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悠悠鱼水情——我州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纪实

甘孜日报    2022年08月01日

◎甘孜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圣洁甘孜,是一片英雄的土地。1935年5月29日下午4时,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22名夺桥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踏着13根寒光凛冽的铁索,“奇、绝、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红军“飞夺泸定桥”,不仅是长征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被誉为“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既是对夺桥勇士的讴歌,更是对英雄人民的赞美。

大美甘孜,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进入我州,在长达15个月时间里,红军将士的足迹不仅踏遍了全州18个县(市)中的15个,而且留下了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等众多感天动地的故事。甘孜人民为支援红军献出了自己最后一粒青稞和最后一点羊毛,不仅为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而且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和谐甘孜,更是一方有着双拥光荣传统的土地。从十八军将士边进军西藏、边修筑川藏公路的军民大会战;到甘孜藏民团官兵平叛剿匪中的军民大并肩;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军民大协作,到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军民大联合;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的军民大配合,到抗御各种自然灾害中的军民大奋战,再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军民大携手……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喜人场景,生动诠释了我州军与民的情和民与军的亲。

同呼吸 红色基因永传承

“作为军人后代,从军报国,那是理所当然;在部队建功立业,那更是军人使命。”八一前夕,被誉为“康巴兵王”的降巴克珠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话语坚定地说。

1956年春,降巴克珠的爷爷在一次剿匪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1979年12月,降巴克珠的父亲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舍命背下受伤的营长,而自己却被弹片炸伤。从小聆听爷爷与父亲战场杀敌故事长大的他,在精忠报国中,他用6枚军功章和全军首届“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全军“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爱军精武标兵”、“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殊荣,向家乡父老汇报他成长的足迹。

无独有偶。在九龙县,曾经历了新旧社会的木念固朱,其11个儿女相继参军入伍。11个儿女,既是11个兵,更是11个功臣。在半个世纪的兄妹从军“接力”中,1人荣立一等功、2人次荣立二等功、3人次荣立三等功、2人次被授予荣誉称号、1人成为革命烈士。如今,“11个儿女11个兵”已成为我州双拥工作的一段佳话。

“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血肉相连、鱼水相依。80年前,回荡在延安的双拥锣鼓声,已成为响彻神州的时代壮歌。

这正如州委书记、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阳所说,党政军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做好双拥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强大,事关政权建设、执政根基,事关社会和谐和人民福祉,我们必须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推进、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作为一种文化来培育,着力构建党政军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倾力抓、军地双方协同抓、社会各界参与抓的共抓共管共建共享的双拥工作新格局,奋力续写新时代我州双拥工作新篇章。

一段记忆,因一抹红色而历久弥新。

7月13日,笔者在巴塘县中咱镇仁徳村采访时,村民八珠桑批乐呵呵地说:“1935年5月14日,贺龙、关向应率红二军团进入巴塘。在38天的驻扎期间,巴塘群众主动为红军当翻译、做向导、送粮食,义无反顾抢救和收留红军伤病员;红军官兵则主动为群众架设木桥、挑水劈柴、耕地播种、送医治病。如今,当地群众亲切地将巴曲河上的桥叫‘共产桥’、将红军筹粮走过的央格山路叫‘共产路’、将红军走过的东隆山改为‘红军山’,将群众为红军做的包子称为‘团结包子’。不仅如此,措拉镇一带群众至今仍保留着头戴‘红军帽’的习俗。”

“在巴塘,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但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而且革命传统教育滋养出的红色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身份本色’。”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在一番感言之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随之娓娓道来。

在众多的人与事之中,苏哇龙乡绒岔绒村77岁的藏族拥军老党员翁修,堪称一位传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一天起,他就开启了自己长达44年的“升旗生涯”。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升国旗既是红色教育,也是拥军行动。我们能有今天,既离不开救星共产党,也离不开亲人解放军。一旦我老了爬不上屋顶升旗了,女儿就得来接班;要是女儿老了干不动了,孙子就得接着干。这是我早已定好的‘规矩’。”

