸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怎样弘扬飞夺泸定桥精神,让红色传承生生不息?

泸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德强介绍,去年5月28日,省干部函授学院、州委宣传部、泸定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飞夺泸定桥精神”研讨会,挖掘提炼“泸定桥精神”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讲好泸定故事,泸定人一直在身体力行。

提高站位,担当使命。泸定县让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血液,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突出红色教育,切实推动红色教育传承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的长征路。

不忘初心,情怀不老。《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系列丛书中“最红”的一本。这本厚重的书籍,凝结着两位老人的红色情节。赵宏和王永模,一直钟情于“飞夺泸定桥研究”,他们对红军飞夺泸定桥和泸定这片热土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和眷念之情。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最初只知道4名勇士姓名,还有18名勇士为“无名氏”,为了完善历史资料,两位老人从1975年开始,八上北京、三下江南,四处寻访,增补了许多飞夺泸定桥勇士资料。赵宏说:“二十二勇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活着的人应该为他们尽点义务,义不容辞。”王永模说:“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继续去寻找勇士,收集更多的资料。”两位老人此情此举,目的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本传承红色精神的“完整善本”。

6月3日,记者看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正在进行提升改造。郭成燕告诉记者,该馆年接待参观者30余万,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她介绍,经过改造的纪念馆将丰富文物、更新手段,做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把纪念馆打造成一个学习党史、了解长征史、感受中国革命史的地方。

5月29日,泸定“千人红歌会”上,一群身着红军服的老人们的深情演唱赢得满堂喝彩,他们就是泸定长征艺术团。这支泸定退休干部组成的队伍,是红色文化的传唱者。泸定长征艺术团团长王全德说:“我们就是要通过唱红歌、跳红舞,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让红色精神广泛传播,代代相承。”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经常开展了“红色文化进校园” “红色文化进社区” “红色文化进军营”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生生不息。6月6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杨菲菲正在泸定成武小学的学生讲解,流利的普通话,生动透彻的讲解,饱含深情,妙语传神。她说:“作为讲解员就是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红色文化根植于听讲者心中,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让红色精神鼓舞人心。”

台上“名嘴”娓娓道说,台下“小小解说员”认真模仿。泸定成武小学四年级二班的范婷婷是学校的“红色文化小小讲解员”。她说:“我能成为‘小小解说员’,感到无比自豪,我要把红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座红色精神遍布泸定这座红色名城。”

“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红,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红色泸定,正用那抹最亮丽的色彩,书写着——泸定红!



  • 上一篇:康定市为烈军属和退役军人颁发光荣牌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