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出幸福好日子

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14日

甘孜州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巴塘县地巫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色达县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现场。

色达县色柯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康社区全景。

□谢臣仁 杨丹(图片由甘孜州扶贫开发局提供)

  近年来,甘孜州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全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色达县色柯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康社区,高山脚下的美丽藏村,蓝顶白墙的房屋连片绵延,每户的院子里都盛开着鲜花,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穿行其间,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悉,该安置点占地面积720亩,2017-2019年共投入资金5205.24万元,建设住房404套,集中安置搬迁户243户949人,按照市政标准配套了供水、排污、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色达县根据“飞地扶贫”抱团发展的需要,统筹整合各搬迁村的产业周转金,在县城中心区域规划建设格萨尔文化商贸园区综合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原则,采取“文化+旅游+扶贫+商贸”的思路,采取“抱团发展”模式,多渠道融资,将色达县8个乡镇的集体经济进行整合投入,在县城格萨尔文化商贸园区综合体内建设产业扶贫酒店,并制定长期分红收益机制,探索县域内“飞地扶贫”抱团发展新模式。8个牧区乡镇,69个村所有牧户将分红受益,从而实现长期增收,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扶贫新路径。色达县色柯镇安康社区,正是甘孜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生动样本。

  甘孜州把“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作为治本之举,科学系统规划、扎实推进建设、优化管理服务,顺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体现真切为民作为,感受拳拳为民真情,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巧施策 5万群众大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仗。”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精准扶贫,安居乐业是关键。当一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应有之举。

  5万多人往哪搬,怎么搬?甘孜州迎难而上,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共建成安置房13721套,55383名群众如期搬进新居,搬迁率、入住率均达100%,搬迁规模居全省第八。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关键核心,重点聚焦深度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组,甘孜州上下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补充”,作为贫困群众挪“穷窝”、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作为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的“重要手段”,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战役、标志性工程。

  紧紧围绕“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致富与奔康同得”总目标,重点围绕“搬迁哪些人、人往哪里搬、怎么样建房、基础配什么、怎么样发展”等关键性问题,紧紧遵循“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规范落实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

  紧紧围绕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崭新家园、结合全域旅游打造拓宽就业门路、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实现稳定增收“三结合”,强化统筹规划,推进搬迁科学化,全力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区。

  紧紧围绕“对象识别、安全选址、政策执行、项目落实、稳定脱贫、资金管理”做到“六精准”,全力以赴抓实组织保障、宣传引导、责任分解和督导考核,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落地落实。

  紧紧围绕坚守“底线”走“直线”,强化政策标准,推进搬迁精准化。率先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20余个文件,严格落实搬迁对象精准的“界限”、住房面积不超标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牢牢抓好规划选址、质量监管、拆旧复垦、后续扶持、机制完善和巡查自查等搬迁工作环节,切实处理好分散与集中、进度与质量、搬迁与脱贫、巩固与提升的关系,全力以赴抓设施配套、产业就业。坚持问题整改回访制度,厘清问题清单、指导整改措施、核实整改成效,督促问题整改清零,全面提升搬迁质量,助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安心居住、和谐幸福。

  紧紧围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的工作方式,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进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易地搬迁对象基本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甘孜州始终铭记责任、砥砺前行,以“滚石上山”“攻城拔寨”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推动这一扶贫工程落实。从搬迁对象确定到规划方案编制,从安置点选址到建设用地落实,从房屋设计到建成使用,从搬迁入住到拆旧复垦,从脱贫措施单一到户有增收门路,从迁出区的破旧房屋到安置区的精美新房,州、县、乡、村四级干部“铆足精气神,拼尽全身力”,努力奋进,辛勤付出。