一座城市,因一段历史而被人铭记。

6月11日上午,泸定县泸定桥小学操场上,一场少年军校双拥主题活动正在进行着。一个个身着迷彩服的“小军人”,正精神抖擞地高唱着《二十二勇士中队队歌》。校长贺卫东告诉笔者:“在泸定县各中小学,国防教育早已进入课堂。我校每年要组织学生进军营过一次军事生活、开展一次军训,慰问一次烈军属、老战斗英雄和伤残军人,举办一场双拥演讲比赛、双拥手抄报比赛、双拥故事会、拉军歌比赛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将拥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走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一份份珍贵的史料、一件件浸润着鲜血和汗水的实物、一幅幅记录着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的照片,让人顿时心生感慨与豪情。近年来,泸定县充分发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念馆、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岚安红军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着力厚植双拥根基,进而形成了“人人都是红色文化传播者、个个都是双拥工作行动派”的喜人局面。

让红色基因融入军民血液,这既是巴塘、泸定等县创新双拥的生动实践,更是我州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坚持以实施“润育工程”为载体,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全域博物馆之州、创建“千里川藏文明走廊”等为抓手,着力深化国防教育“八进”活动,注重宣传对象全民化、宣传内容特色化和宣传方式多元化,伴随着“载体+”“活动+”“互联网+”的齐头并进,全州95%以上的干部群众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让拥军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和一种自觉。干部群众纷纷感慨道:“以前,觉得国防教育是部队和军人的事;现在看来,增强国防观念与双拥自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不忘初心使命,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永不迷航。”州政府州长、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冯发贵一针见血地说,“红色基因是在革命历程中用鲜血凝结而成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红色永远是甘孜大地最鲜亮的底色。”

目前,泸定桥纪念馆、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念馆等3个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教育大课堂;《飞夺泸定桥》《川藏公路》《扎西参军》等歌舞剧和影视作品更是激荡人心;泸定县成武小学、巴塘县黄新廷红军小学等9 所“少年军校”正引领一大批莘莘学子圆梦军营;全州已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单位)5个,涌现出全国、全省双拥先进个人9名。

共命运 誓把驻地当故乡

“我州能有今天这样繁荣进步、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驻州部队功不可没,人民子弟兵不愧为捍卫甘孜发展民生稳定的忠诚卫士。”沈阳在谈及甘孜人民与驻州部队的军民鱼水情时,发自内心的感慨。

人民不会忘记,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我驻州部队官兵和广大退役军人尽锐出战的动人场景。

为了让农牧民群众尽快“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他们“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及时派精兵强将驻村,果断挤单位资金帮扶,倾力抓扶贫项目落地。“摸穷底”,他们入户走访、牧场寻访、登门家访,几次三番,不厌其烦;“析穷因”,他们精妙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手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地而贫”“因懒而贫”“因馋而贫”等因人而异的一系列“穷因”分析,既让人脸红心跳,更令人心服口服。

脱贫攻坚,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阵地战、堡垒战和歼灭战。如何“挪穷窝”“除穷业”“拔穷根”?这是脱贫攻坚战中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穷不是天生,脱贫关键靠实干。广大参战官兵和退役军人从扶志、扶智、扶德入手,办夜校、搞讲座,宣讲扶贫政策、传播健康知识、传授文明习惯、培训实用技能,通过正向激励鼓斗志、典型示范立标杆、正面引导增信心,有效激发出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内生动力;从强基础、提形象着手,精准精细实施畅乡通村连户、水电网络进家以及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危房改造、风貌提升和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官兵们不仅与农牧民群众“干在一起、累在一起”,而且还在与群众交朋友中学藏话、跳藏舞。伴随着苦与累的陪伴、心血与汗水的浇灌,崭新的村容村貌,让农牧民群众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产业扶贫,是“拔穷根”的不二法门。广大参战官兵和退役军人在“摸穷底”“析穷因”的同时,通过问计于民、拜访专家、异地取经等方式,及时找到了一剂医治“穷业”的良方。培育富民产业,既要因地制宜找优势,又要试点示范抓引导,更要农旅融合求特色。伴随着粮、茶、果、蔬与肉、菌、酒、药等一系列富民产业的培育壮大,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很快成了消费者竞相采购的畅销货,乡村旅游也随之成了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淘金池”。产业扶贫,不仅精准“扶”到了“根”,而且“扶”得农牧民群众心花怒放。

农牧民告别贫穷的喜悦,他们一道分享;老百姓追求更高水平小康,他们正在奉献。这就是广大官兵的爱民为民情怀,这就是“最可爱的人”的难能可贵之处。

人民不会忘记,在抗击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战斗中,我驻州部队官兵和广大民兵日夜鏖战的感人镜头。

