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雪山见证我们的情怀

甘孜日报    2018年01月16日

  ——甘孜就业扶贫记(下)

 

雅江八角楼村民正在加工菌棒。本报记者 马建华

  ■欧阳美书

  专合组织:就业脱贫奔康致富路

  九龙县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九龙县乌拉溪乡偏桥村,距离九龙县城68公里。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入社成员由5人增加到162人,并将原来单一的种植、养殖生产经营,逐步转变扩大为水果、坚果、蔬菜种植,牲畜、家禽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等多元化立体生态农业产业经营。

  “杨主任,祥瑞合作社在解决农民就业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方面有何成就?另外,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增收情况如何?”现年39岁的杨晓涛主任非常健谈,但笔者并没有忘记自己此次采访之目的。

  “祥瑞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520余户,创造就业岗位105个,其中扶贫建档立卡户1417人,贫困户20户、五保户1人,水电移民失地农民19人,残疾人3人,带动周边群众临时务工6000人次/年,带动偏桥村人均年增收2500余元,成员增收1.07万元(股份收益),在合作社上班的农民月最低工资达2500余元,群众临时务工在包吃的情况下每天也有80元的薪水可拿。”

  “要管理这么多人,每月要发数十万元工资,压力不小吧?”笔者问了个较私人化的问题。

  “哎呀,没办法嘛。我自己当年也是失地农民,要找路子脱贫致富呢,党委政府很关心很支持,我们很有信心。”杨晓涛对此没讲啥大道理,但质朴的话语里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看到稻城县迎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稻城县吉呷乡尼公村党支部书记迎春的名字,总让我想到著名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迎春,标准的藏族汉子,19753月生,1990年毕业于稻城县东义区中学,毕业后从事个体运输业,2007年起开办吉呷乡藏香鸡养殖专业合作社,2014年开办迎春木艺专业合作社。

  迎春的专合组织有藏香鸡养殖业,木艺加工业,机制木炭加工等三大产业。其木艺加工主要制作藏式旅游工艺品、木雕、藏式家俱,承接藏家房屋装修等,通过当地人社、就业局的指导和培训,目前带动农牧民群众142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56人),合作社实现年收入600万元,农牧民群众人均增收2.5万元。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迎春主持开办专业合作社的经验,也是他人生的信条。这个返乡农民工、高原能人带动的专合社,除了吸纳吉呷乡尼公村的村民,还有不少周边村的务工人员。“女工月最低收入可达3000元,男工月最低收入可达3600元,稍有技术者可达4500元以上,成长为管理者,月收入可达万余元。”迎春给笔者做介绍,完全可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无独有偶,香格里拉腹心景区稻城不但有“迎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面引领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劳动致富奔小康的旗帜,还拥有“阿西土陶合作社”这面同样鲜艳的旗帜,它让藏族传统土法手工艺重新焕发了青春!

  阿西土陶,标准名称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藏家传统土法手工艺品,黑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原始黑陶。阿西土陶用当地特殊的泥土为原料,所制作出的陶锅、陶罐、陶盆、陶壶、陶瓶等,在过去是藏人的生活用具,而在今天却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工艺品。

  阿西土陶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通过稻城县就业局的指导与培训,该合作社目前有初级工71人(其中精准扶贫户33人),中级工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土陶)传承人1人。2016年,阿西土陶总收入达21万元,合作社农物民人均年增收0.8万元。这些数字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阿西土陶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众所周知,传统手工艺,多以劳动力投入为其主要特征,所以阿西土陶对稻城县阿西村及附近地区的农牧民就业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就业脱贫具有特别的意义。

  江山代有才人出,千树万树梨花开!上面所列三家合作社,观念新、管理成熟、效益好,带动贫困农民见到了实效。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就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要求,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甘孜州各县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大地上蓬勃而起,全州各县已汇总到州就业局的数字,已远远超过了预计的1500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雪域高原蓬勃而起的背后,是甘孜人的使命担当与初心坚守,州县人社、就业部门联合乡镇和村“两委”进村入户开展贫困户信息摸底调查,对整个甘孜州15.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数量、分布情况、贫困原因、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及培训愿望等情况进行全面精准普查,准确掌握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情况,指导各县更新健全“一库五名单”,建立州县乡联动的就业扶贫信息管理平台,截止目前,全州1360个村、4.8433万户、19.7476万贫困人口,贫困劳动力总数10.4328万人,2016年已脱贫2.6426万人,2017年脱贫2.4038万人。

  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以旅游服务、民族手工制作、建筑工匠、农村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对象脱贫致富能力,截止目前已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400余人,创业培训1100余人,集体经济带头人培训30人次。开展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两后生”(未继续升学的应届或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跨市(州)“就业扶贫专班”培训2期,第一期28名学员在德阳市安装技师学院完成培训,第二期52名学员正在绵阳高级技工学校接受培训。两期“就业扶贫专班”得到了两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培训期间及学员往返的所有费用全部由两地政府承担,培训结束后实行全员推荐就业,推荐就业的企业都是经当地筛选的优质企业,如果学员安心工作,完全能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公益岗位:开发岗位实现就业脱贫

  20175月,笔者受有关部门委托,在甘孜州内多县进行“脱贫攻坚,文艺同行”采访创作活动。当时就听到一个很新鲜的词:公益岗位。

  公益岗位,通俗点讲就是因“公益”之需而设岗,或单位需要而定岗。在雪域甘孜,开发的岗位包括生态保护员、草场看护员、村级环境卫生员、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员、动物防疫员、村级道路维护员、保洁绿化员、社会治安协管员、地质灾难监测员等。两年来,甘孜州充分利用就业专项、涉农资金,整合农业、交通、水务、国土、人社等部门公共服务岗位资源,开发公益性公益类岗位15500个,其中公益性岗位4200个,按照“救济救难”原则,优先兜底安置贫困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特别困难贫困家庭劳动力)10600人。近期,甘孜州召开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会,明确从2018年起,统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开发2.5万个生态公益类岗位,确保全州就业特别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名劳动力通过公益类岗位实现就业脱贫。

  笔者在甘孜州就业服务大厅,看到两幅展板,标题有“倾情倾智,砥砺前行”八字,笔者当即眼睛一亮:这不正是甘孜就业扶贫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么!平原丘陵地区扶贫,只要给钱啥问题都能解决,但甘孜高原,你给钱也未必能够解决,还必须为之付出最真诚的情感与最高超的智慧,不然很难化解就业扶贫之路上的坚冰。

  大江涌激流,高天滚春雷。放眼雪域甘孜,扶贫攻坚、富民安康大势已成,顺势而为、无惧艰险的甘孜人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必将在时代的巨壁上谱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 上一篇:泸定:精准施策力推“摘帽”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