  以最强的领导、最大的力量、最硬的措施、最优的服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分新房、拿钥匙、住新家……截至2019年12月,甘孜州共投入资金302644.16万元,建成集中安置点88个,集中安置贫困人口2956户11083人,集中安置随迁户373户1815人;分散安置贫困人口10392户42485人,拆除旧房13348套,复垦面积57.11万平方米,生态修复128.301万平方米,如期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国家、省下达的全部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阔步逐梦启新程 搬出幸福好日子

  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中水泥路铺到门前,绿化树郁郁葱葱,现代化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这是甘孜州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可喜变化,贫困人口获得了实惠,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路通到家门口、水流到锅灶间、做饭用上电、串门很方便……对比以往生活,道孚县鲁都新村的脱贫户泽支对现在的生活直呼“安逸”。

  鲁都村原在海拔3800米的山上,耕地面积少,村民们住得分散,串个门要走很远的路,一遇下雨下雪,就可能会发生滑坡,十天半月路不通,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开展精准扶贫后,鲁都村整村40户165人易地扶贫搬迁到鲜水镇,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

  谈起易地搬迁,村民竖起大拇指点赞。

  “搬新家启新程,放心工程暖人心。”把易地扶贫搬迁做成放心工程、暖心工程、民心工程,甘孜州不遗余力——

  老百姓的安居梦,就是让自己住上安全、干净、整洁、舒适的新房子,质量安全是稳定安居的前提,也是底线。把易地扶贫搬迁建成放心工程,是甘孜州易地扶贫搬迁追求的首要目标。甘孜州严把质量关,各级成立项目监管小组、村民监督理事会,和搬迁群众共同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管,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内容与技术标准进行建设,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对建设完工的住宅,根据工程建设、监督、检测情况,由村、乡、县、州四级逐级开展验收,签字确认,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符合交房使用标准,对完成验收的交付搬迁群众使用,并签订交房协议,明确后期管护职责,切实保障住房质量安全。

  建新房暖心房,建新村暖民心。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让贫困群众简单住进新房,更要赋予他们舒适宜居环境。把易地扶贫搬迁做成暖心工程,甘孜州在建好住房的同时,完善水、电、路、文、教、卫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实施通水、电、路、讯、电视“五通工程”,硬化道路403公里,新建道路50.95公里,饮水管道310.88千米,电网222.869千米,饮水设施4个,活动室2个。同时,统一规划布局,采取乔木灌木结合,草本木本结合,常绿和景观结合的方式,对安置小区进行绿化,提高安置小区品质。

  搬出破旧屋,住进舒适房。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新居,与“风情小镇”风景浑然一体,搬迁群众脸上满是笑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甘孜山村“搬”出了新面貌,为村民“搬”来了新生活。

  安全放心的饮水点、标准规范的公共厕所、设施完备的村级活动室、宽敞平坦的广场……设施齐备了,环境变美了,心情愉悦了,大家茶余饭后在广场跳起欢快的锅庄,“一揽子”配套措施让甘孜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打好“双业”扶贫牌 挪完“穷窝”拔“穷根”

  “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只是脱贫的第一步,让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本目的。”

  为了让搬迁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甘孜州全力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双业”并举,在“强产业”“促就业”上狠下功夫,科学制定、准确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措施,多措并举,持续精准拔“穷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康定蓝逸高原食品公司,牧民意巴降措把一个个杀菌奶桶从皮卡车上卸下来。奶白色的牦牛奶散发着清香,手握奶桶还能感受余温。“为了保证奶汁新鲜,我们凌晨4点就起来挤奶了。”意巴降措喜滋滋地说,自从康定蓝逸公司2012年10月落户康定以来,家里产的鲜牦牛奶就不愁销路了,价格稳定,收入也不错,好多村民靠牦牛奶摆脱了贫困。

  康定蓝逸总部覆盖4个贫困村,300多户贫困户。

  2019年,康定蓝逸公司收购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塔公镇格日玛村等乡镇牦牛奶总量突破100吨,累计发放奶款150多万元,牧户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牧户最高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可提供放牧、鲜乳品收购、乳品加工与技术服务等就业岗位300余个,人均月工资2600余元,涉及牧户1000余户。同时在折多塘村流转土地700亩,每年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可获得收入35万元。

