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为了百万甘孜群众的幸福生活——写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际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17日

我州各族群众笑逐颜开庆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

□本网记者 游飞 兰珍

  9月的甘孜高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70年的发展历程中,2020年注定会被铭记。今年2月,随着最后一批12个县退出贫困名单,甘孜州全域全面脱贫摘帽。这是发展史上的丰收。

  1950年11月2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70年来,甘孜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改革开放,到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破题乡村振兴、建设甘孜新区,一路收获。

  站在庆祝建州70年的新起点,落实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擘画的美好新蓝图。冲锋号再次吹响,甘孜全力开启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的新征程。

民生优先

只为老百姓幸福生活

  如今,石渠县真达乡傲一村的四郎拥措奶奶过得很舒心。去年,33岁的小儿子根腰成功脱贫后,搬进新房迎娶新娘,了却了四郎拥措奶奶最大的心事。德格县龚垭乡雨拖村根秋措一家也很开心,2017年以来,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全家年收入逐步增加到8万多元。

  幸福生活,从数据可窥一斑。甘孜州经济总量从1950年的34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88.46亿元;人均GDP从1950年的66元增长到2019年的324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0年的253元增长到2019年的348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0年的88元提高到2019年的12808元。

  在带领甘孜各族群众前进的道路上,历届甘孜州委州政府都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答案和目标只有一个:为了百万甘孜群众的幸福生活。

  幸福,对于新龙县洛古乡然布村东格小组村民黑绕绒姆来说,就是住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家乡用手机网购,然后坐摩托车下山取包裹。与外界距离的缩短,得益于政府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长达7公里的通组公路。

  连续实施四轮“交通大会战”,一大批刷新纪录的超级工程,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交通建设成就。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4263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甘孜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海拔4000米以上支线机场的市州。

  电力天路点亮千万户,智慧甘孜开启新生活,乡村振兴增强幸福感,一座座魅力县城拔地而起、一座座风情小镇流光溢彩、一座座美丽村寨熠熠生辉,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人民日子越来越红火。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实现从不足12%到近40%的跨越。

  “只有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甘孜州主要领导表示。

产业破题

鼓了腰包强了底气

  新龙县皮察乡的益呷到乡上食堂当厨师长已有两年。当初,经过培训上岗的他有了固定收入,腰包鼓了,可以随时满足两个儿子买新玩具的愿望。这让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高山花海景区耍,食堂有生意,我就有工资”。

  高山花海景区是新龙县新打造出来的景区。近年来,甘孜州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定位,在全域旅游上做足文章,通过旅游带动产业发展。

  70年来,甘孜州产业发展呈现飞跃性进步。

  立足旅游资源、农畜资源、中藏医药、康巴文化、电矿资源等独特优势,甘孜州全面实施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和矿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农牧业、特色中藏药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构建“三环一带两湿地”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和“6+1”绿色现代工业、“10+2”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体系,走出一条以全域旅游为牵引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甘孜州全域旅游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甘孜州也是全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基地,四川重要的青稞粮生产基地、食用菌出口基地、农畜产品基地,正全力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国家示范基地。

  2019年,甘孜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50年的2985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66.52亿元,是70年前的222.8倍;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50年的2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89.02亿元,是70年前的445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50年的167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232.92亿元,是70年前的13947.8倍。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7.1:22.9:60,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飞跃。

  甘孜州用实践证明,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才能更好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生态保护

既是责任更是发展根基

  秋意渐浓,丹巴县中路乡和梭坡乡村道沿线,三角梅、红枫等彩叶树种和草本花卉等,为高原大地披上五彩“花衣”。

  这些花卉和树种,是历年植树的成果。在甘孜高原,植树护林已成为广泛共识。

  曾经,甘孜州还依靠“木头财政”。“过去伐木是主要收入来源。”道孚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邓国荣介绍,1998年,国务院在四川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甘孜州数万森林工人放下伐木刀,变身护林植树员。

  70年来,甘孜州生态环保发生转折性变化,从生态疮痍到山川秀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年来,甘孜州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全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绿化全川·甘孜行动”和大美草原守护行动。颁布实施首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深入实施森林资源管控“四个最严”制度和16条措施,全力实施农牧区“以电代柴”工程,深入推进农牧区现代建材替代传统木材建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州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全覆盖。

  目前,甘孜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7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居全省第一,石渠长沙贡玛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州林地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2.9万公顷,发展到目前的662.07万公顷;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3.8万公顷,发展到目前的530.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发展到目前的35%。

  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这是甘孜的责任,也是甘孜发展的根基。





  • 上一篇:甘孜日报社论丨热烈庆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
  • 下一篇:感恩奋进新时代 逐梦奋斗新征程——热烈庆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