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以梦为马 继往开来创辉煌

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15日

理塘毛垭湿地。泽仁汪堆 摄

甘孜州群众展露笑颜。(甘孜州委网信办制图)

四川省第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

7月中旬,德格县格萨尔艺术团赴重庆开展甘孜州建州70周年旅游线路推介暨“丝路甘孜康藏秘境”品牌发布会,在重庆市区进行文艺演出。 (德格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理塘赛马节上,选手正在表演。

       □曾蓝 杨丹(图片除署名外由甘孜州委宣传部提供)

      70年砥砺奋进,70年岁月如歌。

  70年,甘孜发生沧桑巨变,康巴大地铸就新的辉煌,人民生活实现时代跨越。

  波澜壮阔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甘孜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甘孜建州70周年之际,我们以10岁为年龄段,找到了7位不同年龄段代表人物,他们中有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也有新入选的全国青联委员,更有从甘孜州走出的优秀学子、传承民族艺术的优秀少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诠释了英雄本色,让我们感受到甘孜未来发展的蓬勃朝气。

  喜迎甘孜建州70周年之际,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甘孜儿女,也为家乡甘孜送上深情寄语。

人物故事:10-20岁年龄段

“全国优秀童声合唱团”巴塘天籁童声合唱团成员扎西央吉

天籁童声传扬民族文化

  “哆来咪发唆啦西哆......”9月11日早上7点,扎西央吉已经开始了每天的发声练习,今年11岁的她,已有两年的合唱经历。“三年级的时候我主动找到老师,提出想要加入童声合唱团。”扎西央吉说,“因为我太喜欢唱歌了!”谈到音乐时,她的眼睛闪闪发光。

  扎西央吉从小就喜欢音乐。电视里播放的儿歌、邻居哼唱的歌谣、长辈们弹唱的巴塘弦子,都是小央吉学习的渠道;学校节目的演出、家庭聚会的表演、同学课后的游戏,都是小央吉的舞台。“以前唱歌就是兴趣,但加入合唱团后,现在唱歌已经成为我的梦想。”

  巴塘天籁童声合唱团成立于2012年6月,团内共有42名孩子,全部来自巴塘县农牧区,平均年龄10岁。该合唱团演唱曲目多改编自巴塘弦子、藏戏的歌曲和舞蹈。合唱团经常参与国内的各类大型民族演出,还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过民间交流。“合唱团植根于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用藏语演唱优秀民间歌谣,旨在传播巴塘特色文化,展示非遗魅力。”合唱团负责人胡四梅说。

  “东方现出彩虹啰,山连水水连山,云间修起金色的路,巴塘北京紧相连……”稚嫩清澈的合音、精神抖擞的面貌,歌声悠扬飘向远方……

●心语心愿

  六年级我就要退团了,还有一年时光,我一定好好珍惜!学习更多曲目,争取登上更多更大的舞台。

人物故事:20-30岁年龄段

优秀学子、清华大学学生王志龙

  走出大山创造美好生活

  “心中有信念的人,就会有想要的人生。”这是王志龙信奉的准则,也是他20年学习生活的写照。“父母经常教育我,读书能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王志龙出生在甘孜州泸定县偏远的岚安乡脚乌村山埂子组一个贫困家庭,是泸定县第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本地学生。

  藏族小伙儿,大山里的孩子,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农的父母……这是王志龙的标签。这也让他懂得,在漫漫的求学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始终要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奋斗!2018年7月,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王志龙就立下志向,完成学业后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贫穷锻造了王志龙坚韧的性格,苦难激励他奋勇向前。“清华大学高手如云,虽然我很多方面要略逊一筹,但吃苦耐劳和抗压能力是我的优势。”8月29日,王志龙踏上返校的路,班车、大巴、高铁、地铁——经过一番换乘,于下午6点回到学校。王志龙已经做好复习计划,接下来两天,啃下《地质世界》是主要任务。如今的王志龙在紧张的学习之外,像一块海绵,强力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研究地质学各种奇特的现象、担任系学生会体育部长、学习排球棒球……他定下目标:毫不动摇以学习为重心,其余时段全面发展,尽可能丰富自我。