  “蓝逸公司到甘孜以后,我们的收入有了保障,也让一些贫困户脱了贫,很感谢他们。”甘孜州受益群众说。

  远眺巴塘县桃源地坞新村,独具藏乡风情的建筑掩映在群山怀抱之中,而回望地巫乡旧貌,山间大多是土坯房。如今,地巫乡中珍、甲雪、坝伙3个偏远村庄119户农牧民已经整体搬迁到县城,同步推进发展光伏发电、桃园种植、民宿接待等产业发展,开展转移就业、社区治理,帮助当地居民建立起8条增收渠道,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针对巴塘山地多、高差大的特点,当地随坡就势布局安置点房屋、内部路网和水系等,优化小区形态布局。利用巴塘特有的毛石、黏土、格桑花等材料打造小区景观,并融入巴塘弦子、民族团结等文化元素,突出本地特色。按照“风貌传统、功能现代”的要求,配套了饮水净化、污水处理、公厕、停车场等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如今的地巫乡搬迁安置点,已建设50亩胭脂脆桃基地集体桃园,发展民宿接待和水果采摘销售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利用各户屋顶空间为每户建设3000瓦的光伏发电设施,采取“全额上网”的方式,拓展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安排23名搬迁群众进入打火队,15名搬迁群众进入环卫工公益性岗位。

  据悉,“十三五”以来,甘孜州通过多种方式已吸纳3005名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进产业园区、进企业务工就业;优先安排3357名搬迁人口从事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等公益性岗位;28012人发展特色农林业;815人发展现代服务业;10054人参与社会兜底保障,6847人通过技能就业培训上岗,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发展后劲和增收能力。

  以“产”稳搬,变“输血”为“造血”;以“岗”稳搬,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甘孜州牢固树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搬迁”的理念,不忘扶贫初心,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现代农业、园区用工、技能培训等进行对接,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为贫困群众拓展多种多样的脱贫致富渠道。以产业发展作支撑,让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甘孜州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好日子!

甘孜州:完善基础惠民生 以工代赈助民富

  8月3日-8月5日,全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工作现场会议在甘孜州召开。

  会上,甘孜州以“小项目大情怀、小工作大成效”为题,以争创建设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一个农业农村产业、入股分红富裕一方百姓、务工报酬赈济一批贫困群众“4个1”为工作方法进行了交流,相关成效得到与会者一致肯定。

  夯实基础建设惠民生。甘孜州聚焦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251个村退出,7161户31242人脱贫目标任务,着力解决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增收瓶颈问题,整合其他涉农资金101.8万元,共投入资金27044.8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9个,集中投入实施了一批基本农田、农业水利、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草场建设等群众急需、发展紧迫的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桥梁建设103座2241米、乡村道路建设476.2公里、基本农田建设3910公里等,解决了贫困群众出行难、运输难、发展难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整合资源要素助脱贫。甘孜州积极探索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新模式,有效发挥以工代赈资金的杠杆作用,变“毛毛雨”为“集中灌溉”。2019年九龙县朵洛乡船板沟村色洛组和拉木西组通组公路硬化以工代赈项目,创新使用以工代赈资金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模式,变“雨露均沾”为“重点突破”,变“跑冒漏滴”为“集中监管”,取得了良好效果。

  发挥赈济效应促增收。甘孜州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组织贫困群众开展建筑、摩托车维修、蔬果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就业能力,增强“造血”功能;积极引导项目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实现稳定脱贫。

  2019年,甘孜州以工代赈项目共引导当地群众6406人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2705.4万元,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达10%,有效地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了以工代赈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 上一篇:金石情深共划桨 幸福之花竞放扎溪卡
  • 下一篇:“甘孜州是一个值得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