为了“永不消失的电波”,当时驻州某部队前突小分队官兵昼夜坚守在堰塞湖对岸山坡的观测点上。那里,山势陡峭、荆棘密布、人迹罕至。当6名小分队员背(抬)着沉重的卫星便携站、无人机、发电机等设备,沿着陡坡+荆棘、冰雪+悬崖的骡马道向目的地挺进时,一路的险象环生,简直就是一场令人心惊胆战的“历险”。尽管困难重重、压力山大,但他们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时向北京提供现场3D全景图、重点部位视频和图像资料的千钧重担。整整10天的日夜坚守和超常付出,全面及时客观的第一手现场资料,不但为中央和省州委科学决策和指挥这场举国关注的抢险救灾大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而且为决胜白格堰塞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受灾群众的一切”,在抢险救灾现场,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沿江巡逻守望;顶着烈日、风雨,废寝忘食地转移我州境内金沙江沿线4县22个乡镇5万多受灾群众;汗流浃背地搭建临时安置帐篷、安全转运和热情发放救灾物资;……他们“冒险不惧险、吃苦不言苦、受累不怕累、爱民必为民”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我州,不仅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抢险救灾难度极大,但不管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驻州部队官兵和民兵的抢险救灾身影和灾后重建的场面,他们在一次次的“最美逆行”中,激情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

人民也不会忘记,在一次次爱民为民助民行动中,驻州部队官兵和退役老兵志愿服务者们大爱无疆的接力。

“这些金珠玛米,就像是我们的‘兵儿子’!自从住进这家敬老院,武警部队官兵就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亲人。尽管官兵走了一轮又一轮,但军爱民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7月25日,笔者在甘孜县中心敬老院采访时,83岁藏族老人钟贵香情不自禁打开了“话匣子”。

随即,她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今年6月19日上午部队官兵来慰问时的情景:“那天,我们刚吃过早饭,一得知金珠玛米要来,我们自发来到院坝迎接。8点过,武警甘孜中队政治指导员朱秋岩带着十几名武警战士来了。他们不但抬来了米面粮油,而且还带来了日常用品。这样的场面,虽然我们见得多了,但每一次见到他们时,我们既感到高兴更觉得亲切。”

66岁的高莲英赶忙补充道:“金珠玛米放下慰问品后,便与朱队长一道分头忙碌起来。有的帮我们理发、洗头;有的为我们修剪指甲;有的替我们打扫房间;……两个多小时后,当我们60多位五保老人目送‘兵儿子’离开的身影时,我们除了感动,就是依依不舍。”

其实,在我州各地,无论是驻州、驻训部队官兵,还是“圣洁甘孜”退役老兵志愿服务队,他们主动助老、助学、助残、助医,义务植树、义务献血、义务环保、义务诊疗以及抗击疫情、关爱游客、见义勇为等爱民故事,可谓是举不胜举。他们用“辛苦指数”为人民换来“幸福指数”,让微笑与点赞成了回报的“标配”。

……

为祖国站岗放哨,一身戎装就是一身责任;为人民利益奉献,一副肩章就是一副担子。

心连心 誓把官兵当亲人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们必须把支持驻州部队建设作为应尽之责和分内之事,满怀深情为部队办实事好事,竭尽所能解官兵难事烦心事,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温度与崇军拥军的力度。”沈阳的这番话,可谓入木三分。

实事好事暖军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大哥,我终于找到你了!”去年端午节,76岁的西安市民魏国良带着五弟魏国林和侄子魏钢,来到地处康定市姑咱镇下瓦斯沟村的“空军墓”前,深情祭奠魏国宾烈士。1954年,魏国宾牺牲后,部队和家人一直都在寻找,但迟迟没有音讯。后来通过查找国家航空博物馆军人档案,最终确定了他的牺牲地。随后,魏国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主动联系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没想到,一个家庭67载的念想就这样圆上了。轻抚墓碑,献上香粽,追思往事,热泪纵横。此情此景,让人为之动容。

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阿妈,我最近收到了一封县委、县政府寄来的慰问信。信上说,这几年家乡修了很多路、建了许多房、培育了富民产业,农牧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看到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心里特别高兴。我一定要珍爱军营、刻苦学习、磨练本领,决不给部队抹黑、给家乡丢脸、给爹妈臊皮!”7月29日晚,在甘肃酒泉某部服役的我州战士扎西曲批在与母亲视频聊天时激动地说。这一封封饱含党委政府关爱、父老乡亲思念的慰问信,飞越千山万水,直抵战士手中,并深深温暖着这些远在他乡的故乡人。

