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嘱托 坚决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四川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10日

       9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四川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彭清华作主发布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回答有关提问。

  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日本NHK、南华早报、凤凰卫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等境内外39家媒体的记者参会。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媒体记者围绕攻克凉山深度贫困堡垒、应对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及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帮扶工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等踊跃提问。

  彭清华、尹力坦诚回应,用翔实的数据、鲜活的实例一 一作答。

聚焦凉山脱贫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注意到,目前四川凉山州还有7个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请问下一步凉山州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吗?

  彭清华:感谢你对凉山脱贫攻坚的关心。四川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但最重的是在凉山。四川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625万,其中凉山88.1万。全省今年还有20万贫困人口,其中17.8万在凉山。目前全省7个未脱贫的贫困县、300个未脱贫的贫困村全部都在凉山。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凉山彝区处于“刀耕火种”“以物易物”的贫穷落后状态,解放后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制度上的“一步跨千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凉山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党中央高度重视凉山脱贫攻坚工作,从多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安排10个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安排与广东省和浙江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凉山彝区作为重中之重,近三年新增财政帮扶资金超过280亿元,从全省选派了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常驻凉山,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全覆盖。他们常年与当地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凉山州有17个县(市),其中11个是贫困县,目前有4个已经脱贫,剩下的7个贫困县主要指标也基本达到了脱贫标准,正在进行最后冲刺。现在,即使是最偏远的地方,也修通了道路,建成了彝家新寨,办起了“一村一幼”教学点,贫困村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能够学会普通话,这样就能正常地接受小学教育,避免上学之后因为语言不通跟不上课而辍学。这些年大家非常关注的“悬崖村”,村子建在四面是悬崖峭壁的台地上,以往村民出行、孩子上学,都要爬几千级用树枝、藤条绑搭而成的“天梯”,非常危险。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现在已将藤梯改成了2500多级的钢梯,村民出行安全有了保障。村里还开办了农家乐搞旅游,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不久前又传来好消息,山下的移民安置点已经建成,山上的贫困群众已搬到山下来居住,日子过得更红火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仅凉山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就有7万多户、35万多人,占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0%。

  对7个尚未脱贫县,前一段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易地扶贫搬迁。我们采取超常举措,由省级领导牵头挂牌督战,派出省直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常驻凉山,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他工作也处于最后扫尾和巩固提升阶段。对全面完成凉山州脱贫任务,我们是有充分信心的。

  脱贫只是第一步。我们将在巩固好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移风易俗等方面工作,解决好凉山彝区深层次致贫因素,让彝族群众能够实现稳定脱贫,同全省人民一道过上小康生活。

聚焦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请问今年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之后,解决了绝对贫困,未来怎么解决相对贫困,提高人民收入?

  彭清华: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要消除绝对贫困。你刚才提到还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也很重要。减贫是一项长期任务,减贫事业也将伴随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虽然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但相对贫困人口还是存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以实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在53个县(市、区)开展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现阶段总的要求是“四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在今后一定时期扶贫政策还会保持和延续。我们将按照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对一些具体工作方式、工作重点作适当调整,把改善交通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教育医疗条件、产业发展条件摆在突出的位置,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

  人民日报四川分社记者:四川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百万,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心这些贫困老乡们从老房子里搬出来,搬进了新居之后,现在的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后续还有哪些具体的帮扶措施?

  尹力:大家知道,造成贫困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重要原因。在长期的扶贫减贫工作中,中国政府探索总结出易地扶贫搬迁的做法并作为一条行之有效的专项扶贫措施。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136万贫困群众,政府投入775亿元,建成住房37万多套、建筑总面积3100多万平方米,目前贫困群众已全部搬入新建的住房。用搬迁群众的话讲,搬入新居后,住得更安心了、过得更舒心了、变得更有信心了。

  讲住得更安心,这是因为贫困群众拥有了安全适用的房子。以前,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山上陡坡上,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和地方病频发;如今,挪出了穷窝,住上了生活方便和安全有保障的新房。贫困群众搬迁由各级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盖房的资金,搬迁户每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我们始终把群众住房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从搬迁选址、房屋设计到竣工验收都严格落实规范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