●心语心愿

  甘孜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高速通车、网络连通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与其他地方相比还有差距,希望这样的差距越来越小。

人物故事:30-40岁年龄段

全国青联委员、藏族歌手阿兰·达瓦卓玛

  在全世界传唱故乡的“情歌”

  “我是故乡的山水和亲情养育的歌者,在我眼里,甘孜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就是一曲新时代的‘情歌’:便捷的交通是情歌的五线谱,美丽的村寨是情歌的音符,和谐包容是情歌的主旋律。我愿意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把它传唱。”阿兰·达瓦卓玛,出生于康定,藏族女歌手。

  每年的甘孜山地旅游文化节、康定国际音乐节等活动,阿兰都会回到故乡,为家乡献上一曲。不仅如此,她还特意为家乡作了一首《美人谷》的歌曲,通过音乐,向世人推介美丽的甘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阿兰时刻关注着家乡,看到志愿者和人民警察在一线值守奉献,内心的感动与心疼交织。在得知家乡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后,她多方筹措助力解决。2月4日,甘孜州公安局和泸定县公安局收到了阿兰捐赠的7000个口罩。今年丹巴发生泥石流,阿兰与团队又募捐15万元,用于抢险救灾。

  带着对家乡的关心与热爱,阿兰多次深入山乡和牧区,走访慰问贫困家庭,为希望小学捐助羽绒服等物资。去年12月,阿兰为四川青年志愿者代言,演唱了公益歌曲《熊猫侠》,展现了四川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故事。同时,还担任关注留守儿童爱心大使、善行者公益大使、中国扶贫基金会公益大使等。

  2020年6月30日,阿兰成为新一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她表示,将继续关注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争做青年表率,积极参与家乡的传统文化活动。作为一名音乐唱作人,她也会把当下的流行元素融入藏族的音乐文化中,积极传承推广。

●心语心愿

看到这些年甘孜州的变化,我感到骄傲,希望美丽的甘孜越来越好!

人物故事:40-50岁年龄段

全国劳动模范、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场长吴林

  平凡务林人那些不平凡的事

  鸟瞰巍巍高原,脚踏万水千山。平凡务林人,与青山为伴,和自然相拥,他就是甘孜州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场长吴林。

  1989年3月,吴林正式成为第二代“森林工人”,从此,便与绿色林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多时候,他更愿意别人称呼自己为“植树人”。密林深处,他身穿工作服,早出晚归,手持铁锹栽林木。春夏太阳炙热,汗水浸湿衣衫,林间蚊虫成群,咬伤已是常态;秋冬大雪纷飞,举步维艰,他忍着寒冷、饥饿奋战高原林海。

  “记得最长的一次,我在林区住了3个多月。”谈起工作,吴林更多的感受是骄傲。经过多年努力,吴林和同事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高原林区的植树造林方法。截至目前,他和同事一起育苗面积累计达345.33亩、生产各类苗木1920万株,累计造林1.5万余亩、栽植树苗300余万株,完成异地造林任务1.5万余亩。与此同时,吴林和同事还积极推进林业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翼齐飞”,在林菌、林药、林养、林种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立体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开展有机藏香猪繁育项目等,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走过山山岭岭、沟沟壑壑,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在每一位森林工人眼里、心里。川西北高原上,他们一同迎拂晓朝阳,披万缕霞光,那大片的绿色是他们共同的希望。

●心语心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将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不忘绿色梦想,在平凡务林人岗位上继续奉献。

人物故事:50-60岁年龄段

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其美多吉

  31年坚守“雪线邮路”见证甘孜的变化

  今年2月14日下午1点,其美多吉驾驶一辆载有口罩、防护服等防疫捐赠物资的邮车,从成都邮区中心局出发驶往武汉。这趟路途单程1250公里,行程需17个小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其美多吉主动请战,要求奔赴防疫物资运送第一线。

