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为了那群可爱的孩子

甘孜日报    2018年09月14日

◎乡城县委中心报道组 何才华

8月30日,开学的前一刻,邓先云辗转云南再次来到乡城县中学,望着四周连绵的群山,看着硕曲河畔美丽的校园和那一群可爱的学生时,他暗自许诺,一定要努力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这群高原上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年轻CEO援藏支教

2017年,重庆绿叶义工公益组织的义工邓先云看了在乡城县拍摄的《邀请您来支教》短片后,没有过多的考虑便做出到乡城县义务支教的决定。这不是青春的激情荡漾,而是因为画面里孩子纯真无邪的笑容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让他义无反顾。

1995年出生的邓先云15岁便考上大学,同年开始创业,开过花店,创办过文学网站,2015年,在首届重庆市青年创客智能应用大赛中,邓先云和团队研发的智能走路发电运动鞋项目获得二等奖,并取得发明专利,还是大一学生时,他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的CEO,是阿里巴巴和《南边文艺》的签约作家。

正当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时,2017年8月,邓先云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来到千里之外的乡城县,开始义务支教。在学校里他担任多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他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深得学生喜爱,“邓老师的课不仅让我们听得进、听得懂还记得住。”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

邓先云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不放弃成绩差的学生,课后经常对他们谈心鼓励,教授他们怎样热爱学习。85班的四郎彭措以前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在邓老师的调教引导下,现在变得爱看书爱学习了,成绩也直线上升。每当邓先云看到所教授的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时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觉得自己的义教之行有收获。

上课之余,邓先云免费开办了写作班和跆拳道班,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在短暂的一年里,他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们愿意和邓老师交流,有些学生还让邓老师课余时间帮助辅导学习,他总是悔人不倦,有求必应,用耐心去辅导学生。

放弃事业再次进藏

结束为期一年的义教,邓先云回到重庆继续自己的事业,可在假期里,学生们的电话、短信、微信不断,他们都希望邓老师能回来继续教课。

“邓老师,你还会回来吗?”“邓老师,你回来教我们到毕业好吗?”每当邓先云看到这些不断发来的短信时,总觉得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面对蒸蒸日上的事业和高原上那群可爱的孩子,几经思量后,邓先云转让了自己的公司,做出了再到乡城县支教一年的决定。

支教是一场美丽的旅程,更是一条艰苦磨炼之路。虽然再次支教为期不长,但是邓先云用他独有的方式,用爱心和善念来教育关爱藏区学生、用敬业精神和满腔热情感染激励学生、用传授的知识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来自大都市的邓先云在乡城中学不仅传播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播种了民族团结的友爱之花。

这学期里,邓老师教授多个年级的语文、地理、生物和信息课,每天的课排得满满当当,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邓先云常常备课到深夜。笔者看到邓老师在讲台上为学生们授课时,台下的学生都全神贯注的倾听,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对学生而言,邓老师的每堂课都弥足珍贵。

今年,邓先云创办了刊载师生创作的诗歌、散文为主的《巴姆山下》期刊,他想通过写作培训班的培训提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每当同学们拿着自己写的诗歌或是散文来请教他时,邓先云总是热情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修改,教学生如何构思、如何立意行文。

希望学生走出大山

在教学之余,邓先云不忘关心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他联系了重庆的企业界朋友一对一帮扶12名贫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让贫困学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他还以众筹方式为学校和学生捐助热水器和衣物、学习用具,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变得更好。

“上邓老师的课感觉特别的轻松,特别的愉快,课外他常找我们谈心、辅导作业、解答问题,我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浓了。”在学校里,随处可听见学生对邓老师的褒奖。

86班的斯朗拉姆学习兴趣不高,各科成绩都处于班里末位,邓先云经过谈心分析症结后开始有针对性的辅导,慢慢的斯朗拉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接受能力大大提升,一学期下来,她的平均成绩由原来的40分一跃挤进前5名,现在斯朗拉姆已是班里的地理科代表。

“没有天生就是优秀的人,他们是通过不断的努力经过千锤百炼而变得优秀。”邓先云经常用这些话教育学生,他认为山里的孩子要走出大山唯有努力学习,而学习就得从培养兴趣入手,并掌握方法技巧。让自己教授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去看看山外的世界,这是邓先云来藏区支教的初衷。

尽管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爱好广泛的邓先云还是会抽出休息时间到乡村,去了解这片土地的久远历史,体验淳朴的民风,为自己提供创作源泉,他计划在支教的这一年里撰写一本关于乡城文化的书籍,为自己短暂的支教经历留一份回忆。



  • 上一篇:甘孜县欢送新兵入伍
  • 下一篇:“四个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扶贫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