  讲过得更舒心,这是因为同步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四川坚持路网水网电网和基本公共服务与搬迁住房的建设一体规划、同步实施,这几年建成集中安置点6300多个,配套建设农村公路、入户电网、饮水管网;建设学校110多所、卫生院(所)2000多个,修建村文化室、活动室等3000多个。同时,开展“一村一幼”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贫困家庭的孩子享有更多更好的教育,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讲变得更有信心,这是因为特色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有了长久生活保障。不少贫困群众认为,住上好房子只是面子,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才是里子。四川高度重视贫困群众后续发展能力,通过培育扶持特色产业、大力开展就业帮扶,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依托。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50多万贫困群众从事发展特色农林业,20多万人到外地务工,还有10多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群众普遍收入稳定增加,对搬迁生活满意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贫困群众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当然,也还存在个别搬入新居的群众,由于习俗习惯、缺乏技能等原因,对新环境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对此,我们将做细做实工作,实现“基本生活稳定、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一是加强系统谋划。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制定后续扶持政策措施,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脱贫举措落实和贫困家庭收入变化等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加强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加大就业促进力度,推行资产收益扶贫。四是加强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搬迁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聚焦扶贫投入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路透社记者:请问四川省过去七年在扶贫方面总共投入了多少资金?人均成本是多少?我们也很好奇,四川省帮助这些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或者脱贫过程中,怎么保存他们的文化、民俗和语言?

  彭清华:第一个问题,你可能主要是想了解四川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情况,这些年贫困地区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没有资金保障是做不到的。在中央支持下,我们加大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和整合资金集中用于脱贫攻坚,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用于扶贫的资金投入并不限于贫困户,还包括其他多项民生投入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投入,比如教育、卫生、交通、水利、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就业支持、社会保障等,这些基础性、区域性的投入,是用于提升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贫困地区其他群众也能享受到,很难用人均成本来描述。

  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相对具体的数据。刚才我讲到全省有136万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大体上是按照每人6万元的标准,这里面贫困户每人自筹2500元,也就是说两口之家自己出5000元、三口之家出7500元、四口之家出1万元,每户出1万元就封顶了,即使是五口、六口之家也最多只出1万元,剩下的全部由政府来筹措,单这一项就是750多亿元。这几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65%左右,其中就包括扶贫支出。

  第二个问题,是在脱贫攻坚中如何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民俗等。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14个,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彝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建筑服饰、历法节庆、风俗习惯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加快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同时,注重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将彝语文教学纳入凉山州国民教育体系;支持开展古彝文古籍的保护研究,完成了《彝历百科》等书籍的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大力发展彝语文新闻出版事业,《凉山日报》有彝文版、凉山电视台有彝语频道,还专门编制了彝文识字手册。过去由于凉山经济和教育比较落后,很多彝族孩子上不了学,虽然能讲彝语,但不认识彝文,也不识汉字。现在实行双语教学,孩子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学彝文,很多双语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我们还大力传承发展彝族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支持凉山州创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5项,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彝族的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体验。

  我刚才介绍凉山有35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些新安置点的建筑都注意保存了彝族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有很多民族元素,符合彝族群众的生活和审美习惯。大家去采访的时候可以看一看,体验一下彝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聚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日本共同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请问四川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5G等新技术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否期待外国企业的投资和合作,期待哪方面的外国投资和合作?

  尹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四川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着力通过产业发展,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加收入,依靠劳动脱贫致富。四川贫困地区主要是农牧区,针对这个特点,一是发展农业产业,通过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发展乡村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创意等产业,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力破解扶贫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的问题,创立“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大力推进扶贫产品进农贸市场、进餐饮企业、进展销会、进城市超市,实现从贫困地区田间地头到城市消费的有效衔接。同时,我们组织贫困地区有劳动技能的人员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关于刚才提到用5G助推脱贫攻坚工作,5G技术运用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助推作用。目前,我省已建成5G基站3.2万个,今年将超4万个,实现21个市(州)和所有县(市、区)5G网络全覆盖。具体来讲,我们运用5G+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物联网建设、无人机等应用,实时监测农作物墒情、苗情、病虫情等,实现集群化和远程化的浇水、杀虫等作业,为贫困地区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还运用5G+教育,主要是通过远程教学、智能网联课堂等方式,促进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贫困地区和城里的学生,同一时刻进入同一课堂。我们运用5G+医疗,通过远程高清会诊和医学影像数据高速传输与共享等手段,实现城乡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医疗资源下乡,服务农民和农村贫困群众。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以5G为支撑开展远程会诊、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为疫情防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川是中国西部的内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对外开放合作,取得了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据统计,到2020年7月底,四川累计有120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投资,到位外资金额1071亿美元。外资企业在助力四川脱贫攻坚方面,以不同方式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下一步,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欢迎并期待更多的外资企业关注四川、投资四川,与我们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务实合作。我们会进一步营造更好营商环境,为外国企业来川投资发展提供更好保障和服务。