  在过去的31年里,其美多吉也是这样开着邮车,行驶在邮政驾驶的第一线。其美多吉驾驶的车,是德格县第一辆往返于康定的邮车。30多年的坚守,已累计往返6000多次。康定到德格的邮路,平均海拔3500米,沿途要翻越17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山,其中,雀儿山公路修建在悬崖上,最窄处不足4米,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冰雪覆盖。就是这样的“雪线邮路”,其美多吉在上面奔跑了31年。1208公里的“雪线邮路”最险路段,已累计行程140多万公里。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件事做上百、上千、上万次。截至2018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向西藏运送邮件41万件,运送省内邮件37万件,连续30年机要通信质量全红。这是用青春和生命写下的一个平凡劳动者的不凡业绩。

  走过的每段路,见证着党对甘孜州的巨大关怀,行过的每一程,记录着甘孜州百姓生活的日益富足。“30多年来,甘孜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其美多吉感慨地说,“雪线邮路”从以前坑坑凼凼的泥巴路到如今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老百姓从只能吃土豆糌粑到水果蔬菜各种肉类一应俱全,住房换新,腰包鼓了,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特别是2017年9月,“世界第一高”雀儿山特长公路隧道建成,其美多吉驾驶邮车第一个穿山而出,亲身经历天堑变通途。

●心语心愿

  甘孜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努力奋斗、勇敢拼搏的甘孜人。希望甘孜发展越来越好,以更加美丽的形象,让世界各地游客爱上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

人物故事:60-70岁年龄段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长生

  37年宣讲民族团结不停歇

  黑黑瘦瘦,身穿格子衫——宣讲员王长生出生在九龙县呷尔镇华丘村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从小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与人友好、诚实善良、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王长生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1983年,王长生自费购买电影放映机,成为甘孜州第一个拥有全套电影设备的个体户,负责18个点位的放映宣传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院改成歌舞厅,再后来广场舞兴起,王长生又将室内的群众活动转移到歌舞厅前的院坝里。不过,无论活动形式如何变化,活动前的宣讲不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王长生的承诺,他也一直遵守着这个诺言。

  多年来,王长生走村入户,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家风等有助于民族团结的相关内容,向群众宣讲。除了宣讲工作,王长生还时刻关注乡村发展。

  1992年,王长生动员全村群众修通本村10.8公里的机耕道,结束了华丘村人背马驮的历史;2012年,他带领群众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华丘村变身高原碧水风情村。

  37年为民服务永不停歇。王长生的身影遍布甘孜各地,先后获评“感恩中国·2012年度先进人物”、“四川省宣讲工作先进个人”、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个人”、“最美九龙人”等称号。2019年,王长生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心语心愿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就是我的信念和追求。

人物故事:70岁以上年龄段

高原牧民泽仁塔新

  从高原新生活喜看甘孜大变迁

  走进泽仁塔新家中,只见崭新的家具和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小康之家的气息扑面而来。“‘哒哒热’(藏语,意为‘很好’)!这两年,生活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感谢党,感谢政府!”说起自己的新家新生活,身穿藏族传统服饰的泽仁塔新欣喜地竖起大拇指。

  泽仁塔新是石渠县德荣玛乡谷恩村一名普通牧民,住帐篷、养牲畜,用泽仁塔新自己的话说就是“草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以前帐篷常年没有电,用水得自己到河里挑,由于海拔高,冬季特别寒冷,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9年,泽仁塔新与全村58户村民一起,通过政府各种政策补贴和产业扶持,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住进了新建的安置房,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如今,住着独栋独院新居,暖气、水电、网络等基础保障一应俱全,无论是自己的医疗,还是孙儿们的教育,都得到保障,泽仁塔新一家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生活。

  打扫房间,是现在泽仁塔新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每当看到自己打扫过的房间整洁明亮,就能感受到脱贫后的喜悦,非常开心。”泽仁塔新说。

●心语心愿

  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幸福生活节节高。





  • 上一篇:我州举行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安保维稳誓师大会
  • 下一篇:风雨同舟 民族团结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