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中路之路——丹巴县中路乡乡村振兴小记

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22日

藏家乐吸引四方客。

山地旅游节主会场。

◎本网记者 谢臣仁 兰珍 文/图

梨花点点,脉脉芬芳。丹巴,中路,大地铺纸,古碉为笔,绿水青山作颜色,一幅田园诗意图温香地徐徐展开。

3月20日,走进丹巴县中路乡,领略“女东国遗址”的别样风情,一个古碉之乡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走出探索之路,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展示出强劲生机。

美景+美事 美美与共惊羡人

晨光熹微,柔和地打在大地。绽放的梨花、白色的房子、五色的经幡,400余幢藏房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翡翠般的绿树之中,微风徐来,“波光”荡漾,一座座藏房如洁白的哈达闪耀。伴着时有时无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动感的绝妙山寨画卷随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中路,藏语意为“人和神向往的地方”,距丹巴县城7公里,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的嘉绒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被誉为中国独有、世上罕见的美丽村落,2005年,中路藏寨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景观村落”之一。中路藏寨现存古碉88座,藏房469座,宁静的田野与美丽的藏寨交相辉映,被摄影师称作“摄不完美景的地方”。

沿着缓缓的盘山路前行,一片开阔地呈现在眼前:近处梨花吐芳,远处古碉耸立,禾田之中,麦垛错落,别有一番田园风味,这处开阔地是中路乡克格依村的“海子坪”,是2019年甘孜山地旅游节的主会场所在地。

山地旅游节移师中路,是中路乡一展风采的好机会,但5月20日就要“登台唱戏”,时间紧任务重来客多,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负效应。“这是一件美事更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 ‘倒逼’行动,现在,我们正在借助承办甘孜州山地旅游节主会场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同行的中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文健康告诉记者。

行走村落,在近半个小时的路程中,记者看到不少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操作机械、修整道路、“装扮”庭院,效果初显,已是惊羡众人。

中路乡依托美景做文章,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奋发有为,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实施中,对美人谷·中路乡村振兴示范区进行规划,范围涉及克格依村、基卡依村、呷仁依村、波色龙村及罕额依村5个村,总规划面积约7.82平方公里,涉及农户479户2159人,总投资2个亿,片区发展定位为嘉绒人文生态村,功能定位为生态种植、观光体验、田园文创、健康颐养,通过近一年的建设,该乡立体式旅游项目体系基本建立,中路已经发展成集观光、体验、休闲、研学、民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有了实力才有了底气,文健康说:“中路美景引来山地旅游节这样的美事落户中路,相信在依托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可喜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我们就一定能把好事办好、把美事做美。”

留人+留心 留恋不舍萦乡愁

“一见中路定终生”,这话用在秋英东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2003年,前来旅游的秋英东与中路一见钟情,投资1300万元打造了东坡藏家精品酒店,16年来,东坡藏家精品酒店成为川西旅游环线的知名酒店,年接待客人达1万人次,年收入达300万元。景美人美业兴旺,秋英东爱上了中路,他说:“中路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有外来者青睐中路,更有“出走者”回归中路。2018年,得知家乡开始建设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后,在成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德吉辞掉工作回到家乡筹办自己的民宿酒店。

说起做民宿,德吉家是整个中路乡最早的。其父亲共布1997年就利用自家碉房20多间房办起了德吉农庄,一年游客接待量就超过了5000人、年纯收入20余万元。

而德吉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房屋外形上,尽可能保留、体现嘉绒藏族文化。”德吉称,除了唐卡,游客还能体验嘉绒藏式婚礼、原生态锅庄以及正宗的藏餐等。她说:“希望我的这个民宿酒店能让嘉绒藏族文化代代流传,也让游客感受原滋原味的嘉绒藏族文化。”

看到女儿的雄心壮志,已经营民宿22年的共布打心底高兴。“乡村旅游,肯定不能全部靠我们以前的老民宿。”共布说,女儿回来了,家里的民宿就升级了,家乡就更美了。

为何放着城里好好的工作不干回到中路?德吉说:“中路留得住乡愁。” 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风土人情、这里的轶闻趣事,让她觉得是那么熟悉、那么亲近、那么留恋不舍。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在中路得到充分体现。

民俗在这里得到充分传承,成为特色品牌,这里有乡愁的味道,这里可让灵魂得到皈依。目前,中路乡已有文化、休闲、赏景、体验、研学等五大类型58家特色民宿,占比12.1%,接待床位1500张。下一步将提升至150家,接待床位达3000张。2018年,全乡民宿游客接待量1.8万余人次,营业收入400余万元,带动乡村景观风貌的提升,创造乡村旅游就业岗位,同时打通各村各户与各民宿之间的食材购销渠道,激活了中路乡的整体经济。

老路+新路 路路相连通大道

农耕一直是中路的生存基础,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让中路滋生活力。在中路乡,“老路”不老,“新路”更畅,路路相连通大道。

“旅游和农业不打架,反而是相互帮衬。就拿我种的苞谷来说,以往的苞谷只能卖干苞谷一斤两元钱,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纯天然的中路苞谷受到游客喜爱,一个烧苞谷就卖10元钱,这样算起来,苞谷的价格比以往翻了好几倍。”村民汪青拉姆用“卖苞谷经济学”形象地说明了中路经济发展的“融合之道”。

在中路,有着众多造形美观、风貌古朴的乡土民居,有着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有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石棺墓葬群,有着沉睡千年的古东女国遗风流韵,这些都是中路的资源和财富,彰显嘉绒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迎,必受其殃。开发旅游,势在必行。

“农业是我们以往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在今天要实现乡村振兴,还得两条腿走路,农耕不丢、旅游发力,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文健康一席话思路清晰。

分隔两大洲,相隔逾万里,你能想像欧洲的孩子和中路大叔一起劳动是怎样的情景吗?中路乡村民贡布加的回答让你大跌眼镜:“以前,我们看到一个外国人觉得很稀奇;现在,村里合作社搞起了国际性的研学项目,一下子我们寨子来了好多外国人哦,他们跟着我们学耕地、做腊肉、做刺绣,相处一周下来,就觉得他们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贡布加说的合作社指的是丹巴县中路乡乡村旅游合作社。它是由登龙云合发起组建的合作社。登龙云合是“外来客”在中路成立的研学组织,组织致力于研学旅游,创办了藏地第一座研学旅行基地——登龙云合研学旅行基地,指导全乡村民80户近300人组建了丹巴县中路乡乡村旅游合作社。

研学基地成立和合作社建立后,组织了中英志愿者在丹巴中路修建示范性藏区公共生态旱厕和修复传统水磨活动,开展了以国际学生为主体的大型旅游研修活动“疯狂玉米节”,举办了“小鬼当家”欧洲学生丹巴中路夏令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和参与体验活动,并将中路的研学旅游产品带到了英国伦敦WTM国际旅游交易大会。

一批又一批的欧洲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路乡,在带来巨大旅游收益的同时,让一度原始、古朴、优美的山区藏寨迅速找到了与国际对话和交流的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在中路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还落到了实地。

如今的中路,早已不是闭关自守之地。延续传统特色文化,实现文旅融合;开展研学旅游,加大对外交流;建立花卉基地,丰富旅游资源;开发体验旅游,传承农耕文化……一项项举措推陈出新、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效、一桩桩美事化为图景。

建立中路大门的游客接待中心、建立中路市集生活服务中心、建立五寨美碉文化体验中心、建立森林学堂自然教育中心……乡村振兴进行时,魅力中路大“换装”。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中路正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擦亮美人谷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一展靓丽风姿。




  • 上一篇:康定乡村振兴示范区这样建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