聚焦东西部扶贫协作

  北京周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中国采取了创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请问这种协作模式目前在四川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尹力: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从1996年起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对西部尚未脱贫地区开始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帮扶水平更高、推进力度更大。根据中央安排,浙江、广东帮扶四川,四川12个市(州)68个贫困县分别与浙江9市56县、广东8市5区建立起结对帮扶关系。近年来,四川与浙江、广东签订15个专项协议,浙江、广东两省投入财政资金110多亿元,帮扶四川贫困地区实施民生、产业、就业等项目3300多个,带动67万多人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把帮扶资金优先投入到贫困地区群众的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上。浙江、广东投入近30亿元、约占帮扶资金的30%,建成住房1.6万套、惠及贫困群众3.4万人,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243所,新改扩建学校和幼儿园2573所,有力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

  二是围绕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浙江、广东在产业、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省受帮扶地文化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方面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注重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两省900多家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助力脱贫、实际投资400多亿元,共建各类园区140多个。积极开展销售扶贫,多渠道组织产销对接,2018年以来我省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在浙江、广东销售30多亿元。我们还新开通温州—红原、广州—稻城等航线,推动了贫困地区文旅产业发展。

  三是突出劳务经济特色,不断提升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四川是农民工大省,常年在省外务工1100多万人,其中广东约360万人、浙江约120万人,约占全省外出务工人员的四成之多。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在两省实现稳定就业29万人。今年春节后疫情期间,我们主动对接两省率先实现健康证明互认,帮助3.7万名贫困人口及时返岗和外出就业。近年来,我们打造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直通车,组织贫困家庭适龄孩子省外就读职业院校2200多人。

  四是致力长期合作共赢,不断优化各方交流交往机制。我们坚持以扶贫协作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深化各方交流,推动受帮扶市(州)与帮扶市间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联系合作机制。目前,实现乡镇结对151对、村村结对104对,双方学校和医院也建立了长期结对帮扶关系。浙江、广东两省选派1207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援助四川,这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同志克服贫苦地区高海拔和寒冷等困难,长期工作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奉献,所到之处都有他们感人故事和当地干部群众的赞扬。在此,我们向这些同志及其家属表示衷心感谢!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采访和报道他们的事迹。

  总体上看,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给贫困地区带来了资金、技术,取得了好成效,而且对当地转变观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产生了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是长远的。

  彭清华:我再补充一下。按照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双方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专门就帮扶工作进行直接沟通。这几年,广东省和浙江省的书记、省长每年都带队到四川扶贫协作地区,包括甘孜、阿坝这些高海拔地区、大小凉山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也有理念上的引导,密切了双方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现在,两省都派出大批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川帮扶,四川每年也派出干部到广东、浙江等地挂职。通过这种结对帮扶关系,既把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引进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又把当地劳动力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带出去,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开拓外部市场,有利于形成可持续扶贫的长效机制。

聚焦应对疫情冲击影响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请问对四川的脱贫攻坚带来了哪些影响?你们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彭清华:新冠肺炎疫情对四川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也增加了我们脱贫攻坚的难度。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影响。截至目前,四川累计确诊病例664例,治愈出院642例,死亡3例,发病率和病亡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已连续半年没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确诊病例19例,已全部治愈出院,今年计划脱贫的20万贫困人口中没有确诊病例,计划摘帽的7个贫困县都是“零感染”。上半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实现了正增长,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到七、八月份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关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冲击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受到影响。春节后一段时间,由于交通受阻、有些企业没有正常开工,对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造成一定影响。四川是一个农民工大省,全省外出务工人员约有2500万,其中省外务工人员1100万左右。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在全国比较早地实行健康检测、为外出农民工出具检测证明,与相关省(市)建立健康检测互认机制,开展“春风行动”、组织“点对点”直达运输服务,尽可能让农民工及早安全地外出务工。从现在掌握情况看,今年我省外出务工人数总量没有减少,但部分人员外出时间段较往年晚了一些。二是扶贫产品销售受影响。疫情暴发初期正好是春节消费旺季,一些农产品运不出去,加之市场需求下降,使得一些地方农产品出现滞销,价格也有所下降,影响到群众经营性收入。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展电商、开辟绿色运输通道、运用好扶贫农产品公益性品牌等,带动农产品销售。三是扶贫项目建设受到影响。疫情初期一些住房、交通、饮水和生产项目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但从四月份后建设进度大大加快了。比如,刚才讲到的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春节后一段时间,外面有些施工队进不来、技术员回不来,州里就从没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前往支援,问题很快解决了。现在来看,这些扶贫项目的进度符合预期。