这是一番动情的表达。“我们营区占地60余亩,营房不但端庄大气,而且还处于泸定新城最好地段!”采访中,甘孜武警支队教导队负责人满心喜悦地说。60余亩土地,对于寸土寸金的泸定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按市场地价估算,少说也要1200余万元。可县上却毫不犹豫地将这块地无偿划拨给了部队。县主要领导斩钉截铁地说,“支持部队建设决不能简单算效益账,而必须算政治账和国防账。只要是部队所需,我们哪怕付出再多、投入再大也值得!”

这是一段真切的话语。7月21日,笔者来到道孚县某驻军部队营区,但见几位工人师傅正在烈日下修整淋浴房。部队负责人欣喜地说:“县上不仅为我们修筑了营区混凝土路面、铺筑了训练场碎石、改造了营院环境、升级生活设施,而且还为我们开设了军营图书室、赠送了文体器材。常态化的送文艺、送电影、送技能进军营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官兵们的精神生活。”

这是一幕感人的场景。今年春节前夕,康定市炉城镇现役军人杨昊家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担任连政治指导员的他,不仅被西藏军区表彰为“固边稳藏十大标兵”,而且荣立二等功!在阵阵锣鼓声中,军地联合慰问队为他父母佩戴大红花和绶带,并送上了牌匾、证书和慰问金。军营建功勋,家乡传美名。其实,每一份荣誉背后,既凝结着军人的无私奉献,更承载着全社会的尊崇。近年来,全州已累计为立功受奖的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300余场次。

这一组温暖的镜头。这几天,泸定县岚安乡大坝村76岁的藏族“拥军大妈”史国秀可成了个“大忙人”。她不仅每天要一针一线缝制鞋垫,而且还要亲手送到驻地部队官兵手中。43年来,她将自己积攒的10多万元资金,全部花在了缝制“拥军鞋垫”上。尽管费时费力费钱,她却始终乐此不疲:“虽然鞋垫值不了几块钱,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说实话,我送‘拥军鞋垫’不但送出了感情,而且还送成了习惯!”

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一串串数字,演说有力。

支持部队建设,关键在投入。近年来,全州累计为部队建设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无偿划拨营房建设用地50余亩,主动援建国防重点工程5个;援建军营图书室、活动室11个,捐赠红色书籍3万余册;为部队官兵赠送慰问金、慰问品总价值 1000余万元。投入与行动的相提并论,部队的训练设施、办公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解决官兵“三后”,关键在真情。近年来,我州累计接收军转干部400余名;安置随军家属5人;接收退役士兵800余人,并实现了“当年退伍、当年培训、当年就业”;落实现役军人及烈士子女入学入园优待100余人。政策与感情的叠加,既畅通了军人的“后路”,又稳定了军人的“后院”,更优待了军人的“后代”。

关爱优抚对象,关键在行动。近年来,我州累计为优抚对象拨付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3亿余元,持续保持州县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返乡退伍军人、“两参”退役人员、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等重点对象的各类补助、补贴标准均全面落实。

社会化拥军,关键在成效。150家百家社会化拥军示范单位、民营企业和个体商户,用优先、优待和优惠行动,让军人、军人家属、退役军人和烈士遗属倍感温馨。如今,我州社会化拥军单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000家。眼下,无论是车站、机场、银行、医院,还是景区、商场、宾馆,饭店,军人“三优”的价值取向与尊崇行为,已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厚爱退役军人,关键在满意。近年来,我州已建成了259个标准化、规范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传统手段+互联网+退役军人+贴心服务”的“甘孜模式”,既创造了“四个全省率先”,又实现了我州军人从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待到临终关怀的全过程事务“闭环管理”,更确保了全州退役军人返乡有归宿、培训有机会、创业有舞台、就业有门路、困难有帮扶、生活有尊严、精神有寄托、心中有温暖。

……

“要让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让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成为我州最无后顾之忧的人。”这就是州委、州政府一贯信守的承诺。

风雨如磐,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双拥故事;岁月如歌,铭记着一段又一段暖心的鱼水深情;征程如虹,我州军民将以更生动的实践和更辉煌的业绩,奏响新时代双拥工作最强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上一篇:续写新时代我州双拥工作新篇章
  • 下一篇:庆祝建军95周年慰问信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8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