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从城市到农村:革命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为何选择“上山”|百年百篇

封面新闻    2020年08月24日

      1927年,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北伐战争因国民党反动势力叛变而失败,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结果均告失败。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

那么,革命的路又该怎样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上山”思想,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积蓄力量、重整旗鼓。

1927年10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培育出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革命至暗时刻,毛泽东为何选择引兵井冈?为什么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又是什么?

回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一起去寻找答案。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余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余人。党员人数锐减到1万多人,党领导的工会、农会等遭到查禁或解散,全国处于腥风血雨之中。

党的队伍里也有不少人动摇悲观,有的甚至叛变。但是,党并没有被巨大的困难压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人民顽强地战斗。

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

“上山”,最早提出这一思路的是毛泽东。

1927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谭震林曾回忆,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曾要求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秋收起义部队受挫后,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即从“上山交绿林朋友”到“上山积蓄革命力量”的思考。对此,何长工曾撰文回忆,当时有些人不同意毛泽东“上山做大王”的意见。对此,毛泽东解释:“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

可见,毛泽东的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思想,并非一般人所说的上山当“绿林”、“响马”。“上山”思想的实质,就是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山区。这一思想的确立,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保存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

毛泽东当时为何“引兵井冈”?

国内山脉众多,为何选择井冈山?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非偶然。

首先是地缘因素。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西部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东部的茶陵、酃县六个县。境内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

此外,井冈山除了盛产粮食、茶叶、竹木外,其他农作物如花生、大豆、烟叶等均有相当产量,为工农红军割据湘赣边界提供了必需的经济给养。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坚实的党群基础。湘赣边界尽管地处偏隅,亦受到了大革命浪潮的冲刷,这里群众基础较好,多个县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还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地方农民武装。因此,毛泽东认为“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

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在芦溪冲破敌人的伏击,进入莲花县境内;9月26日,工农革命军攻克莲花县城,毛泽东在莲花宾兴馆召开会议时,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派宋任穷送信,告知井冈山有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建议起义军去那里落脚,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最终力排众议、引兵井冈。

当年9月29日,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于一体的“三湾改编”。缩师为团,把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制定行军纪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大仓会见 “鸿门宴”变“同心宴”

下一站是宁冈,要在宁冈落脚,就必须得到当地两大地方农民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

据何长工后来回忆,当时有人提出武力消灭袁文才、王佐,毛泽东不同意。毛泽东说,“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呢,历史上有哪个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了!我们要团结、改造他们,把三山五岳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办法”。

1927年10月,袁文才在大仓村林风和(村里大户)家中,安排了一场“鸿门宴”。关于“大仓会见”的细节,宁冈苏区老干部、当年参加这一活动的苏兰春回忆如下:

“大仓会见是寒露前两天,毛委员是由古城至龙市,由龙市经茶梓冲进来的。共来了 7个人5匹马, 有的穿大衣,有的穿长衣。毛委员披了一件大衣。袁文才当时不了解毛委员的部队,心里有点怕,预先在林家祠堂里埋伏了20多个人、20多条枪。这20多人始终没有给毛委员发现。袁文才、陈慕平、邱凌岳、李筱甫等在林家祠门口石桥上等候毛委员,在石桥上可以看得很远。如果发现毛委员带兵来,便命令祠堂里的人马准备战斗。后来见毛委员只带了几个人来,便迎了上去,一直带到林风和家。毛委员和袁文才等在林风和家吊脚楼上边吃瓜子花生、喝茶,边和袁文才等人谈话……会见那天,他和袁文才从上午10点谈到太阳快挨山边。离开林家时,袁文才给了毛委员1000块大洋。 其中袁文才自带200元,在马沅坑钟家借了300元,在林风和家借了500元。毛委员还决定赠送100支枪给袁文才。”

就这样,毛泽东以真诚赢得了袁文才等人的信任。当年10月7日,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的起义部队,进驻袁部的“巢穴”——位于井冈山半山腰的茅坪村。之后,又陆续开进山上的大井和茨坪。同袁文才交情莫逆的另一农民武装首领王佐,接袁文才信后,也对起义部队热情迎接。

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相继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三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其中,在《西江月·井冈山》里,他写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男,汉族,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何长工(1900年12月8日-1987年12月29日),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上一篇:习近平听取军队参与防汛救灾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 下一篇:因疫情“迟到”三个月的2020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有啥不一样?