  当前疫情还在全球呈现蔓延态势,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我们将持续关注、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做好对因疫情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落实好各项兜底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确保如期脱贫不受影响。

聚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韩国京乡新闻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推进“三区三州”脱贫工作当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否介绍具体情况?

  尹力:“三区三州”都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其中涉及四川阿坝、甘孜和凉山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这些地方属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当地,而且对于中下游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推进脱贫攻坚,都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把这些地区列入重点生态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从2014年开始,四川省委省政府对阿坝、甘孜两个州全域31个县和其他7个市(州)2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重点考核贫困人口变化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二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每年投入10多亿元,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积极开展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重点区县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岷江流域横向补偿试点,落实农牧民补助政策,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攀西等地区风电清洁能源开发,建成乌东德等一批大型的水电站;同时,对于先期无序开发小水电进行清理整顿,已退出小水电589座,开展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我们着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大力推动打造九寨沟、黄龙、稻城亚丁、泸沽湖等一批著名精品线路,把贫困地区美丽风光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一套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设置“生态安全屏障”“民生保障和改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39项指标,加强监测评估,推动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

  封面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请问大排查主要查一些什么?在排查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突出问题?目前的整改情况怎样?

  彭清华:脱贫攻坚主要指标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此外,还有贫困村通电、通路,贫困群众能看上电视、喝上干净水,等等。

  我们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是贯彻落实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摸清底数是基础,要求各地摸清底数,确保工作有的放矢。脱贫攻坚开展这么多年,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但究竟他们脱贫质量怎么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到位、会不会出现返贫等,我们需要做到心中有底。因此,我们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回头看大排查。全省一共有26万名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投入这项工作,以县乡为单位,村与村之间交叉进行,全省统一设置问卷、统一建立数据库,用了3个多月时间,对全省180多万户贫困家庭、6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一部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存在特殊困难的边缘户,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一村一村地查、一户一户地过、一项一项地问,排查结果经调查对象签字确认,还要经过所在村级组织和帮扶干部审核查对,确保准确无误。通过排查,全省共发现“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的有10.5万余户、占总数的5.6%,主要是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住房质量方面的问题、饮水保障不够稳定问题等,有的丰水季节水源有保障,到了枯水季节就不够;一些饮水设施建起来了,但后期维护不够,成了摆设。对这些问题,我们分级分类建立台账,分阶段进行整改,能在乡镇和村解决的就由乡镇和村解决,乡镇和村解决不了的由县里、市里统筹解决,涉及面上的共性问题、政策问题由省上统筹解决。我们以“发点球”的方式,教育方面的问题交给教育厅督促解决,医疗方面的问题交给省卫健委督促解决,住房方面的问题交给省发改委和住建厅督促解决,饮水方面的问题交给水利厅督促解决。经过前段时间全面检查,这些问题在6月30日以前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

  这样做,就是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下足“绣花”功夫,确保高质量脱贫。我们理解,高质量脱贫就是不能掺杂水分,就是要让群众满意。应该看到,已经发现的问题整改清零了,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还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

  (回答问题结束后)彭清华:今天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四川脱贫攻坚的情况。通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有机会可以到四川各地多走一走、看一看,做一些深入采访,欢迎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通过大家的采访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四川、了解四川、支持四川发展。

  四川有一个旅游宣传语,叫“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三”是三星堆,“九”是九寨沟,“大”是大熊猫,这是四川最有特色的亮丽名片。其实四川好地方很多,大家可以来采访采风,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来度假旅游,实地体验天府之国的独特魅力和巴山蜀水的瑰丽神奇。

  谢谢大家!





  • 上一篇:我省召开庆祝第36个教师节座谈会
  • 下一篇:向“最后一百米”发起全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