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击鼓奋进踏歌行

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28日

    ——九龙县在脱贫奔康中的绿色印记

    

    九龙县七日村合作社花椒油生产车间。

    ■本网记者 田杰 /

    金秋时节,秘境九龙,美得让人心驰神往,美得让人流连忘返。920,记者随团踏访了这座秀美的高原碧水风情城。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九龙既是中国西部自然特征最明显、民俗文化最独特的县份之一,也是中国西部生态资源最为富集和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县份之一。县委书记赵景强告诉记者:“生态是九龙最大的优势所在,生态经济是九龙最耀眼的底色,我们将做实做细做精生态资源开发和生态农牧业发展这两篇大文章,精心施策打绿色牌,精准发力走绿色路,精确落地求绿色富,奋力书写出决胜全面小康的优异答卷。”

    绿色产业 “四柱”擎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烈的绿色发展理念,理所当然成了九龙谋求产业富民的“关键词”和“主题曲”,生态矿产业、生态能源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也由此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擎天“四柱”。

    涵盖了铜、铅、锌等20余种矿产资源,让九龙在“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旗帜下,使得以里伍铜矿和子岗坪铅锌矿为代表的矿业经济稳健而行,特别是今年国际市场铜、铅、锌等价格的一路看好,不仅带来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叠加,而且更铺就了绿色矿业的新底色;一条条流金淌银的九龙河、踏卡河、洪坝河等主要河流,伴随着72%的有效开发率,使得一座座电站俨然变成了一台台“印钞机”;游客蜂蛹伍须海、猎塔湖等景区所带来的“井喷”态势,让生态旅游业发展在搅热景区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渐入佳景;以九龙牦牛、花椒为代表的“五朵金花”的绚丽绽放,更是为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注入了“品牌效应”;……这一切都是九龙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烙下的鲜明印记。

    美景既是资源,更是财富。曾被国内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猎塔湖“水怪”,吸引了众多旅游爱好者的目光,也吸引了重庆万方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公司瞄准猎塔湖景区开发,并响亮地打出了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说农家话、享农家乐”的招牌,这可让汤古乡伍须村、汤古村牧民们尝到了“天上掉馅饼”的爽朗滋味。公司与28户牧民签约,将牧民定居房改造为游客接待中心,每户牧民每年除了获得公司支付的7500元房租外,还以每人每月3500元的工资聘请其从事旅游服务;而没有签约的60位村民,则被公司聘为临时工,且开出了每人每天150元的工钱。

    采访中,刚刚送走广州游客的牧民彭措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哪里想得到,美景居然还能变财富,牧民也能搞旅游。万方公司进驻后,我们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这种旱涝保收的日子,比起放牧来那确实叫爽!”

    旅游业的发展,让九龙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吃出了“美味”,也吃出了“自信”。而以“五朵金花”著称的现代特色农牧产业,更是在“支部+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这一发展模式的牵引下,点燃了众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康的火热激情。目前,全县3256亩茶园,每年超过1.6万公斤的鲜叶,给茶农人均带来的收益高达3400元;6.67万亩核桃产业基地,年产干核桃可达60万公斤,使得种植户人均年增收260多元;3.63万亩花椒基地,年产干花椒达30万公斤,种植户人均年增收超过350元;养殖规模达5.5万头的九龙牦牛产业成效显现;种植规模的九龙魔芋产业,喜人的长势让种植户笑逐颜开;……

    一个个绿色产业的“并联”与“串联”,不仅彰显出了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而且构建起了“一县多品牌、多村一产业、一村一产品、一户一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去年,该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381元,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州第一。

    击鼓攻坚 匠心“绣花”

    脱贫攻坚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这对明年即将“摘帽”的九龙说,可谓是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眼下,脱贫攻坚的“秋季攻势”正火热进行。一份份白纸黑字的“军令状”,一次次“立说立行”的现场推进会,一轮轮“六亲不认”的大督查,特别是推进的环环相扣、督战的疏而不漏、通报的指名道姓,不仅带来了“紧箍咒”效应,而且逼得各级干部“坐立不安”。

    21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距县城50公里的乃渠乡七日村双富花椒油专业合作社,正在这里开展全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建设交流考察的县、乡、村三级干部,在县委书记赵景强的率领下,走进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流程,询问经营情况,听取发展思路。眼见为实的发展变化,让与会人员赞不绝口。

    采访中,负责合作社设备维修的村民罗汉伟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与爱人就一直在厂里干活,一年下来我俩口子起码收入有5万。以前厂子没建起来时,种花椒可麻烦了,辛辛苦苦摘回来的花椒一遇到连续几天下雨,就变得黑糊糊的,一点卖相也没有,只好随便商贩压价;现在随摘随卖、过秤数钱,每公斤20元的收购价,比自己晒干后再出售划算多了。在厂里上班安逸,一日三餐都管不说,还能抽空打理自家的庄稼和花椒树。今年我家光是卖鲜花椒就从合作社领到了3000多元,而村上的种植大户郑重林家起码不下5万。采花椒确实费时费工,有的人家干脆请人采摘,即使每公斤给6块钱的劳务费,但自己到厂里务工或上山采松茸挣的钱也能弥补起来。如今,国家政策这么好,如果自己还脱不了贫、致不了富能怨谁呢?我保证今年如期脱贫!”

    在交流考察现场,赵景强深情地说:“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我相信全县贫困群众都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双富花椒油专业合作社和即将参观的祥瑞、金瑞、富民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疑是一把斩断‘穷根’的利剑和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当记者来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踏卡乡耳朵村活动中心时,村支书乌尼长明正在与几名村组干部商量跑山猪产业化经营一事。他心直口快地对记者说:“前不久,村两委干部自筹资金70多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购买了400头母猪、30头公猪和370头小猪。全村180户村民参与其中,建卡贫困户一家也没有落下。最多的农户养了80多头,最少的也有10几头,明年四五月养殖规模有望达到3000头。今年花椒、核桃、魔芋等产业也给村民们带来120多万元的收益。这几年,政府和村民相继投入了2000多万元资金,大规模实施彝家新寨、异地搬迁以及‘五改三建’工程和占地4.2亩的村活动中心及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去破烂不堪的村子一下就像一座小集镇。而今,村上至少有30家人购买了小汽车,近40户人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

    从汤古乡的旅游产业到洪坝乡的牦牛产业,从乃渠乡的花椒产业到乌拉溪乡的种养加产业,从魁多乡的茶叶产业到烟袋乡的魔芋产业,从三岩龙、八窝乡的药材产业到上团乡的黑木耳产业,从踏卡乡的毛驴养殖业到呷尔镇的梅花鹿养殖基地,……

    一个个产业的遍地开花,一个个合作社的欣欣向荣,一个乡村的“华丽转身”,不仅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且更让奋进中的九龙在擂鼓攻城拔寨、剑指脱贫奔康的征程中群情振奋踏歌而行。

 

  • 上一篇:提升城镇品味 泸定冷碛镇古韵再显
  • 下一篇:雅江新卫的孩子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